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姓氏系列报道·袁姓⑤ 宋朝时袁姓人口四川是第一大省

 弟朱三千 2017-01-08


http://e./shtml/hxdsb/20170108/28338.shtml

我的姓氏系列报道·袁姓⑤

宋朝时袁姓人口四川是第一大省

  经过前期的发展,到宋朝时,袁姓人已广泛地分布在大江南北,各地都能发现袁姓人的身影。宋朝全国袁姓总人口大约有26万,位居当时全国各大姓氏人口的第64位。四川成为袁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约有4.55万人。其他袁姓人口较多的省份有浙江、山西、江西。四川、浙赣、山西是袁姓人的主要聚居区。
  尽管四川袁姓人口在全国最多,但宋朝时的四川并没有出现多少袁姓名人。整个宋元时期,全国出现的袁姓名人也不多,较为有名的是袁琛、袁枢、袁采等。

浙江龙游人袁琛,被奉为入潮始祖

  袁琛,字朝玉,号昆山,今浙江龙游县人。宋仁宗庆历年间,袁琛考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银青光禄大夫,复官大司马。元丰6年(1083),袁琛因朝政事务惹恼宰相王安石,被贬为潮州刺史。
  袁琛到任后,把家人安置在海阳县(今广东潮州市)云步乡。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变法失败,朝廷起用曾受王安石打击的大臣,下诏叫袁琛回朝。袁琛没同意,想终老在潮州。袁琛到潮州前,潮汕地区没有袁姓人。如今潮汕地区的袁姓人尊奉他为入潮始祖。
  绍圣年间,袁琛的三儿子袁熙,从海阳县云步乡迁到揭阳县渔湖都化龙桥(今广东揭阳市榕城区渔湖镇境内)西侧定居,形成如今的渔湖镇袁厝寨。袁熙也是进士出身,官至御史中丞。
  此后,袁琛的裔孙以乡村为基地,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繁衍。因为袁琛官至兵部尚书,袁熙为御史中丞,潮汕各地的袁氏祠堂都悬挂或贴有“尚书门第、御史家风”的灯笼或对联。

福建建瓯人袁枢,开创本末史体例

  袁枢,字机仲,建州建安县(今福建建瓯市)人,南宋著名史学家。
  袁枢自幼聪颖过人,没读多久书就能写诗表达抱负。他曾在故乡南桥上题诗:“玉龙倒悬过寒潭,人在云霄天地间。借问是谁题柱去,茂陵词客到长安。”
  17岁那年,袁枢进入杭州太学。20岁时,参加国子监考试。后来又参加礼部考试,获得词赋科第一。隆兴元年(1163),袁枢考中进士,历任温州判官、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教授(相当于市教育局局长)。
  乾道7年(1171),袁枢出任礼部试官,后外调为严州(州治在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教授。后来,袁枢又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代理工部郎官兼吏部郎官,吏部员外郎,大理少卿,常德府、江陵府知府等。开禧元年(1205),袁枢去世,享年75岁。
  袁枢学识渊博,与当时的学者朱熹、吕祖谦、杨万里有往来。袁枢在任国史院编修时,负责修撰《宋史》的列传。北宋名臣章惇的后裔找到袁枢,请他在写章惇传记的时候,多多美言几句。袁枢斥责道:“吾为史官,书法不隐。”
  袁枢喜欢读《资治通鉴》,发现《资治通鉴》有个最大的问题:内容太繁杂。《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写法,按照时间顺序,对每年发生的事情进行记述。如此一来,对一个持续多年的事情,就分散在各年的记载中。要想了解事情的全部情况,就要翻阅好几卷,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在严州任职期间,袁枢决定重新整理《资治通鉴》的内容。他以事件为中心,按《资治通鉴》原来的年次,分类编辑,照抄原文,每件事情都标上醒目的题目。
  袁枢用了两年多时间,一共编集了239个事件,记述了1300多年的史事,写成了42卷的《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学著作。袁枢开创了以纪事为主的本末体写史体例,兼有纪传、编年的优点,实现了史书编纂体的突破,与编年、纪传并列为中国史书体例三大写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朝许多学者仿照他的体例,编纂了不少纪事本末体史书。

浙江常山人袁采,《袁氏世范》传世

  袁采,字君载,衢州信安县(今浙江常山县)人,隆兴元年(1163)考中进士,官至登闻鼓院(相当于如今的信访部门)监事。
  淳熙5年(1178),袁采出任瑞安府乐清县(今浙江乐清市)县令。任上,袁枢为官刚正,重建县学,纂修了10卷《乐清县志》,被称为乐清史上最早的县志。
  他还3次进入雁荡山考察,纠正雁山图的误差,撰写《雁荡山记》,记载了当时的雁荡名僧、建寺及新辟景观的史料。
  但袁采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是他以治家格言写成的《袁氏世范》。时人评价此书说:“行之一时,垂诸后世也。”成为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历代士大夫都十分推重该书,将它奉为至宝。如今,很多留存下来的老族谱上有关家风、家训的文字,大多受到《袁氏世范》的影响。
  《袁氏世范》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大类。提倡家庭成员平等,父子兄弟都是平等的,可以保持各自的性格特点。即使是长辈,也要以超乎别人的修养来树立威信,不能压服别人;子女没必要屈从长辈的权威。
  《袁氏世范》里还有许多金玉良言般的句子:“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
黄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