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塔位于敦煌古城遗址城内南部,相传鸠摩罗什随吕光大军东归,行至敦煌郡,他的白马死于此,将死马掩埋在这里。后秦建塔志之,塔9层,高约12米。现存塔为道光年间重建,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
罗什寺塔,坐落在武威城北大街西侧。据史书载东晋太元十年(385),鸠摩罗什至姑臧(今武威市),在此待了18年,精心学习汉语,同时讲经说法。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在他的居地同时建寺筑塔。
鸠摩罗什村当地人称"鸠摩罗什堡",在户县城南三公里许。本地有以鸠摩罗什命名的村庄,疑为是罗什的后代所致。《晋书·鸠摩罗什传》曾载:"尝讲经于草堂寺,兴及朝臣、大德沙门千余人肃容观听,罗什忽下高坐,谓兴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欲鄣须妇人。'兴乃召宫女进之,一交生二子焉。"大明一统志》载:"寺内有净土树六株,俗传鸠摩罗什憩此,覆其履中土于地而生者"。据说树粗四人合抱,高约10丈有余。民国年间,净土树先后枯死,今维立石志之。
罗什卒年,史无定说,概而述之,有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一年(公元434年)卒,寿七十之说;有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413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七十之说;有建元十三年鸠摩罗什十四岁,建元十九年人关,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五十之说;有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八月二十日卒之说。数说之中,当以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卒,寿七十之说最为确当。鸠摩罗什卒后,以火焚尸,名为"荼毗"。据说薪灭形碎,唯舌不烂。后将其舍利葬于草堂寺内,是为鸠摩罗什舍利塔,又名"八宝石玉塔"。
明代赵蛹所著《石墨镌华》卷七《游城南记》载:"高冠谷之西,则草堂寺也理论,有鸠摩罗什葬舍利石塔,精殊甚,宋人作亭覆之。今尚在。"日人足立喜六《长安史迹考》也载:"距草堂寺"西方数十步薮丛中之一小堂内,安置鸠摩罗什之舍利塔。"又说:"其亭已于数年前改筑,非宋代物矣。舍利塔用大理石建造,据云此石为西域所贡。
现塔高二点四曰米(《长安史迹考》)作七尺八寸,合二点六米;康寄遥生记为七尺五寸,合二点五米),塔的最下层为方座,之上是圆台,周围阴刻已漫灭不明;圆台上方刻数山,象征佛法中的须弥山。圆台之上是重叠的三层云台,上刻云朵浮雕,精妙异常。云台之上,是八角形宝龛;前刻门扉状及锭形;靠前的左右二面纵刻格子;正东面有人阴刻题名,内容为"鸠摩罗什之舍利塔乙权邦彦口口口口亲来礼而作偈言,丁酉仲秋晦(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作者注)大士人东土,姚秦喜伏膺,当年罗八俊,尽是诸三乘,翻经明佛旨,圆通并祖灯,如何生派别,南北强分明"。正西面刻有"孙阳来"三字,靠后的左右二面,有类于前述靠前二面纵刻格子;背后(正北)一面阴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十字。
宝龛上方为屋脊形覆盖,盖下有阴刻供养人像;盖上的多层宝珠,近代以来已有变化。《长安史迹考》记为三层,"殊属精致,历经千余年未受风雨之侵蚀与兵乱损伤,完整如新,倍觉可贵"。《重修户县志》云:太平天国革命I期间,"塔顶毁于贼,寺僧以山石补之"。如果户志所记确月实,则足立喜六先生所目击之三层宝珠即为寺僧所补者。
后来,所补之宝珠又被掀掉,以致最后失踪。塔顶的失而复补,补而又失,这当是史载塔高不一的原因。
鸠摩罗什舍利塔是否建于后秦,史有争论。《长安史迹考》认为:此舍利塔并非后秦所建,而是"筑于罗什寂后三四百年之间"。其理由有三:首先,盖下阴刻佛像为六朝以来所流行者,但缺乏六朝时的简朴特点,又不如初唐之雄丽,而且显得繁琐;其次,云台上的山形,与西安碑林中唐玄宗《石台孝经》碑冠上的山形完全相同,蔓草模纹的浮雕也与该碑所刻者为同一形式,但不如后者雄壮;最后,此塔的浮雕与会昌元年所建玄秘塔碑冠上之云状浮雕颇多一致之处。这种分析似属可信。从塔铭冠以"姚秦"二字来看,显系属于他称,塔非姚秦时所建;又唐代以前除《魏书·释老志》谈到"于旧堂所,为建三级浮图"外,其它史志诗文中也没有关于鸠摩罗什舍利塔的片言只语。这两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上述论说的一个补充。新塔可能建于魏塔的原址。
1956年时,草堂寺有巨钟二口,一为元钟,较小,今已无存;二为明钟,1956年大修中,在内院门外东侧建亭置之,与圭峰碑亭对称。2000年移置新落成之钟楼内,原亭内换置《僧肇碑》。明钟铸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重二吨,高二点六米,口径二点二米,顶部吊环周围开六大圆洞,钟身铸有阳文施主名姓,分四圈各十二块,钟脚一圈饰以浮雕龙风狮子图纹,栩栩如生,极为精美,大多至今完好,清晰可赏。明钟俗称"挂不起来"。据民间传说:当年,为铸这口钟,寺僧出外化缘,老百姓有施铁的,有施钱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有一贫妇,双亲亡丧,丈夫新逝,膝下尚有一儿,孤苦零丁,家无余物。她噙着泪对化缘和尚说:"我家既无铁,亦无钱,炊断已有好几天……"说话间,儿子饿得慌,哇哇地又哭了起来。贫妇心烦,有意唬儿子,便对和尚说:"师傅不嫌,就把这娃带走铸钟吧!"儿子的哭声嘎然而止,和尚也默默地转身走了。钟铸成后,挂起来一敲,那声音尖厉凄凉,似儿唤娘。僧俗皆嫌这钟声难听,从此放下,置于地上,无人再撞。当然,这仅仅是一则民间传说。至于钟声音质不好,这无疑与铸造技术有关。
《草堂寺唐太宗皇帝赞姚秦三藏罗什法师》碑。方形,边长零点五五米。碑周有线刻波纹,碑面多风化裂纹,但字体尚可辨读。金正大乙酉岁(公元1225年)仲冬望日住持传法沙门义金重录上石,长安樊世曹刊。
《李周李邵杨致祥种古弟诊联双桧》诗碑。高零点七五米,宽零点六九米,楷书。碑缺左上角,文缺三字,据《重修户县志》"金石"卷查核为"具、在、申"三字,又一字("秋"字)隐约可辨,宋元枯壬申(公元1092年)住持赐紫绍利立。
《诗四十字留题草堂逍遥寺》碑,高零/i2k米,宽零点六九米,楷书。碑周有单阴刻线框,字犹清晰可读。由宣德郎知县事百坚题,寺主僧绍利立石于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秋九月。
章悼题名碑。碑方形,边长零点六米,行草。题名者章悖为北宋大臣,与苏轼志趣相投。
孙竦题名碑。碑方形,边长零点五三米,行书。碑文竖行,自左而右,与习惯反。由孙竦题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元月1101年)五月九日。
《过草堂暨终南山》诗碑。高零点五七米,宽零点六九米,行书。字体清晰可读,只有二字残缺,共刻诗文四首。北宋崇宁改元(公元1102年)三月十四日吴郡梅泽说之题,宣德郎权知县事崔珙书,住持僧绍利立石。
《游终南山杂咏》诗碑。高零点七一米,宽零点五七米,行书。大部分清晰春可读,少许模糊。共录诗文九首,均为通判朝散李驹诸寺留题诗,知县事崔珙书。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元月一日由寺僧立石。
《双树轮困五百年}诗碑。成方形,边长为零点六五米,行书。诗由将仕郎权京兆府户县尉管句学权主薄县丞盖载,宣德郎知京兆府户县事管句学事劝农公事兼兵马监押吴叔作于北宋大观己丑(公元1109年)九月二十九日。
金赵闲闲诗碑。高零点三九米,宽零点六米,草书。正文字体清晰可读,诗后跋文少有泯灭,共刻诗文三首,均为七言绝句,金正大三年(公元1226年)立秋日住持沙门义金立石。
《游圭峰草堂》诗碑。高零点三九米,宽一米,小草,碑中断,接缝处数字不可辨,余均清晰可读,共录诗四首,阿云野释普定书,樊世忠刊,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二月初十日由寺主了珍立石。
《陕西东路京兆府谨请印公堂头作本寺山主住持为国开堂祝延圣寿者)碑。方形,边长零点五三米,行书。字体清晰可读,笔法劲秀、洒脱。金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或稍后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