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人与培养人才

 厚生学坛主 2017-01-09
大部分学校都愿意以“培养人才”自居,但很少有人打出“我校以培养人为办学宗旨”的标语。这是一种教育的羞怯,更是教育的偏失。实际上,学校肩负着培养人和培养人才双重责任,而且,培养人应放在培养人才的前面,越是低学段的学校越应是这样。
韩愈在《师说》中给老师的定义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受业之前,这是正确的。
但时到如今,在某种错误的教育思想和不健全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学校仍然搞“智育第一”,仍然在高举“全面追求升学率”的旗帜。我们并不反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求生和发展技能,并进入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这里的问题是:我们关注学生的智力多,关心他们的精神少;关注学生的成绩多,关注他们的心灵少;关注学生的现在多,关心他们的将来少。一言以蔽之——我们可能注重培养人才,却淡化对“人”的培养。
“培养人”包括什么呢?
首先是作为个体所具有心理品质,如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如良好的习惯和个性,如顽强的意志和超越自我的精神,等等。
其次是作为公民和社会成员所应有的道德素养,如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如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如守法和社会公德,如正义感和见义勇为的品质,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说:“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听任小艾教育报告,我们知道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尽管我们怀有“培养栋梁”的雄心,但我们不可能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不可能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栋梁”,建设祖国大厦,我们需要更多的砖瓦,是普通劳动者。不过,无论学生将来是成名成家还是做一个普通劳动者,他们都应具有良好的公民素养和心理品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德”与“才”这两端做过辩证的思考,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又从德才两方面把人分成四类:“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他主张,用人之策,假如得不到圣人和君子,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为什呢?他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的意思是才有余而德不足的人对国家的祸害更大。培养人正确的道德观念要优先于培养他的才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