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蘇建洲:漢字分析不是看圖說話!「冉」是個王八嗎?

 許學仁 2017-01-08

總統府新推出的春聯賀辭「自自冉冉/歡喜新春」由於文句「特別」,引起了大家的討論。總統府聲稱是濃縮賴和漢詩作品〈乙卯元旦書懷〉中的「自自冉冉幸福身,歡歡喜喜過新春」而來,但是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先生指出賴和的原文當是「自自由由幸福身」。一向言辭犀利的張大春先生也在臉書上以「爸媽沒教你識字嗎?」來諷刺這幅春聯,同時引用《漢字樹》云「冉」就是「鱉」的意見,指出「(冉)基本上,就是個王八。」由於張先生是社會名人,追隨者眾,一時之間「冉」就是「鱉」的說法甚囂塵上,不少人都信以為真。

《漢字樹》是這幾年很火紅的文字學書籍,作者廖文豪先生介紹此書:1.獲得臺灣文化部出版補助;1.被選為2014年度好書;3.是中國2014全國教師推薦閱讀書目。作者還很感性地說:「過去一年,非常感謝,使我能將《漢字樹》分享給許多聽眾。在龍安國小演講時,孩子們的熱絡回應讓我印象深刻。本以為小學生很難聽得懂漢字字源的解說,沒想到他們透過圖像所產生的直覺性反應,認知能力往往超越迂迴思考的成人。」有朋友調侃我說,你看你整天坐在一堆竹簡、古書前面,影響力還不及一本天馬行空的《漢字樹》!這話說得很中肯,大學教授總是關在自己的象牙塔中與學術圈的人交流,很少關注專業以外的事情。

不久前,在國中任教的畢業校友向筆者反映學校的課外閱讀書單赫然有《漢字樹》一書,最近張大春先生又再度稱引該書的說法,一時之間好像《漢字樹》化身為文字學的聖經了。有不少教學現場的老師以及學術機構的研究者對此現象都十分憂慮。筆者在大學講授文字學,深感對於這種以訛傳訛的說法應該加以釐清,故藉此機會談談對這本書的看法以及背後所反映的現象。

▋「自自冉冉」是無法成立的句子

「自自冉冉」文意不通,不能成立,這是多數人的共識。論者或曰「自冉」實際上是「自然」,這也是非常牽強的。一方面「自然」是常用詞,賴和卻用了相對偏僻的「冉」表示,這不合常理。如同戰國秦漢時人書寫竹簡時,只要是常用詞,一般來說寫法比較固定,不會使用相對冷僻的通假字代替,這種心態古今皆然。另外,「然」與「冉」讀音也不近,二者韻尾分別為-n、-m,並不能通用。更重要的是「自自然然幸福身」語意根本不通,以賴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寫作「自自由由幸福身」顯然更為合理。

▋《漢字樹》釋字的謬誤

本來「自自冉冉」的話題可以告一段落了,想不到張大春先生又根據《漢字樹》提出「冉」就是「鱉」的說法,吾友戲稱為「案外案」。乍聽這麼荒謬的說法怎麼會有人相信呢?可是筆者到系所辦公室時,行政助教卻對我說:「張大春都這麼說了,那顯然是很可信的啊!」也有網友因此要購買《漢字樹》(一)~(五)冊。這些都讓我見識到原來社會名人的影響力這麼大!既然這些文化人一言九鼎,那怎麼能不謹言慎行呢?底下我們來看看《漢字樹》將「冉」釋為「鱉」到底有沒有道理?

1.每個漢字都有相應的詞意,必須要求有書證的文字學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我們常說「把你的話寫下來吧!」每個文字都可以在文獻中找到相應的詞意,否則就不會有這個文字的產生。但是「冉」字是否有「鱉」的詞意呢?《説文》云:「冄,毛冄冄也。象形。」段玉裁注:「冄冄者,柔弱下垂之貌。」王筠《說文句讀》:「冄,今作冉。」冉的意思跟柔軟下垂的鬍鬚有關,我們認為這是目前為止比較好的說法。請比對下面兩個字形:

(A)表示「咽喉」的「嗌」,西周金文寫作,小圈指示咽喉的部位,剩下的形體理解為「髯鬚」之形正合。

(B)「冉」,西周金文寫作,戰國金文寫作,秦小篆寫作。與「嗌」比對,正象「髯鬚」之形。後世再加上「髟」旁遂寫作「髯」。

再看《漢語大字典》所列讀為「ㄖㄢˇ」的「冉」字義項:

(a)「冉冉」:1.柔弱下垂貌;2.漸進貌。

(b)通「」。龜甲的邊。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謙部》:「冄,叚借為。」《漢書.食貨志》:「元龜岠冉長尺二寸。」顔師古注引孟康曰:「冉,龜甲緣也。」

(c)姓。

有人認為第二個用法跟龜鱉有關,但朱駿聲已經說得很清楚,表示「龜甲的邊」的字形本來寫作「」,《漢書》寫作「冉」純粹是假借聲音,與意義無關。文字「本義」的考定必須有文獻的依據,凡是能提出一錘定音、影響深遠意見的學者,皆是對古書浸淫久遠,至於從未認真讀過古書,只憑著說法奇巧而譁眾取寵的人,其說法是完全經不起考驗的。

2.分析文字結構必須具備正確的古文字學知識,切忌看圖說話

《漢字樹》分析「」字的結構說:「代表『冉』()在陸地上『行走』(,止),可見冉是會在陸地上行走的生物。」事實上,「」即「 」,見於《合集補編》10351號,其用法不詳,但「止」旁絕不可能表示「冉」行走的意思,甲骨文從來沒有這種造字方式,作者對字形的解釋純屬「望形生義」。甲骨文的動物之形,一般頭、軀幹、尾、四肢都是一個整體,不會在上面畫出「止」形。「冉」解釋為「陸地上行走的生物」只是沒有學理依據的臆說。西周時代的「冉」寫作 ,也不會是「鱉」形。

3.漢字的分析必須細分來源,不可如大雜燴般攪和在一起

《漢字樹》討論「冉」字時,將幾個毫無關係的字攪和在一起,只因為這些字形現代楷書看起來一樣,如「爯」、「冓」下面都是「冉」,所以也都是「鱉」。實際上三個字來源完全不同,是因為「隸變」讓它們寫法相同。「爯」,甲骨文寫作,郭沫若、陳劍、宋華強等學者都分析為从爪,「再」聲。「冓」,甲骨文寫作,一般理解為象二魚相向之形,或是保守一點說是二物相向之形。這些都與本作「冄」,後來作「冉」的字形無關。

4.漢字並非全是會意字

《漢字樹》另一個大問題是喜好將文字分析為「會意字」,認為每個偏旁都表意,因為這樣解釋起來比較有故事性,能吸引眾人目光。但像上面提到的「爯」以「再」為聲符,是形聲字,而非作者所說用手抓鱉。又如《說文》:「雞,知時畜也。从隹,奚聲。」《漢字樹》解釋為「被囚困的鳥。」這自然是受到「奚」為「奚奴」的影響。但是古代的雞並非全為畜養,如《史記.封禪書》:「野雞夜雊」,便有「野雞」的存在。又說「鳳」是「從邊境外飛來的大鳥,冬天寒冷的北風帶來了大型的候鳥如鴻雁、玄鳥,也帶來了鳳凰。」此說更牽強難信,只要對文字學稍有涉獵都知道「鳳」是从鳥「凡聲」,是形聲字。

▋由《漢字樹》的流行,看國內漢字教學的問題

對於《漢字樹》這種屬於「創意漢字類」的作品,本來應該一笑置之的,筆者完全沒料到它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常聽到身邊朋友因仰慕這本書的名氣而買給小孩閱讀。如上所說,《漢字樹》的文字解釋存在不少問題,但為何還能如此暢銷?是不是我們的國文教學出了問題,導致學生甚至教師無法判斷優劣?目前的文字教學多侷限於「六書判別」選擇題,甚至連國中教師甄試的考題也是「關於以下各字的造字原則,何者有誤?」最糟糕的是,每次答案都有爭議。

其實我們學習文字學的目的是為了更容易掌握詞意演變,進而讀懂文本。比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解釋「陟」為「升遷、進用」。但「陟」何以有此義?原來「陟」甲骨文作,左邊从阜,象豎山之形,右邊从二止為「步」,表示人腳往上爬。「陟」的本義是「升」,故可以引申為升遷、進用。倘若每位老師都能有一定程度的古文字學知識,不僅上課能更加豐富生動,也有能力分辨坊間文字學書籍的優劣,不會造成錯誤知識的流行。

社會上有影響力的賢達,您的一句話勝過我們寫禿十支筆,下回稱引某個意見或是推薦某本書籍,請善盡查證的職責,唯有如此您的推薦才有加乘的效果,也才能讓更多的追隨者因為您的推薦而讀到更多的好書。最後也期盼出版社能作有力的把關,特別是涉及學術專業或是基礎教育的書籍,應該先請專業人士審查過再出版,相信讀者會感謝出版社的用心。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