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放牧 ▲ 2016西泠秋拍 3818 扬·凡·戈因(1596-1656) 沙丘放牧 木板 油画 出版: 1.《扬·凡·戈因,1596-1656,作品补遗》第三卷P278,第1175号图。 17世纪以前,风景多处于从属地位,充当烘托画面主题氛围的布景。荷兰的艺术家对故土风貌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真实还原了风景带给人们的直观感受。潜移默化地提升了风景画作为独立绘画主题的价值。扬·凡·戈因,作为荷兰现实主义风景画的拓荒者,擅长灰褐色的单色调风景画。《沙丘放牧》中,昏暗的天空乌云遮蔽,高低起伏的土丘上,放牧的农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画面整体呈现一种诗意的平静,其左低右高的倾斜式构图,引导观者将目光投向远方,能依稀可见两只飞鸟在高空中翱翔。对环境、氛围的刻意营造是戈因的特色。 瓦兹湖畔 3819 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1817-1878) 瓦兹湖畔 木板 油画 1864年作 出版:1. 《法国绘画: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品集》第二卷 海边遐想 3822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1825-1905) 海边遐想 布面 油画 1894年作 出版:1.《威廉·布格罗绘画作品选集》P288-P289,第1894-03号图 学院派的代表艺术家威廉·阿道夫·布格罗远离了历史题材的庄严肃穆,用心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他的油画呈现出照片般的逼真,光滑细腻的特点。那些神女被他刻画得敏感多情,有血有肉;裸女多表现得拘谨、内敛;农妇则拥有圣母般的姣好容颜、丰韵体态。《海边遐想》是布格罗晚年的作品,这是一位女子的正面肖像,她含笑倚靠在海边的岩石上,宽容与温和的气质自然流露。布格罗笔下的人物往往身处田园、海岸等光线柔和的自然风光中。《海边遐想》就取景自画家故乡大西洋沿岸的拉罗谢尔。 草地上的裸女 3823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 《草地上的裸女》最初版本 布面 油画 出版:1.《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绘画作品集》第二卷,安布鲁瓦·沃拉尔编,雷诺阿工作室,巴黎,1918年。 这幅《草地上的裸女》,流线型的轮廓将人体与周围环境相融。人们在眨眼间将目之所见的印象存储于脑海,却往往不试图参透光线舞蹈的姿态与轨迹。模糊的轮廓、晃动的色彩,光线在画面中闪动跳跃,时间和空间随着灵动的笔触展开。 雷诺阿的笔触具有高度辨识性,其中包涵着一位印象派大师对光线的解读,光影在他的作品上并非一种静止的对体积的呈现,而是不断变化着,有着本体质感的视觉存在。 “橄榄树投下的影子常常是紫红色的。它处于持久的动态中,它发出亮光,充满了快乐和生命力。”这提醒我们,自然的情绪真实性,是一种用来证实感觉经验的主观上的真实性,它从客观角度来说是无法得到验证的。作品既是记录自然变化的过程,也可以是记录画家浸入主题的感觉过程。雷诺阿对自然的理解促使他的作品看上去逐渐远离了自然,它变得更抽象、更加情绪化与风格化。 风景 3824 皮耶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1919) 风景 布面 油画 1906年作 出版:1.《雷诺阿的工作室》,第一卷P99 西泠拍卖西方大师绘画作品专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