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北伐曹魏是以卵击石还是有机可趁?

 晨晓光 2017-01-08

作者:super

来源:凯风清韵(ID:kaiwind-qingyun)


作为《三国演义》中的“正义方”,刘备领导的蜀国团队一直被百姓寄予着统一中国的厚望。虽然三分天下之后的赢家是魏国曹操政权,可后人从未放弃过幻想:如果诸葛亮统帅蜀军北上伐魏成功了呢?历史会不会被改写?


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各代历史学家讨论,有的认为不可能,蜀国国力完全不如魏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愚者也;有的认为可能,以攻为守,待机而动,未尝不可。



影视剧《新三国》中的诸葛亮形象)


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当时三个国家——魏蜀吴的具体国情,看看他们到底各自实力如何。


首先,我们看看蜀国。据记载,魏灭蜀时,蜀国人口约有108万余人,占益州等地,领土面积是三国中最小的,拥兵约有10多万人。


再说吴国,坐拥交州、广州全部和荆、扬二州的大部领土。晋灭吴时,吴国约有人口250万余人,带甲23万左右。


最后是魏国,疆域最大,冀、并、兖、青、徐、幽七州全部和凉州、荆州,扬州的部分土地都在魏国囊中。魏灭蜀时,魏国的人口约占430万,兵力达40多万人。



魏蜀吴三国疆域对比图,来源维基百科)


从人口、领土、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综合看魏蜀吴的国力,差不多是5:2:3的对比关系。


既然实力相差如此明显,诸葛亮为何又会有六出祁山的北伐战争呢?这屡屡北伐,具体战况如何?其意义何在?成功率又怎样?


事实上,诸葛亮一共发起了五次北伐战争,还有一次是防御魏国的进攻。



第一次北伐



公元228年春天,蜀军出战纪律严明,攻下了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也归降了。可是没有打好街亭关键一战,只能退回汉中。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郃所破。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争图)



第二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蜀军出兵散关,攻打陈仓,和魏军相持不下,蜀军粮草不够而返。退军途中,蜀方杀死了魏国将军王双。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战争图)



第三次北伐



公元229年,蜀军攻下了武都和阴平两城。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



公元231年,蜀军和魏军在祁山和上邽等地发生战争。蜀军大败魏军,斩获颇丰;公元231年夏,蜀军粮草接应不上,诸葛亮只好引军退还,张郃带魏军追击,被蜀军射杀后伤重去世。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战争图)



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春天,蜀军再度进军,出斜谷,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开始在此处屯田生产粮食。魏军统帅司马懿拒不出战,两军相持了很久。公元234年八月,丞相诸葛亮病逝,蜀军只好退还。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这漫长的六出祁山的过程,凝结了诸葛亮一生为蜀成就霸业的忠心,最终他也因过度操劳而早逝,令后人唏嘘不已。可是,后人对其敬仰同时,也需要以理性视角进行一场客观公允的分析——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有可能成功吗?


首先是否定者的观点——以卵击石。持这个观点的人占大多数,他们的道理何在呢?


第一点,蜀偏居一隅,魏坐拥中原。


很明显,当时中原富足,地大物博,兵士强盛;而西蜀地小,物资相对稀缺,兵少将乏,小国惹大国,自取灭亡也。


第二点,蜀道艰难万险,中原路途遥远。


正如诗人李白所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国的粮草运输队每次都要翻山越岭地向前线运粮,好几次北伐,都因为粮草不够而退军。



蜀道)


第三点,蜀主刘禅平庸,魏主曹氏智慧。


历史上的刘禅确实是个平庸的君主,和曹氏的各代帝王相比,相差过于悬殊。举个例子,第一次北伐时,蜀军声势强大,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可以看出他的胆识。反观刘禅,破国后竟也落得个“乐不思蜀”的恶名,真真气煞先帝也。


第四点,孔明非将略之才,仲达乃智勇之士。


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的用兵之才过于神化了。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其优势在于理政治民,但说到用兵奇谋方面,他反而比较谨慎。据《晋书·宣帝传》记载: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再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作为怀有帝王之心的能臣,司马氏的能力有目共睹,从两者交战可以看出,他的才智绝不下于诸葛亮。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形象)


第五点,蜀中人才不济,北魏后继有人。


诸葛亮北伐时,蜀中五虎将已经只剩赵云一人,不久后也去世了,真正能统领军队的将领所剩无几;反观曹魏,前有张郃、郭淮,后有钟会、邓艾。


《三国志·张郃传》写道:


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


《三国志·郭淮传》写道:


五年,夏侯玄伐蜀,淮督诸军为前锋。淮度势不利,辄拔军出,故不大败。


可是,既然北伐失败的必然性摆在眼前,为何诸葛亮仍不放弃希望?如果一丁点希望也没有,他还会那么坚持吗?还是他知道,自己是有机可趁的、北伐还是会有胜利的机会呢?


诸葛亮的乐观,也不是没有道理。敢这么说,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诸葛深受后主信任,而司马则屡遭曹氏猜忌。


刘禅和孔明的关系与曹睿和司马的关系相比而言,差距太大。蜀国这边丞相独揽大权;而魏国这边司马懿屡次被曹氏家族排挤,更像是曹睿的一颗棋子。所以说,如果司马懿不受重用,那么,敌军没有了司马的老谋深算,蜀国北伐战争绝对有望。


只可惜,现实太残酷。曹睿很机智,他合理地任用司马懿来防御蜀军;司马懿也机智,处事慎重。更有人说,诸葛亮的北伐反而帮助了司马懿一步步夺权。


原因二:蜀已定后方隐患,魏尚有边境威胁。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蜀国后方没了威胁,北伐就有了一定的保障。反观曹魏方面,其周边有东吴、匈奴、鲜卑、乌桓、辽东地区等多股势力存在,如果其他势力响应、夹击,那么北伐战争有望。


可惜的是,东吴好几次响应都被魏国打败。另有237年(此时诸葛亮已经病逝了),辽东太守公孙渊反叛,被司马懿镇压。




原因三:蜀军一步步入侵,魏国失地失人口。


小国吞大国,只能一步步来,吃一口消化一下再吃一口。这点丞相诸葛亮很清楚,所以他一次次北伐都打正规战,这就需要长时间的征战(意味着需要几代有志之士的努力)。几次北伐并不是一无是处的,也带来了一些城池和大量百姓。


只可惜,第一次败于街亭,第二、三、四次败于粮草,第五次败于寿命。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诸葛亮形象)


从这些方面来看,如果守住了街亭、如果司马懿被排挤、如果诸葛亮还在世并继续和司马懿相持,蜀国北伐成功也不是没有可能。


只可惜,这些可能都没有实现。最终,历史不但没有假设,更抹杀了诸葛亮的复国希望。最后,只能是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对丞相最好的认可。

商业干货、教你做老板、做高管、你要的这里都有!!

商业报

IDgh_a4e37ab3f283

  商业报、最新商业思想、干货、商业模式、最新商业好文、老板高管人手必备!这个号已获80万网友鼎力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