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分析不要受他人的影响

 江苏常熟老李 2017-01-08

        上周在跟一些朋友聊天时,发现有些朋友本来分得很不错的,但是操作起来却远不及说的那样了。究其原因,并非是什么心态好不好的因素,重要的是受他人影响了。

        第一就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误,这种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

1.接受了所谓高人的推荐:

这个话题其实以前就谈到过的,有很多朋友喜欢看所谓高人的推荐,然后在这些高人推荐的股中去做分析,认为那样命中率就高了,其实并不然,这种做法只是钻进了“高人”划的圈子里了,局限于一个小的范围里了。我们知道,谁都不可能把每天的行情看得100%准,平均60%的准就已经相当的难了。若在一次错误的推荐中去选取,未免错得太远了吧!

2.接受了所谓高人的分析结果

这一种情况就是,其实股票严格来讲,并没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只是时间上的问

题而以,都是有涨有跌的,每个人因获利目标的不同、学识的不同、境界的不同等,看盘的标准或眼光都会不相同的。例如第二浪的修正,做短线的就会快点逃了,而中线波段操作的就会抓紧时机去逢低买入了。孰对孰错?

或者简单的说,有些人喜欢作短线,有些人喜欢做中线波段等,那么他们的观察点就会绝缘不同了。仅就短线而言,有些有喜欢每天杀进杀出,而有些喜欢拿2-5天的,这个观察就又不一样了。如果你是做那持股2-5天的短线,你看好的是几天的后的行情;而别人是每天杀进杀出搞所谓超短线的,他看好的是一天的行情;你一旦接受了这种超短线的意见,原来是好的股,就已经投了不好的一票了,以至于你也认为那支票是不好的,就会放弃观注,最终稍有不慎,机会即逝。

3.接受了一些神棍们的预测

我习惯称那些整天不用操作,就发表一些言论的专家、大师、名博们为神棍;因为他们不用操作的,就每天写一些东西出,美其名曰:看法、策略、观点等;将博客等点击率刷上去之后,就开始“著书立说”了,封面上会写上某某财经名博的。

为什么说他们是不用操作的呢?每天交易就四小时而以,严格来讲是很紧张的,如果是做中线波段操作的会偶尔轻松一点;做所谓短线的根本就会很紧张的,那有时间一天到晚写什么策略、观点一类的,尤其是在盘中写好几次的;如果是边操作边写的人,我想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神仙,另一种就是疯子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的确可以写出来,那也是信口开河,分析不够的结果。

你是一个实盘操作的人,何必要受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影响呢?交流中经常发现有些朋友,原本分析技术很好的,但是会是先看了这些神棍们的观点,然后就会不知不觉中观点向他们靠拢,以至于放弃自已原有的分析立场,可悲可叹!

第二就是自已立场不坚定,不够冷静,喜欢拿别人跟自已比较,其实这方面的话题古语有很多的,相信诸位都知道的,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很多朋友在入市后,加入了大量的QQ群,总认为在这些群中,必有高人的,总期望有一天,能遇到高人,跟他们一起操作。严格来讲这种高人的确是有的,不过高手的确很寂寞的,真正的高手一般是很少出来忽悠。那些终日于群中忽悠自已水平有多高的,其实都是半桶水而以,自已的操作只有自已知道的,他们每天都会显摆一下,又抓到涨停了一类,个中是非,我在其它日志中早有提及,这里就再赘述了。

很多朋友原本做得很好的,“不求每天涨停,只求能涨个不停”。然而股票的上涨毕竟都是一波三折的,同一支股不可能每天都有涨停板的,就算是在大牛市,其上涨也是一步三回头的,中间的修正都是正常的。当看到那些“高人”每天都有涨停的,而自已的股好象没怎么涨的,开始拿别人和自已比较了,开始心动了,或者是心开始急了,不够冷静了,放弃了原有的操作理念,开始追逐涨停了,最终操作越来越差,而且我还发现这种每天追逐所谓涨停板的人,时间久了,人格都会发生变化的。

鉴于这种立场不够坚定的朋友,建议少入这些QQ群,少听这些人忽悠,按自已的方法去做,不要受他人的干扰,成功率一定很快提高的。

总结:为什么会受他人的影响呢?主要是很多一方面是工作较忙,没时间学习,另一方面是不喜欢动脑筋。而不喜欢动脑筋的因素居多,现在的85后这种情况特别严重,90后就更不用说了,昨天我在跟一个QQ友聊天时,这位网友是96生的,还在读书的,她居然问我,你每天用易数帮人预测各种事情的,那么用脑,你就不怕伤了脑细胞的?听到这句,我彻底无语了。

而一旦不喜欢动脑了,学习就会感觉很难很难了,最终就会跟着别人后面转了。总企图能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看看古人的观点吧: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这是清代学者彭瑞淑的《白鹤堂文集》中节选的一篇,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名为《为学》的,原文我就不译了,不要告诉我已经忘记了,呵呵呵!

        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论谬论,望高人不吝赐教!

        祝君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