我们常常在发现鬓边的白发,或者是发现自己记忆力下降时,调侃一句“我老了”。殊不知这句话会给身旁的孩子,带来怎样的不安。 前几天,记忆力差得爆表的我又找不着宝宝的东西了。 宝宝问我:“妈妈,你怎么不记得放哪里了啊”?我随口答她:“因为我老了啊”。 谁知这句话引起宝宝极大的反应,她先是停顿了片刻,不知道在想什么,随后很大声地说:“妈妈你没有老!”过了一会儿她还提出佐证:“你看你都没有长胡子呢”。 这句话引起我们的哄堂大笑。宝宝气急败坏地大叫:“你们不许笑”!我们只好强行止住了笑。 看到她都快要哭了,我赶紧向她保证我们不是在嘲笑她。等她稍微平复一些,我再跟她解释妈妈是女生,女生是不会长胡子的。 谁知我不说这句还好,一说这句话,已经消停的宝宝又变得激动起来,反复大声说:“你没有老,你不会长胡子也没有老”! 我突然意识到,宝宝是在害怕,她害怕我变老。
我想起去年的一天,正在玩积木的宝宝突然问我:“妈妈,你死了吗”? 我平静地回答她:“还没有”。 宝宝立即扔下积木欢呼起来:“太好了!太好了!妈妈还没有死,真是太好了”! 我很无语地看着宝宝不停地上举双手,高兴地蹦跳起来,嘴里大声说:“耶!耶!耶!”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宝像这么大的时候,也有过相似的经历: 那时候,大宝在上幼儿园小班,有一天在故事书里听到小动物死了,就问我:死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样子的。 说实话,这个问题真的很不好回答,我费劲口舌以她能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向她解释了什么是死:死了,就是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睡着了一样,但是永远不会再醒来,再也不会吃饭、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了。 大宝接着问我:“然后呢”? 我想,如果告诉孩子“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似乎有点残忍,于是告诉她,人死了就去天上做星星了。 “去天上做星星”,是给孩子的一个安慰,让孩子觉得亲人并没有彻底消失,只是换一种方式陪着他而已。 当时大宝似乎没怎么纠结这个问题, 可是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反复提出与死亡相关的问题,比如:妈妈,你也会死吗?你什么时候死?你做星星了还会爱我吗?你死了就再也不管我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 这些问题让我好生为难,不能欺骗孩子,又无法全部直说,何况我自己也解释不清楚。 最后大宝问我:“妈妈,你会比我先死吗? ” 我说是的!大宝就开始大哭!
我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安抚大宝。我向她保证,我一定会努力让自己晚一点死,保证还可以陪她很久很久。 大宝问我:“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久呢”?我想了想说:“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吃有营养的健康的食物”。 说这些话的时候,我和她正躺在床上准备午睡。 大宝听我说完立即叫我爬起来锻炼身体,我只好做了几个仰卧起坐。然后她跟我确认:“这样你就能活很久了吗”?我说是的。 她又问我:“你能等我一起死吗?” 我想了想,承诺她:“好吧,我等你”。 大宝听了这句话,兴奋得在床上蹦跳起来,就和前面提到过小诺知道“妈妈还没有死”时的反应一模一样,也是双手反复上举,不停地欢呼:“耶!耶!耶!”
很久以前我看过的一篇外国作者的文章,她自述了一段经历,说小时候和奶奶睡觉,每晚都在想奶奶会不会死掉,担心半夜醒来发现奶奶已经死去,把自己一个人留在无边的黑夜里。 有时候害怕得睡不着,半夜甚至用手去探查奶奶的鼻息。 我小时候也有一段时间和奶奶同睡。那时乡下的床两头都睡人,我的堂姐睡在另一头。我也曾有过隐隐的担忧:奶奶会不会快要死了? 不过我不像那个外国作者那么严重,不至于因此失眠,也没有去探奶奶的鼻息。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没有她那么敏感,也可能是因为还有堂姐陪着我的缘故。
到了一定年龄,孩子会对死亡有模糊的概念,开始有了各种担忧。 起初他们可能接受不了“人都是会死的”这样的事实,但是在我们的坚持下,他们会慢慢接受。 他们渐渐知道人生的大致过程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变成大人,然后成了老人,最后就会死掉。 可是,怎么样算老了?老了后过多久才会死?出现什么情况表示快要死了... ...这些问题我们自己都不明白,就更无法跟孩子解释清楚。 凡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事情,都会让孩子产生不安全感。孩子可能笼统地认为,老了就是快死了。 因此,宝宝才会在我随口说“我老了”的时候,反应那么激烈。 我知道很多家长都跟我一样,常会调侃自己一句“我老了”。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会让孩子如此不安。
除非你的孩子非常幼小,还不知道人会死,或者年龄大到能明白“老了也没有那么快死”。 【不可错过的好文章】 觉得文章不错 记得鼓励一下小堂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