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课|回顾【家庭美育计划之7堂艺术大师的课】第4、5、6堂课:莫扎特、梵高、毕加索

 禅艺惜霜 2017-01-08



7堂课带宝宝走进

7位艺术大师的世界


本次回顾

莫奈

达芬奇

莫扎特

梵高

毕加索

达利

贝多芬




微课讲师



touchBOX小边


第3课:上帝宠儿,人间精灵-莫扎特




莫扎特

古典音乐界的“学习委员”

代表作:《奏鸣曲》《协奏曲》《安魂曲》




了解莫扎特





莫扎特是家里的第7个孩子,家里的前5个孩子,无一例外的全部夭折,他的上面还有一位姐姐,可以说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4岁开始作曲,6岁开始和比她大5岁的姐姐一起开始了整个欧洲的漂泊和流浪之旅,7岁就写出了自己的第1首交响乐,大家知道贝多芬什么时候才写出了第1首交响乐吗?29岁!而莫扎特29岁的时候,都已经处在自己的晚年了。


与此同时呢,莫扎特12岁就写出了第一首歌剧作品。在他仅有的35年的生命中,他却极为高产的写出了27首钢琴协奏曲,41首交响乐,18首钢琴奏鸣曲,22部歌剧。也许在我们想象中,音乐家作曲应该是坐在钢琴前,一边试着弹出旋律,一边马上记在五线谱上,然后反复修改。但是,莫扎特的技能就是,不打草稿,写出来即是成品。


莫扎特的过人之处


对比一下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手稿就能看出来,贝多芬的的手稿中则有很多刮擦,涂抹,不同颜色的线条做的标记,各种涂涂改改。我们难免会感叹,贝多芬---这个当初被其父亲当作莫扎特二世来培养的音乐神童,在莫扎特面前终归也只是个凡人。



贝多芬手稿

莫扎特手稿



作品赏析



莫扎特的作品非常适合孩子听,因为总是给人感觉生机勃勃,能够让人快乐起来。这次先来了解一下著名的三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和《唐璜》。


《费加罗的婚礼》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有一次募捐到了一批唱片,有一天下午,他趁狱警们不注意,自己溜进了放音室,把自己关在里面给所有的狱友放了一个下午的歌剧。


导演设计了很多细节和情节,来不停地提醒着我们,安迪是一个表面平静,内心十分渴望自由并且完全有能力实现自由的人。他日复一日的写信,就是表现他有毅力;他的性格并不讨人喜欢,但他从一开始被人欺负到每个人都喜欢他尊敬他,说明他聪明;那么,这段放音乐的情节,就是在提醒观众,同样是在监狱里过得很好,但那就是hope、自由,音乐就代表hope。


《魔笛》



《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也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剧。当时的莫扎特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临死前几小时,他还渴望听到《魔笛》的音乐,他请人把钟放在床头,以便计算时间,在想象着正在进行的《魔笛》演出。


《唐璜》




莫扎特的《唐璜》是一部喜歌剧,这是莫扎特继《费加罗的婚礼》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据说在首演前24小时,莫扎特才将序曲写完,再一次展现了莫扎特天才般的才华。


其中的主题主要描写 唐·璜 那种玩世不恭的性格,充满生命力和火热的情绪,是乐观和愉快的形象。 歌剧 《唐·璜》把生活和哲理的因素揉合在一起,着重于人物的心理刻划,为十九世纪大为发展的音乐心理戏剧开创了先例。


第4课:梵高的内心世界


梵高

后印象主义先驱

代表作:《向日葵系列》《星空》等。


走进梵高



梵高出生在1853年,在绘画方面的成就,他的伟大绝对不是说因为他割耳,因为他自杀,因为他精神病,他的伟大在于对这个世界的全新的认识以及因为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而向传统的学院派所作出的挑战。妈妈们也完全不用担心宝宝看了梵高的作品会不会不好,因为在他的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永远都是明亮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东西。



梵高的出身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贫穷与潦倒,他的叔叔拥有当时世界是最大的一家画廊古比尔画廊的一半的股份,他成年后的第一份的正式的工作,就是到叔叔的画廊里面去做经济人,据说他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经纪人。



之后梵高做上了他一直以来都非常梦寐以求的工作,牧师!他被派到了比利时的一个非常偏僻的矿工社区。除了一般的牧师的工作以外,他还喜欢走进人民群众,和他们一起下到矿井里面干活,还常常把自己提到的面包、咖啡分给贫苦的穷人。矿工在矿井的工作环境是非常艰苦的,而且还容易发生瓦斯爆炸的情况,爆炸之后呢,梵高就引导人们一起把受伤的矿工抬到教堂里面来,不仅亲自为他们祷告,还把自己的衬衫撕成一条一条的给大家包扎。在这段期间里面,梵高深深的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不容易,所以才有了他后续的那幅作品《吃土豆的人》。



由于过于热情,以致于损坏了教会的形象为理由,梵高被解除了作为见习牧师的职务。这次的失业对梵高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后来他去了法国的巴黎,参加了一次印象派的画展,对他的触动非常的大,并且认识了一些印象派的画家,于是他就决定拿起画笔。

作品赏析


《吃土豆的人》

这是梵高早期作品,曾经和贫困的劳动人民生活和工作在一起过,在一天的劳碌之后,他们终于能够一家人坐在一起,借着昏暗的灯光,一起吃一顿热气腾腾的晚饭了,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高兴起来,因为一天的忙碌和劳累,已经让他们没有力气做出任何的表情了。他们机械的等待着即将出锅的土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了疲惫和忧愁,妻子睁大眼睛,看着旁边的丈夫,仿佛在问,这是我们仅有的几颗土豆了,明天我们该吃什么呢?而丈夫的表情的似乎在说,明天再说吧,我今天实在是累坏了,我们今天先把肚子填饱吧。奶奶则是拿着一颗土豆,向上帝祷告着,感谢您赐予了我们食物。爷爷则是机械的给所有人盛满汤。还有一个背对着我们的小女孩,我们看不清她的表情,不知道她是否感觉到了来自什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的情绪。她只知道,没有人有心情照顾她,没有人给她讲故事,没有人哄她吃饭,更没有人陪她玩,因为大家都好累,好饿,却只能日复一日的吃着同样味道的土豆。




《向日葵》


梵高一共画了6幅不同的向日葵,分别有3朵,4朵和12朵和15朵。用了主色调黄色,而这种黄色是来自画家在普罗旺斯的小镇阿尔的感受,因为这里的太阳又大又圆,让画家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本源。


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开的多狂野啊,厚重的涂料带来的起伏犹如雕塑一般,这就是所谓的“厚涂法”。



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画《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他画《向日葵》时, 精神异常激动, 向日葵金黄色的花瓣, 给他一种温暖的感觉, 厚重的笔触使画面带有雕塑感, 耀眼的黄颜色充斥整个画面, 引起人们精神上的极大振奋。



这幅作品在1990 年的艺术品拍卖行中创造了数千万美元的世界最高纪录, 然而在当时, 他的生活却是与一贫如洗的痛苦联系在一起的。




《自画像》

这幅画是梵高非常著名的一幅自画像,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梵高的一生都处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当中,他生性极为热情,我们通过他的播种者,通过他和向日葵都能感觉的出来,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这种热情去对待自己的好朋友高更。然而伴随着热情,梵高的性格上也存在着不小的缺陷,他生性特别的敏感,自尊心很强,容易受伤。因为自己的热情,他也不知不觉的要求高更用同样的热情回应自己,然而一起相处的两个月里面,两个人的性格和理念都有着非常大的分歧,在一次剧烈的冲突之后,高更终于没有办法忍受,愤然离去。情绪激动的梵高割掉了自己的左耳,后来,梵高接受了弟弟的建议,进入了精神病院进行治疗。





《星空》

梵高的《星空》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

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象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 “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第5课:一生突破的毕加索


毕加索

现代艺术创始人


代表作:《费尔南德头像》《斗牛士》等。

了解毕加索


毕加索,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一生创作了37000幅作品,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37000幅作品啊,要知道人的一生也不过20000多天啊,再刨除大师的婴幼儿时期,也就是说他一天要画好多幅画,画画俨然已经成为了大师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毕加索还是第一位,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了卢浮宫的人。

在全世界拍卖中,价值最贵的10幅画里面,仅仅毕加索一人,就占据了其中的3幅。


作品赏析


毕加索14岁的时候,就进入了一所学校去进行了系统的美术学术去进行学习,于是在他16岁的时候,他的有了自己的第一幅获奖作品,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幅《科学与慈善》。

《科学与慈善》

这幅画画的是一个身患生病的妇人,在接受医生的诊断,她忧伤的眼神投身修女怀抱中的孩子。而修女慈爱的看着她,并为她端来一杯水。这幅画获得了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是毕加索得到的第一个绘画奖。

这幅画是想告诉人们,唯有科学和宗教可以解救人们于苦难之中,年轻的毕加索把科学和宗教很好的结合了起来,使这幅画画的非常的有人情味。这幅画里面既有印象派的影子,同时也非常的写实。




《喝苦艾酒的人》


之后毕加索就进入了自己创作生涯的一个新的阶段,叫做“蓝色阶段”,这个阶段都喜欢用蓝色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忧郁。这一幅于1903年创作的《喝艾苦酒的人》,为毕加索艺术生涯最辉煌的蓝色时期代表作之一,在其高超画技下描绘的主角轮廓分明,双手姿势刻画完美,深蓝主色调带出浓浓忧郁情调。




《拿烟斗困男孩》


在蓝色阶段之后 呢,毕加索就进入了自己的第二个阶段,玫瑰时期,这个时候的他啊就主要用橙色和粉色作画。于是就有了代表作《拿烟斗的男孩》。画中的小男孩是谁呢?24岁的毕加索搬到法国巴黎定居以后啊,有一位叫做“路易”的小男孩经常跑到他的画室里面来玩,于是毕加索就拿他当模特了。




《哭泣的女人》

这幅画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


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不朽巨作之一,女人脸部扭曲和断裂的方式是立体派手法的一个发展。《哭泣的女人》是毕加索于现代派艺术中最具先验性效应和性格特征的杰出肖像作品,是立体派理念的一个发展,他在艺术里果断地把丑化为美,同时又在现实中义无反顾地使美向丑沉沦。《哭泣的女人》,也是毕加索后期畸形女人作品中最动人的一幅。有人说,他把自己给了魔鬼,把画笔给了上帝,而对于这一幅作品,他把痛苦给了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朵拉·玛尔。




《和平鸽》

    1949年,巴黎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的海报上,画着一只形象生动的白鸽,那只白鸽随海报很快翱翔于欧洲各大城市。二十世纪的前五十个年头,已出现了两次大战的硝烟,人民多么盼望和平的生活啊。这只象征和平的白鸽,出自当时已六十八岁的西班牙美术大师毕加索的笔下。其实在他心里,这只白鸽至少已存在了近六十年。


《格尔尼卡》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的将领和士兵经常出入于巴黎的毕加索艺术馆,争相观看毕加索的艺术。可是这些不速之客受到了冷淡的接待。有一次,在艺术馆的出口处,毕加索发给每个德国军人一幅他的油画《格尔尼卡》的复制品。 战争结束后,他以法国抵抗运动战士的荣誉参加了战后第一次美展,并于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以后,他又参加保卫和平运动,为世界和平大会创作了宣传画《和平鸽》。毕伽索为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毕生的努力。


想要更了解毕加索,

并体验相关的亲子艺术启蒙课程,请往下拉哦~



5、6岁的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爆棚


研发专家说:


5、6岁的孩子开始出现哈比人、矮人、精灵还有半兽人的进阶版强兽人,但不管他们如何变迁,孩子总归是个孩子,都还是爱玩。对于新奇的东西极度好奇,并很想参与其中。例如拿叉子去插插头,大部分都是五岁的孩子干的。


我们给他们的是:趣味十足的艺术家、好玩特别的异国文化、美丽的植物设计认知、季节环境的美好科学。


5+设计家·第十二期

毕加索的游戏时间

了解西班牙艺术三杰之一的毕加索作品风格,

并将大师的立体现实主义风格转化在生活物品的设计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