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伏邪外感病

 水木年华138 2017-01-08
   留邪与伏邪都是病邪内留,伏着体内,故有的医家皆称之为伏邪。不同的是,留邪外感大多是因为新感后邪气留着,病起于新感,多有新感病史可查;伏邪发病是外邪内伏,不即发病,伺机发作,起病较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冬天感寒不即发病,到春发病为“温病”;春天伤风不即发病,到夏天发病为“飧泄”;夏天受暑不即发病,到秋天发病为“痎疟”;秋天伤湿不即发病,到冬天发病为“咳嗽”,皆属于伏邪外感疾病。新感与伏邪,病位浅深有不同、病势传变有缓急。新感外邪,病多在肌表肺卫,下不厌迟;伏邪瘟疫,病多在膜原胃肠,下不厌早。

    伏邪外感,是先有外邪内伏,然后才因感触其它因素而发,或遇外感触发,或因饮食失节,或因情志过激。前人有伏气、伏阴或晚发之论,多指感受寒邪之后,当时未发,过时发生的外感疾病。寒邪内伏少阴者,称之为伏气或伏阴。《医学汇海》:“伏气者,因受非时暴寒,伏于少阴,始犹不觉,旬日乃发,先觉咽痛,次必下利,脉来微细,古人谓之肾伤寒。”《医寄伏阴论》:“伏阴为病,不仅夺阳,并乱营血。……不可过投辛烈,……禁与清凉苦寒,与之必死。”“当以阳和为愈。小便通利,是阳和之征也。”冬时受寒,来年发病者,称之为晚发,如《时病论》:“晚发者,亦由冬令受寒,当时未发,发于来年清明节之后,夏至以前,较之温病晚发一节,故名晚发也。”

    伏邪为患,温病较多,如瘟疫邪伏、暑热内伏等。《王旭高临证医案》:“暑天受暑湿之邪,不即发,秋后复感凉风,闭其汗孔,欲发不能速发,外则形寒,内则发热,寒热起伏无已,有类乎疟,为伏暑。”伏暑与瘟疫内伏不同,论治各异。瘟疫内伏,邪在膜原,透发攻逐,开邪外出之路;暑邪内伏,发病宜苦辛芳淡,分消清解,热邪外达,可防入营之势。

    伏暑发病的病情轻重,多与与内伏时间的久暂有关,内伏时间短,发病时间较早者病情较轻;内伏时间长,发病时间晚者病情较重。如《温病条辨》:“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子、午、丑、未之年为多也。”

    伏邪外感疾病,多种多样,浅深轻重各不同。《士谔医话》:“风寒暑湿之邪,或由肌肤感冒,或由口鼻吃入,一触就病的,名叫暴感。一样的邪,入于人身,不即发作,由经入络,潜伏在里头,待时而动,……伏邪种种,有伏风症,有伏寒症,有伏痰症。伏有浅深,或在营分,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或在阴经。总之一句话,伏邪症不论它所伏深浅,不有外感暴触,是不会发动的。总是先有暴感,然后引动伏邪,内外应合,成为大病。有轻微的病,愈治愈重,就是延来名手,也不够一扫而空,都是关涉着伏邪。伏邪病治法,既不能发表,又不能攻里,须要安心定志,慢慢把病邪引出,见景生情,因症立方。否则有力没处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倘用霸药,立见变端。……伏气之为病,有犀角地黄汤证,有导赤散证,有黄芩汤证,有葱豉汤证,有白虎汤证,有小柴胡汤证。所伏有浅深之分,所发有气血之异,苟能见证治证,病无遁形矣。”

    《读医随笔·伏邪皆在膜原》认为,“伏邪皆在膜原”,而膜原遍布于人身之表里内外,是各有形结构之间的“夹缝之处”,“原者,平野广大之谓也”,有征兆可见,常自我感觉痛苦、不舒服,没有及时治疗,发为伏邪疾病。“邪入膜原,身中即隐隐常不自在,或头常晕眩,或身常汗出,或常畏寒畏热,或骤苦气短,不能任劳,或四肢少力,或手心常热,或小便赤涩,或大便常泄,或大便常秘,或饮食不消,或饮食倍增,或口常渴,或口淡少味,或舌苔倍厚,或夜不成寐,或多梦纷纭,及其发也,随邪毒之微甚,正力之强弱而变化焉。寒化为温者,其阳盛也;风化为泄者,其阴盛也;暑化为疟者,发为表也;湿化为咳者,发于里也。更有发为痹痛,身中累累如桃李核,久不愈者;有发为隐疹,发于一肢一脔,逐年应期而发,不得断根者。尝治此症,疏表清里,辗转搜剔,久而乃效。……当其既愈,中气必虚。《千金方》论治肿胀,必攻之使其人虚弱,病乃可愈,即此义也。始表散之,继清泄之,乘其外发而散之,因其内留而泄之,散而泄之,泄而散之,而邪可净矣。而其人有不虚弱者乎?是又在调理之得法也。常有调理之后,余焰复炽,诸证微发,仍复间用攻泄,始得净尽者。甚矣!膜原之邪之不易治也。”

    临床的急性传染病,有不少都属于伏邪发病,而以温病、瘟疫为多。除了极少数权威专家而外,其他中医基本没有参与治疗急性传染病的资格,更不用说中医自主医治了。今天的中医对这一类的外感疾病,都很陌生,没有辨证论治体验,临床水平严重倒退。就外感热病而言,今天的我们莫说和古代的名医名家比较,恐怕连四、五十年前的一般医生都不如。中医经典和历史文献有十分丰富的急性热病的理论和临床记录,虽然可以根据相关资料,分析病机性质,为临床提出治疗的建议,但毕竟没有辨证论治体验,这样的建议纸上谈兵而已。2003年非典爆发之际,我根据卫生部发的小册子,提出了关于中医防治的几点建议,很快刊登在2003年6月12日的中国中医药报第六版头条位置,但也只是谈谈而已。

    ——病机与临床·3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