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祛痰湿剂 【代表方】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半夏、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炙甘草(一两半)。 【主治】痰湿证。(原方主治:治痰饮为患,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不和。) 【方解】半夏燥痰为君。橘红,古代用陈皮去白而得;今多以陈皮为橘皮,橘红为柚皮。性味十分相近,可以相互替代。以其燥湿化痰而行气,为臣。茯苓利湿健脾为佐。甘草和中为使。 清·汪昂《医方集解》中对本方的解说十分精辟,引录于下:“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为君。痰因气滞,气顺则痰降,故以橘红利气;痰由湿生,湿去则痰消,故以茯苓渗湿;为臣。中不和则痰涎聚,又以甘草和中补土,为佐使。”今已有中成药二陈丸。 同类常用中成药:二妙丸。 【组成】苍术(炒)500g、黄柏(炒)500g。 【方解】苍术燥湿健脾而解表,黄柏清热燥湿而行下,并用为清湿热最重要的中成药。 (五)祛暑剂 【代表方】藿香正气软胶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苍术195g,厚朴195g,陈皮195g,生半夏195g,茯苓293g,广藿香油195ml,紫苏叶油098ml,白芷293g,大腹皮293g,甘草浸膏244g。 【主治】暑湿外感证(原方主治: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疾,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症,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方解】思考之一。 (六)理气剂 【代表方】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甘草(半两),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一两。 【主治】肝郁证。 【方解】本方是治疗木气疏泄不及之主方。其中柴胡为疏肝理气之主药,为君。木疏泄不及,是用不及。用不及者,体必不及。所以疏肝理气的同时,必须配合养血和血之当归、白芍,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肝郁之标,为臣。“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白术、茯苓健脾守中,防肝气来犯,为佐。甘草调和为使。 同类常用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 【组成】柴胡、香附、白芍、延胡索、枳壳、炙甘草。 【方解】柴胡、香附疏肝理气为主;白芍养肝血,延胡索行血气为辅;枳壳下气而理脾为佐。 (七)理血剂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 【组成】当归(三钱),生地黄(三钱),桃仁(四钱),红花(三钱),枳壳(二钱),赤芍(二钱),柴胡(一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川芎(一钱半),牛膝(三钱)。 【主治】瘀血证。(原方主治:治胸中血府血瘀诸证) 【方解】本方为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制的活血化瘀经典方剂。方中重用桃仁、红花,专祛瘀血为君。有瘀必有虚,故又以四物汤(详见下文)为养血活血,并用为臣。瘀血阻滞,气机运行必然失常。故佐以柴胡、桔梗、枳壳,宣畅疏理气机,令气行则血行,为佐。此方现有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可用。 同类常用中成药:通心络胶囊。 【组成】全蝎、土鳖虫、水蛭、蜈蚣、蝉蜕、檀香、降香、乳香、赤芍、冰片、人参、酸枣仁。 【方解】本方以大量虫类药破血逐瘀为主,辅以辛香行气血药;佐以人参、酸枣仁补益气血。全方以破血为主,旨在治标,不宜长期服用。今天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将此药当作阿司匹林来吃,是误用。一味丹参代茶饮,远较此方为妥。 (八)消食剂 1、保和丸 【组成】山楂(焦)30g,六神曲(炒)100g,麦芽(炒)50g,莱菔子(炒)50g,半夏(制)100g,陈皮50g,茯苓100g,连翘50g。 【方解】方中前三味即焦三仙,为临床消食常用药。莱菔子即萝卜子,善消食下气。又以二陈除痰湿为助,连翘清郁热为佐。临床消食十分常用。 2、大山楂丸 【组成】山楂1 000g,六神曲(麸炒)150g,麦芽(炒)150g。 【方解】即焦三仙。 3、健胃消食片 【组成】太子参2286g,山药1714g,山楂1143g,麦芽(炒)1714g,陈皮229g。 【方解】方以参、药健脾益气为主,山楂、麦芽消食为辅,陈皮理气和中为佐,在消食类成药中,本药略偏于补。 (本文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 作者:天下无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