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文电影的20个经典镜头: 无法用语言去形容

 Dbing冰 2017-01-08

“我认为有一种导演是优秀的——生活中很多感受或状态,我们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去形容,但他却能用电影语言这种形式准确地表现出来,并触动人的心灵。”这是姜文对自己电影语言的一次总结。他的电影从来不缺少惊喜,他的电影语言和他的人一样,充满了霸气外露的勇敢和果断。这勇敢和果断表现在镜头上,是毫不拖泥带水的快速节奏与永远都在运动的人物和场景。“无穷动”是姜文镜头语言的主题。


《阳光灿烂的日子》:

浪漫骑士的柔光剑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镜头语言并不成熟的电影处女作,姜文在其中所表达出的尝试,具有挑逗的试探感。在顾长卫充满柔光的镜头,以及浪漫忧愁的《乡村骑士》的音乐声中,姜文用偏黄的色调和诗意烂漫的中景运用,向观众展示了青春期每一个人都有过的氤氲之梦。

1

00 :05 :03——00 :06 :20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姜文和摄影师顾长卫两个风格迥异的电影人,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镜头语言。顾长卫擅长的柔光,大量的运用在电影中。这让《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镜头语言,具有缓慢柔情的气息。在这组镜头中,奔跑是上半段的主要内容。随着主人公奔跑的跟拍镜头,洋溢着青春浓烈的快乐气息。镜头的下半段,是一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几位年幼的小演员在一起比赛看谁扔的书包更高,当最后饰演幼年马小军的演员扔出书包后,镜头里的几位演员望着天空发起了呆。姜文罕见的将镜头对准了空置的天空,湛蓝色的天空下突然出现了刚才马小军扔出去的书包。在仰拍的慢镜头下,书包缓缓落下,接住书包的是已经青年的主人公。以扔书包事件形成的转场,巧妙地化解了时空转换造成的不真实感。


2

00 :18 :20——00 :22 :35



在第二组镜头里,马小军第一次看到了电影中的女主演米兰。姜文为这次相遇做足了铺垫,他让马小军进入米兰家之前,用红色的辣椒布景、强烈的阳光和马小军脸上的热汗形成了影像上的紧迫感。镜头随着马小军进入米兰家,而开始频繁出现半全景的镜头。当马小军拿着望远镜看到米兰照片的残影时,姜文先让冯小刚饰演的胡老师在望远镜的圆形镜头里出演了一出猥琐剧。这前后反差明显的对比,配合上从模糊到清晰,从远景到特写的镜头变化,让马小军对米兰的一见钟情既可信,又具有戏剧性的趣味。


3

00 :28 :45——00 :30 :48



整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这组镜头堪称是最为优美和富有诗意的。在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的音乐声中,马小军在黄昏的橙黄色夕阳中行走于高耸的屋顶上。姜文让顾长卫的镜头保持着缓慢的移动,它用中景的距离展示着陷入爱情彷徨中的马小军。像“铁皮屋顶上的猫”的马小军,在姜文浪漫的镜头语言下,孤独的剪影中置于画面里。这是极其煽情的镜头处理,它彰显了姜文柔情万丈的另一面。


4

00 :56 :44——01 :00 :40



这场动人心魄的群戏, 以火车突然驶过铁轨的仰拍镜头开始。姜文非常喜欢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设置仰拍的视角,这样的视角强调了主角马小军年青、好奇的心理活动。在决定要殴斗的两拨人向着镜头推进时,姜文采用了类似鱼眼镜头的拍摄手法。在“小坏蛋”和要殴斗的双方谈话时,环境音被安静取代。镜头在马小军等人的脸上、满车的砖头铁棍上停留着,远处的三个人不知道在谈什么,紧张的情绪随着大蚂蚁的枪走火而引向高潮。此时正巧一辆火车经过铁轨,火车行进的声音成功营造了慌乱的情绪。但这情绪很快被压制下去,两方人马因为小坏蛋的说和,并没有打起来。镜头此时一转,在金色为主色调的莫斯科餐厅里,小坏蛋像身后的毛泽东一样被孩子们扔到了空中。


5

01 :59 :44——02 :03 :59



《阳光灿烂的日子》结尾,马小军一个人光脚骑着车走在北京文革时期空旷的胡同里。镜头从他骑着自行车的脚一转,马小军踩着游泳池的楼梯,站在了高高的跳台上。姜文让马小军俯瞰着游泳池下的人们,这是整部电影中少有的几个俯拍镜头。马小军一跃而下,在蔚蓝色的水中,他以为岸上的同伴们会伸手去拉他出去,却没想到迎接他的是几只脚。姜文在此使用了主观镜头,同伴们嬉笑的面孔和伸出来的丑陋的脚,让马小军的青春在此时画上了句号。镜头最后停留在马小军一个人躺在游泳池的远景上,马小军像死了一样,整部电影到此掐断了一切有关美好的回忆。


《鬼子来了》:

黑白色的躁动之心


姜文曾说“拍电影就像酿酒”,《鬼子来了》堪称姜文所酿的最烈的烈酒。他用纪录片一般晃动的镜头,大量的脸部特写和黑白色的残酷影像,创造了有史以来最真实的抗战电影。“中国有太多的电影在靠色彩、靠美术、靠虚伪来渲染气氛,这些电影剥去了包装后变成了空壳”,在《鬼子来了》里,姜文完全将装饰性的画面连根切断,他用最简单的方式讲述着并不简单的故事,黑白色的影像世界里,躁动是唯一的核心。


1

00 :03 :41——00 :07 :15



《鬼子来了》一开场,便是黑夜里一个女人的脚。由局部到整体的拍摄手法是姜文所擅长的,他用脚这个人体最具挑逗的部位来开始,制造荒诞效果的意图非常明显。而鱼儿和马大三互相争执点不点灯,也为黑暗和光明、暗处和明处的对比关系做足了铺垫。当马大三听到敲门声后,和他对话的“我”在镜头中是以窗户纸作为形象。拿枪顶着马大三的“我”,从窗纸变成了一把象征压迫力量的手枪。在“我”走后,镜头对着被军刀撕开的窗纸微微晃动,明(马大三)暗(“我”)之间的反差到此时达到了极致。


2

00 :28 :45——00 :36 :41



大年三十, 是“ 我” 回来取俘虏的日子。马大三和鱼儿如释重负,两个人在温暖的光照中包着饺子。这场戏是从手开始的,依然是局部到整体的镜头运转方式。在煮好饺子送到地窖时,刚才屋内温暖的光线变成了日军炮楼的探照灯。探照灯比之刚才的灯光要明亮,但也更为刺眼。两个光照的区别,让这场戏的轻松感悬至于悬念之上。姜文等人来到地窖时,花屋小五郎与翻译官想象着马大三和村里人变成了日本武士,这段喜剧感极强的片段,颇像黑泽明的《七武士》。姜文在致敬的同时,不忘把镜头的移动速度变慢,以增强梦幻感。这段镜头以水面上日军炮船的行驶声结束,标志着马大三陷入了新的一轮危机之中。


3

00 :44 :25——00 :51 :48



在一片漆黑中,台词快速的响起。随着角色的诉说,镜头绕着每一个出场人物转了一圈。转了这一圈后,每个被转到的人都在说话。这之后姜文还采用了半圈和反转的方式表现人物热烈讨论的气氛,鱼儿的父亲偶尔突然的以癫狂形象出现,没有缓解反而加深了紧张感。五舅姥爷以黄豆和红豆的方式进行抓阄,在黑白色对比明显的颜色对比下,食物这个意象一直都延续在姜文的镜头里。另外一个重要的意象是水,整场戏中马大三不断的喝水,喝水这个动作帮助姜文外化了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


4

01 :12 :10——01 :16 :01



“一刀刘”在淡淡的薄雾中闪现在画面里,他倒坐着车,一脸怡然自得地抽着烟。镜头在一刀刘选去的背影中,跳转成主观的第一人称镜头,伴随着日本兵和翻译官互相窃窃私语的声音,长城的城墙迷宫一样在观众眼前延展开来。处在明亮中的两个俘虏,在姜文的镜头下变得命运叵测。而在展现一刀刘杀人的高潮情节时,姜文运用了欲盖弥彰的方式,以一刀刘不断的移动和观看者视角与第三者视角的反复变化,来突出一刀刘杀人时的仪式感与不安感。当杀人失败时,一刀刘又变成了观看者,看着跑来蹦去的“死人”。这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的切换运用,技巧性的让这场戏成为了电影中最离奇的故事。


5

02 :11 :27——02 :19 :24



《鬼子来了》的结尾,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最富有悲剧气息的结尾。姜文曾说“整部电影的黑白色调就是为了结尾的红色服务”,在花屋小五郎要斩杀姜文之前,一个人从围观的高墙上摔了下来,而一只猪也从门里挤了出去。这悲剧中掺杂着喜剧的把戏,姜文一直玩到了最后。但此时喜剧已经有了悲剧内核,花屋小五郎用水清洗刀和试探性的挥舞,都让观众的心一次次揪紧。当刀砍下来的一瞬间,姜文将镜头变成了马大三的主观视角。随着画面的滚动,黑白色的画面突然由绿色开始,变成了彩色。清晰的画面中,花屋小五郎正在交刀。姜文把整部电影的最后一刻凝结在红色的人头上,略带笑意的人头在一片殷红里渐渐消逝。


《太阳照常升起》:

超现实主义的梦境


《太阳照常升起》的镜头语言是姜文所有电影里最为极端的,他一改《鬼子来了》里强烈的影像现实风格,让其被绚烂迷蒙的梦幻般的画面替代。《太阳照常升起》里面的超现实主义比比皆是,这不仅体现在情节和表演上,在镜头语言中也同样如此。大块儿的色调和三段不同风格的影像片段,共同打造了电影错综复杂的影像关系。姜文曾说这一辈子只会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他是在和上帝说话。在和上帝说话的过程中,姜文同样运用了上帝的语言。


1

00 :00 :10——00 :02 :13



《太阳照常升起》以行进的火车作为视点,火车看着地面上铺满鲜花的铁轨,铁轨稍纵即逝,镜头的视角开始又变成了猫狗一般的低视点。电影中“疯妈”的一双粉脚出现在镜头里,姜文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中,再次用脚作为了一段戏的开始。镜头随着疯妈脚的移动而移动着,从脚到鞋子的转换,姜文穿插了一段天空中云朵的镜头。这样无意义的穿插,从电影一开始就让其具有诗歌的特征。一排长着鱼眼的布鞋,以及红色的鞋身让这段戏的色彩构图具有鲜明的色彩冲突。疯妈追逐儿子的镜头,以疯妈、
儿子和讨债人的三个镜头变换为表现形式,从行走到奔跑,疯妈和儿子的性格特点均在这场戏中展露无遗。


2

00 :20 :19——00 :22 :27



姜文在《太阳照常升起》里,特别喜爱以水作为表现人物的媒介物。在这段戏的开场,儿子在脸盘的水影中看到了母亲,然后捧起映着母亲的这捧水洗了把脸。他每洗一次脸,都会出现疯妈可能突然消失的悬念。姜文重复性的拍摄着天窗和楼梯口,增强着疯妈可能要消失的暗示。疯妈真的消失后,儿子惊慌的在姜文的前置镜头前跑来跑去。他所到的每一个疯妈经常去的所在,都充满了牛、羊等家畜。这些家畜多以近景镜头来烘托出离奇的效果。当疯妈出现在河边时,她踩着草甸移动的画面,搭配上红色的上衣,超现实的基调越来越浓。


3

00 :34 :48——00 :36 :47



在疯妈的脸淡淡消退的画面里,闪现了《太阳照常升起》第一段故事的结尾。儿子在河边看到了疯妈的鞋子、衣服和裤子,它们正在随着水流缓缓漂动。姜文故意将鞋子放在了衣服的第一位置,让其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在衣服流经桥下时,姜文还运用了窥视的视角,让这段代表疯妈死亡的片段完全看不出任何忧郁的倾向,反而具有一波强似一波的空茫。随着疯妈衣服位置的混乱,第二段故事中黄秋生饰演的角色未见人先闻声。整个第一段故事的结尾,以两次时空的变换作为了开始和结束。


4

00 :42 :01——00 :44 :24



梁老师前往露天电影院去看电影,姜文以他的后背作为开始,让这场戏以阴影作为主要的画面场景。影中影的形式让电影现实中的事情更加扑朔迷离,和第一段儿子看疯妈的方式相同,有些观众是在水面的倒影里在观看电影。这样多次强调的镜头,表明了导演想要告诉观众电影和生活本身如影似梦的意图。在有人突然喊起“抓流氓”后,姜文没有按照惯常的电影拍摄手法展现梁老师的逃跑,而是着重表现了群众的追。姜文用无数的腿和手电光光圈,另辟蹊径的利用了光的集群来彰显群众力量的可怕。没有一个群众在电影中露出狰狞,姜文只凭借腿和光便把一切狰狞全部表露无遗。


5

01 :42 :01——01 :48 :04



《太阳照常升起》曾被称为姜文最难懂的电影,难懂的原因在于姜文在电影中打乱了故事的顺序,并且在电影中添设了诸多细节信息,这些信息稍一遗漏,便无法串联起整个故事。在唐雨林和妻子的新婚舞会上,火焰成为了姜文镜头主要的捕捉对象。从一堆火开始,然后是一群火,最后是着了火飞上了天的帐篷。在飞舞的燃烧的帐篷后面,引来了一辆喷吐浓烟的火车。黄秋生扮演的梁老师在人群中摸着女生的屁股,疯妈在火车里艰难的生着儿子,两个时空中的角色在此汇合。疯妈的影像随着火车移动而忽亮忽暗,这一明一暗间孩子便出生了。姜文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再现了布满鲜花的铁轨,《太阳照常升起》在姜文超现实的轨道中停止了前进。开头段落一样,强调着故事的不可信和传奇性质。脸部特写和中景的调度,让个体和整体的关系明晰又确切。


《让子弹飞》:

飞一般的影像快感


《让子弹飞》具有的最大特色,是像飞一般的影像节奏。这样快速的节奏是姜文电影最明显的标志,几乎没有间隔的镜头切换和人物永远在动的画面, 使《让子弹飞》达到了姜文电影节奏感上的最大化。在《让子弹飞》里,你看不到之前姜文作品中的柔情和适度的缓慢,姜文给镜头上了发条,让其把速度和马力开到最大。从电影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让人眼花缭乱的镜头冲锋枪一般从未停止。


1

00 :00 :22——00 :04 :44



《让子弹飞》集合了姜文目前最为精到的电影语言,同时这些电影语言又融合了当下流行的商业化镜头运作方式。电影以一只飞翔在蓝天之上的雄鹰开始,随即铺展在画面上的依旧是姜文所最喜爱的铁轨。一个头出现在铁轨上正在倾听,这次姜文从整体到局部的颠覆了自己一把。汤师爷所在的火车被马拉着走入镜头,火车里那硕大的铜质火锅,让整个镜头具有了荒诞的意味。随即出现的以枪瞄准为视角的镜头,连接上迅猛的射击画面,一下子便把电影的基调从荒诞拉到了雄性荷尔蒙弥漫的勇猛中。姜文难得的在这段戏的最后用了一个特技镜头,火车飞上天空的画面,红、蓝、白三色的色差,让最后这个镜头具有不真实感。


2

00 :17 :20——00 :18 :40



张麻子和黄四郎之间的第一次冲突,来自于姜武扮演的“武举人”。事件的起因来源于一面大鼓,鼓挣脱了缠绕的草藤在街上滚动时,镜头从正面、侧面以及后面三个角度进行拍摄。姜文在这三个角度之外,还偶发性的拍摄了一下电影中的教堂。这样偶发的镜头是姜文喜爱的拍摄方式,它让电影的紧张感总是处于被消解和被强调的两种状态里。当小贩被武举人殴打时,没有表现出小贩如何挨打,而着重展现他摔打在鼓面上的形态。最后鼓面裂开,武举人的殴打也结束了。


3

00 :30 :58——00 :32 :43



这组镜头是《让子弹飞》中最具有创意的镜头之一。姜文用一个不动的镜头,展现了众多主角的人物性格。几个角色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在画面中,而画面是以“小六子”的墓碑作为主观镜头表现的。几个角色的台词基本上一致,却又有着细节上的不同。红白色玫瑰花的颜色搭配加上小六子墓碑的形状,像电影的狗一般的低视点。电影中“疯妈”的一双粉脚出现在镜头里,姜文在自己的第三部电影中,再次用脚作为了一段戏的开始。镜头随着疯妈脚的移动而移动着,从脚到鞋子的转换,姜文穿插了一段天空中云朵的镜头。这样无意义的穿插,从电影一开始就让其具有诗歌的特征。一排长着鱼眼的布鞋,以及红色的鞋身让这段戏的色彩构图具有鲜明的色彩冲突。疯妈追逐儿子的镜头,以疯妈、儿子和讨债人的三个镜头变换为表现形式,从行走到奔跑,疯妈和儿子的性格特点均在这场戏中展露无遗。


4

00 :34 :00——00 :45 :56



整部《让子弹飞》的高潮,便是张麻子、汤师爷和黄四郎的“鸿门宴”。这场戏以一张高大的铁门开启作为开始,高耸的亮着红色灯光的塔楼里,三位电影中的主要角色开始了巅峰般的斗心斗智。姜文让整场戏的开场气势磅礴。值得一提的是,整场戏中,镜头一直在时停时静的转动。这个转动的方向一直都是从左往右转动,以张麻子开始,黄四郎居中而汤师爷殿后。这也明确的告诉了观众三个人的关系,转动的镜头只有在人物谈话谈到高潮时才会静止,然后随着话题的转移而再次转动起来。小贩、武举人等人的死亡,点缀在谈话的间隙,增加了电影的紧迫气息。


5

01 :46 :46——01 :54 :11



姜文在《让子弹飞》里,不断重复着一些场景和话语。每一个镜头经过重复之后,便会形成比较直观的画面强调。姜文三次在空旷的街道上发钱、发枪,镜头都在重复性的拍摄女性击鼓、街道上铺满的物品和帷帐、打麻将的四位老人等场景,这些场景对于电影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女性击鼓渲染气氛,街道上铺满的物品代表群众的反应,而打麻将的四位老人则是群众反应的直观结果。在张麻子最后召唤群众跟着他去杀黄四郎时,转动的镜头改为从右向左。在这组镜头里,不断出现一群鹅。这群鹅象征着蠢笨的群众,最后也只有它们跟着张麻子一行人来到了黄四郎家门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