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挽歌:由盛而衰的一步之遥

 邓超越梦想 2017-01-08



嘉庆皇帝





  嘉庆元年(1796)正月初一,紫荣城太和殿内。

  85岁的乾隆皇帝老大不情愿地将传国玉玺交给他的第十五个儿子颙琰。与此同时。他说了这样一席话: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

  四年以后,89岁的乾隆太上皇终于彻底放手。太上皇在死前还特意叮嘱颙琰,对和珅不能搞秋后算账。



嘉庆的报复



  和珅有这样一个本事:他可以预测圣心。乾隆爷想要什么,乾隆爷讨厌什么,自己还没开口,和珅就替他办了。乾隆有时候就很感慨:这样的一个人精,那是五百年也出不了一个啊,怎么就让自己给碰上了呢?因此重用和珅就成了乾隆感谢天意的一种自觉行为。从乾隆四十年重用和珅以来,一直就重用了20多年,甚至到了嘉庆时代,已然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依旧习惯性地重用他。

  但是和珅却感受到了一种深刻的危机感,因为乾隆快不行了,更因为嘉庆皇帝投向他的眼神,那是冷得让人打颤的眼神。

  在乾隆决定立颙琰为太子的第一时间里,和珅给颙琰送去了一个玉如意——他这是向颙琰发出明确的信号,希望今后主子爷可以罩着他。但是颙琰冷冷地拒绝了这象征着强强联合的玉如意,和珅感觉到大事有些不好。因为他的人生分明走到了一个拐点上——如果不能强强联手,那就只能强强PK。尽管和太子PK他很有可能死得很惨,但如果不PK那注定死得很惨。

  颙琰写了一首祝贺他的老师朱珪从两广总督任上回京当大学士的诗。和珅却向乾隆告状说:嗣皇帝欲向朱珪施恩。乾隆愤怒了:嗣皇帝结党营私这是想谋反啊!难道他就这么迫不及待吗?我还没死呢?!

  于是朱珪被贬到安徽去当巡抚,而颙琰的太子身份也差点儿被剥夺——和珅对太子的PK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但是这样的胜利对和珅来说却令他毛骨悚然,因为他打草惊蛇了,不得不面临着被蛇猛咬一口的后果。果然在乾隆去世没多久,嘉庆皇帝的报复就开始了。他给和珅开出了20条罪状,并命令他自尽。50岁的和珅在太上皇乾隆尸骨未寒时就追随他而去,但是他的死却不小心揭开了一个王朝的真相。



可怕的开裂声



  查和珅案不易,结和珅案更难。难在准确地对和珅的财产进行估价。

  和珅的财产被查抄时是做了编号的,共编了109号,但在嘉庆四年的春天,仅对其中的26号进行了估价,单算这26号财产的价值就已经骇人听闻了——市值223兆两。另外和珅名下的房产数量也是多得吓死人,他一个人竟然占有2790间房子!

  这就是和珅,这就是乾隆朝第一权臣,这就是盛世高官的真实面目!

  最要命的是和珅案的后遗症开始显现。和珅为官几十年,门徒故吏遍布天下。和珅是死了,但他所传承的腐败作风却在这个王朝进一步蔓延开来。嘉庆治下,各省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争先恐后地捞钱,人人刮地三尺,个个心藏大恶。嘉庆恐怖地发现,包裹着盛世外衣的王朝正在发出可怕的开裂声,而他却找不到可以加固的办法。

  嘉庆皇帝对和珅简直是恨之入骨了,但是话又说回来,对于人才使用问题,嘉庆皇帝也头痛得很。和珅之后,大清竟找不到一个可以顶替他的人,嘉庆几乎要欲哭无泪了。

  不错,和珅的人品是有问题。但他的能力毫无问题。嘉庆还有个可怕的猜测:皇阿玛是明知和珅搞腐败也要重用他,因为别无选择。这样的猜测让嘉庆惊出一身冷汗,一个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的盛世竟隐藏着如此的二律背反。大清的问题大了。

  但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嘉庆在用人方面的处境竟不如他的父亲乾隆。当一个王朝所有可能碰到的问题都开始显现时,他只能用庆桂、朱珪等政治上正确的老好人。

  很多问题说来就来,大清从盛世到衰世,原来仅有一步之遥!

  从嘉庆元年到嘉庆九年,嘉庆皇帝一直忙着和白莲教过招。好在结果还差强人意,大大小小的起事、暴动都被摆平了。但摆平是要付出代价的。据不完全统计。这九年,大清朝共有20多名提督、总兵、侍卫在人间消失,400多名副将、参将以下的军官也以身殉国,同时殉国的还有2亿两军费。

  而白莲教之后,人心并未平服。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又开始风生水起。它提出的口号是:“二八中秋,黄花落地。”原来嘉庆十八年的农历有两个八月,天理教宣称在第二个八月,也就是闰八月的中秋节,大清王朝将黄花落地、一命呜呼。这样的口号或者说预言让嘉庆皇帝听得那叫一个胆战心惊。天理教徒们于九月十五日这一天冲进宫里,准备把嘉庆皇帝屁股底下的龙椅搬过来自己坐。但他们只派了200个教徒对这座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的皇宫发起猛攻。这场不对等的PK结局是可以想见的,200个教徒全军覆没了。可是,200个教徒的覆没阻挡不了大清的覆灭,大清的挽歌已经唱响。它雍容华美的上半部与混乱不堪的下半部所形成的对比是如此鲜明,以至于读过它的人在很多年之后都印象深刻,并为之唏嘘不已。

  嘉庆的皇次子旻宁在此次宫廷保卫战中崭露头角,他毅然举起鸟枪并成功射杀了两名教徒。旻宁的临危不惧毫无疑问给嘉庆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若干年后,这个鸟枪手成了下一任的大清皇帝,他就是面对着中国这个烂摊子无计可施的道光皇帝。

  道光皇帝活得很衣衫褴褛,他的典型装扮是裤子的膝盖处补两块旧布——道光想以此告诉世人,国事艰难,国用维艰啊!但是不管如何谨小慎微、勤俭节约,局势依旧内忧外患。

  1842年的夏天,一个王朝的虚弱与不堪在英吉利奥华丽号军舰上展露无疑。钦差大臣耆英和红带子伊里布代表清王朝在《万年和约》(《南京条约》)上签字。从此这个王朝开始了它的割地赔款生涯。



垂死挣扎



  “同治中兴”可以说是个奇迹。这是一个王朝短暂的回光返照。但是这样的回光返照和同治皇帝没有关系,这个傀儡皇帝在19岁的时候就死翘翘了。而真正成就大事的是三个汉族男人,他们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特别是李鸿章,这个在日后代表清政府签署了很多屈辱条约的男人在此时本能地感觉到,若不与时俱进,这个王朝就快完了。

  1894年丰岛之战,在嘲笑声中结束。但它不是真正的结束,而是中日两国之间甲午海战的开始。

  在最悲壮的黄海海战中,李鸿章绝望地发现,他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几乎被毁于一旦。而他也因为一败再败,成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和一个无处出气王朝的出气筒。

  甲午年就这样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清王朝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个王朝起初以为,花钱消灾,这事就这么结束了。但正应了那句老话: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头。

  接下来,事态发展却是令国人大跌眼镜。以夷制夷的美好预期非但没有到来,还团结起来,成群结队地闯进中国,对这个庞大而虚弱的国度进行了利益切割。

  戊戌变法是清王朝一次短暂的自救活动,但它突破了慈禧太后的心理底线,使光绪这位1898年的变法明星失去了他的人身自由,自救活动戛然而止。慈禧从这位懦弱的皇帝手中抢过大清朝的方向盘,不由分说地又自己驾驶起来。

  1900年6月21日,慈禧太后发布《宣战诏书》,向八国联军开战。这是这个女人一生中下的最具骨气的诏书,虽然这骨气里夹杂着茫然,恐惧,自卑和狂妄。

  一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就此开始。庚子年七月初十,也就是公元1900年8月4日,四万余名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把一个王朝的历史拖进了最不堪的黑暗之处。



天变



  在谈判桌上和列强们讨价还价成了李鸿章下半生的宿命。

  《辛丑和约》签订后一个月,在紫禁城,大清朝廷又开张营业了。一些旧人在这场灾难中成了刀下鬼,但无数的新人又补充进来。在大清朝,银子可能是缺的,但人绝对不缺。

  朝廷还是那个看上去像模像样的朝廷,老佛爷还是那个颐指气使的老佛爷,谁都认为旧的一页已就此翻过。除了在对外关系上有些难堪之外,朝廷日常的用度并未减少。但是谁都想不到,仅仅十年之后。天,就变了。

  溥仪是这个王朝的末代皇帝。他上台的时候才3岁,而他下台时仅6岁。所以关于这个王朝最后的记忆他是不清楚的。清楚的是他的老爸——摄政王载沣,载沣是一点一点感受到什么叫无可奈何花落去。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也就是中华民国元年(1912)2月12日,清王朝在万般无奈之下颁布了它入关以来最后一道诏书。清朝,这本令人不忍卒读的书就此匆匆合上。


文/范军    据《传奇故事》




新刊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