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pjxsg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濒湖脉学七言诀
2017-01-09 | 阅:  转:  |  分享 
  
濒湖脉学序李时珍曰︰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紕繆,医学习诵,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常刊其误,先考月池翁着《四诊发明》八卷
,皆精诣奥室,浅学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为脉指南。世之,医病两家,咸以脉为首务,不知脉乃四诊之末,谓之巧者尔
,上士欲会其全,非备四诊不可。明嘉靖甲子上元日谨书于濒湖所目录七言诀一:浮2二:沉3三:迟4四:数5五:滑六:涩七:虚八:实九:长
十:短十一:洪十二:微十三:紧十四:缓十五:芤十六:弦十七:革十八:牢十九:濡二十:弱二十一:散二十二:细二十三:伏二十四:动二十
五:促二十六:结二十七:代正文部分一:浮原文: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经》)。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轻泛貌),如循榆荚
(《素问》),如水漂木,(崔氏),如捻葱叶(黎氏)。译文:轻取叫做举,重按叫做按。诊察“浮”的脉象,手指轻轻地按上,便觉得搏动有力
;稍加重按,就显得没有力量了。打个比方,轻按浮脉的感觉,好象微见吹动鸟背上的毛羽一样,舒缓而轻微地搏动着;又象摸到轻柔和国软的榆钱
一般,又象感到如同木块浮在水面上那样的轻浮;又象按在葱管上,表面似乎有劲,里面却很虚软。[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
。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译文:诊察浮脉,只要在肌肉的浅层便能触到它的搏动,并很象轻轻地摩抚着柔软的榆钱和舒缓的毛羽一般。
这种脉在秋天见到,是身体健康的表现;如果久病见此,就要引起警惕,是否阳气虚浮不能内守所致?[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
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译文:正常的“浮脉,有如木块
漂浮在水面上,轻缓地飘动着。如果浮而显大,稍重按却有一种中间空虚的感觉,这叫做“芤”脉;如果脉浮而拍拍地搏动有力,这叫做“洪”脉
。“洪”脉,在触手的时候(来时)虽然感觉有劲,但当它下落(去)的时候,却又慢慢地减弱了。正常的“浮”脉,比较轻缓而平和,有如捻着葱
管,劲不太大。假使脉浮而搏动迟缓,虽觉稍大,却是空豁无力的,这叫做“虚”脉;使命脉浮而柔弱细小,这叫做软脉;至于脉来漫无根蒂,去来
不明,好象飞散无定的杨花一样,这是“散”脉了。[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译文:浮
脉是人体阳气亢奋的征象,最常见于外感而病在体表的时候。但它往往不是单纯地出现,浮而兼“迟”兼“紧”,多为风寒;浮而兼“数”,多为风
热。风热病的脉浮,常见浮而有力;如果脉虽搏动无力,那又属于血虚的里证了。[分部诗]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
,尺中溲便不流通。译文:寸、关、尺三部,可以诊察上、中、下三焦的病变。所以风邪在上而见头痛、目眩,以及风热痰浊聚积在胸膈上焦的疾病
,寸部脉多见浮;脾气虚弱、肝气旺盛等中焦的疾病,关部脉多见浮;大小便不通利等下焦的疾病,尺部脉多见浮。按:浮脉是出现在肌肉浅层的脉
象,手指不须用力便可摸到,就是所谓“从肉上行”,所谓“举之有余”。至于“如捻葱叶”,也只是从浮脉的“轻平”样子来说的,并不是形容脉
的空虚,所以移民寿在《决脉精要》里说:“如捻葱叶,则混于芤脉矣。”后世医家也多有“葱叶”来形容芤脉,不用以形容浮脉。因葱叶中空,形
容血少脉空,比较近似;如形容脉的轻按有余、重按无力,反而不足以说明了。临床诊察浮脉,最主要的是从有力和无力来分辨,有力,多为风、寒
、痰、热等病邪的征象;无力,则是属于气血虚损的多。二:沉原文:沉脉,重手按至筋骨乃得(《脉经》)。如绵裹砂,内刚外柔(杨氏)。如石
投水,必极其底。译文:诊察没脉,必须加重手指的力量直按到筋骨之间才能触得到它的搏动。沉脉的脉象,有如绵絮裹砂,外表好象柔和,里面却
是刚劲有力。因为沉脉是出现在较深的部位,就象投入水里的石子一样,必须摸到水底,才能摸到。[体状诗]水行润下脉来沉,筋骨之间软滑匀
。女子寸兮男子尺,四时如此号为平。译文:水的本性总是湿润下走的,沉脉也如水性下走,总是出现于肌肉的深在部-----筋骨之间。沉脉的
搏动,以软滑均匀为正常。无论是在女子的寸部,或男子的尺部,只要一年四季的搏动都是这样,便算是平和的正常脉象。男子以阳为主,寸脉属阳
,所以常比尺脉旺;女子以阴为主,尺脉属阴,所以常比寸脉旺。因此,男子的尺脉多沉,女子的寸脉多沉。[相类诗]沉帮筋骨自调匀,伏则
推筋着骨寻。沉细如绵真弱脉,弦长实大是牢形。译文:一般的沉脉,都是靠近筋骨之间,软滑而均匀地跳动着的。如果比一般的沉脉还深在,必须
手指用力地推移筋骨才能摸到,这叫“伏”脉;如果脉沉而细软如绵,这叫“弱”脉;如果脉沉而弦大有力,这又叫“牢”脉了。[主病诗]沉
潜水蓄阴经病,数热迟寒滑有痰。无力而沉虚与气,沉而有气积并寒。译文:阴经水气盛,甚至水饮储留的病变,多见沉的脉象。假使脉沉而数,为
内有热邪;脉沉而迟,为内有寒邪;脉沉而滑,为内有痰饮;脉沉而无力,为阳虚气陷;脉沉而有力,为积滞、寒凝。[分部诗]寸沉痰郁水停
胸,关主中寒痛不通。尺部浊遗并泄痢,肾虚腰及下元痛。译文:沉脉分见于三部,也各有所主。寸部脉沉,常见于胸膈间的痰郁、水停诸症。关部
脉沉,常见于中焦寒凝不通而引起的疼痛诸症。尺部脉沉,常见于白浊、遗尿、泄泻、痢疾,以及下焦元阳亏损的肾虚腰痛等症。按:沉脉与浮脉相
反,指力太轻就摸不到。沉而软滑均匀,便算正常。临床辩别沉脉,主要也是从有力无来分虚实。沉而有力,多为实症,如寒凝、气滞、积聚、水饮
等;沉而无力,多为虚症,如阳虚、气少等。三:迟原文:迟脉,一息三至,去来极慢(《脉经》)。译文: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在一息的时间内
,脉的搏动仅有三至,说明这脉搏的起落过程是极其缓慢的,所以叫做“迟”脉。[体状诗]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但把浮沉分表
裡,消阴须益火之原。译文:迟脉的搏动,在一呼一吸之间仅有三次。它之所以搏动得这样迟缓,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弱,敌不过阴寒邪气;或者是气
血不足的虚寒病变所造成。同是一个迟脉,还须从浮、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脉浮而迟,是寒邪在表;脉沉而迟,为寒邪在里。要想消除这种阳虚
阴盛的病变,必须首先把阳气旺盛起来,才是根本的治疗,这就是“益火之原”的意思。[相类诗]脉来三至号为迟,小快于迟作缓持。迟细而
难知是涩,浮而迟大以虚推。译文:脉来一自三至,叫做“迟”脉。如果比迟脉稍快一点(一息四至),便叫做“缓”脉。如果迟脉还显得细小无力
,并有一种滞涩而不流利(难)的感觉,这叫做“涩”脉。如果迟脉显得浮大而软,就应理解(推求)为“虚”脉了。前人所谓“浮大迟软,四合为
虚”,就是这个道理。[主病诗]迟司臟病或多痰,沉痼徵瘕仔细看。有力而迟为冷痛,迟而无力定虚寒。译文:迟脉的出现,一般都属于脏气
方面所发生的病变。例如:脾阳虚,痰湿盛,就往往会见到迟脉。至于沉寒痼疾,徵瘕、积聚积等,也能见到迟脉。但再经仔细观察,若是迟而有力
,常见于积寒疼痛的里寒实症;若是迟而无力,则多为阳气亏损的虚寒症。[分部诗]寸迟必是上焦寒,关主中寒痛不堪。尺是肾虚腰脚重,溲
便不禁疝牵丸。译文:寸主上焦,心胸部寒邪凝滞,两寸多见迟脉。关主中焦,如属积冷伤脾,徵结、挛筋等寒痛症,两关多见迟脉。尺主下焦,凡
是肾虚火衰,腰脚重痛,溲便不禁,睾丸疝痛等,两尺多见迟脉。按:辨别迟脉的要点,在于脉搏的至数,“脉来三至号为迟”,这是极明确的。大
体说来,沉脉与迟脉的病变颇有相似之处,但沉脉最主要的病变:阴邪内积或阳气被遏,所以在治疗上还有宜攻宜散的不同方法。至于迟脉搏,主要
是阳虚阴盛,大多都适合用温补,“消阴须益火之原”,就是一种温补阳气的治法。四:数原文:数脉,一息六至(《脉经》)。脉流薄疾(《素问
》)。译文:一呼一吸,脉来六至,说明脉搏动的速度是极快的,所以叫做“数”脉。这是因为血脉中的脉气流动迫急的缘故。[体状诗]数脉
息间常六至,阴微阳盛必狂烦。浮沉表裡分虚实,惟有儿童作吉看。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便叫做“数”脉。这是由于阳热亢盛,阴液亏损的病
变所造成的。临床上常见到有这样病人: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甚至发狂,他的脉象就往往见数。脉搏浮而数,多为表热;脉沉而数,多为里热;数
而有力,多为实热;数而无力,多为虚热。因此,数脉总是属于有热的征象。惟有儿童的脉搏一般都比成年人快,一息六至,恰好是正常的,不能把
它当作有热的脉象看待了。[相类诗]数比平人多一至,紧来如数似弹绳。数而时止名为促,数见关中动脉形。平常人的脉搏,一呼一吸,总是
在四或五至之间,如果多加一至以上,便是“数”脉了。掌握“数”脉,还当与“紧”、“促”、“动”三种脉象仔细分辨。凡是脉搏动的来势紧急
,好象绞转绳索,而左右弹动不已,但至数却不到显明的六至,审“紧”脉。如果脉数而有歇止的,这是“促”脉。若脉数而独显于关部,这是“动
”脉。[主病诗]数脉为阳热可知,只将君相火来医。实宜凉泻虚温补,肺病秋深却畏之。译文:脉搏之所以见数,主要是由于阳气亢进,火热
太盛,燔灼了阴液的缘故。但是,火热既有属心、属肾的不同,更有属虚、属实的区分。实火脉来数大有力,虚火脉来数细无力;实火凉宜泻,虚火
当温当补,这是分辨数脉最基本的原则。至于肺病伤阴的人,在秋季最忌见到数脉。因古人以肺气属秋,秋深的天气干燥,对肺病伤阴之人是不得利
的。如再见数脉,说明火热内盛,燔灼肺阴,治疗就更加困难了。[分部诗]寸数咽喉口舌疮,吐红咳嗽肺,生疡。当关胃火并肝火,尺属滋阴
降火汤。译文:左寸脉数,是上焦的心火上炎,多见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右寸脉数,是上焦肺中有燥热,多见于咳嗽吐血,肺中脓疡。如果左关
脉数,多为肝火上炎;右关脉数,常常是胃炎内盛。愈来愈两手尺脉都见数,则是下焦炎热燔灼,急宜用“滋阴降火”一类的治疗方法,以保护阴精
。滋阴降火汤有好几个,都是以生熟地黄、知母、黄柏为主药,可参考《审视瑶函》、《沈氏尊生书》。按:一息脉来六至,叫做数脉,这是属于阳
热亢盛的脉象。但在临床时,还须从浮、沉、虚、实四个方面来分辨它。脉浮而数,多为热邪在表;脉沉而数,多为热邪在里。数而有力,这是热实
证;数而无力,这是虚热证。数大而软,常属阳虚;数小而细弱,常属阴虚。这样就基本掌握了分辨数脉的要领了。五:滑原文:滑脉,往来前
却,流利展转,替替然如珠之应指(《脉经》)。漉漉如欲脱。译文:滑脉的搏动,一往一来,一前一后,都是极其流利的,令人有一种反复旋转、
圆活自如的感觉。滑脉的搏动,是很流利地持续不继地旋转着,很象颗圆滑的珠子在指下转动一般;同时又有些象水的流动,总是一往无前地(欲脱
)流着。[体状相类诗]滑脉如珠替替然,往来流利却还前。莫将滑数为同类,数脉惟看至数间。译文:滑脉的形象,好比圆珠似的,一往一来
,一前一后,总是持续不断地、极其流利地搏动着。临床时切不要把滑脉与数脉混同起来,因数脉显然是至数的增加,而滑脉只是搏动的流利而已。
[主病诗]滑脉为阳元气衰,痰生百病食生灾。上为吐逆下蓄血,女脉调时定有胎。译文:滑脉本为阳气有余的脉象,便亦有元气衰少,不能摄
持肝肾之火,以致血分有热,而脉见滑象的。至于痰饮内盛、风痰上壅、饮食停滞诸种病变,或者上逆而为呕吐,或者下瘀而成蓄血,亦往往出现滑
脉有惟有妇女经停无病而见滑脉的,多是受胎的征象。[分部诗]寸滑膈痰生呕吐,吞酸舌强或咳嗽。当关宿食肝脾热,渴痢颓淋看尺部。译文
:胸膈间痰饮内盛,心阳和肺气都不能下降,以致发生呕吐、吞酸、舌强、咳嗽等症的,寸部脉多见滑。肝热脾困,宿食不消,关部脉多见滑。肾或
膀胱、大小肠湿热下注,而为消渴,痢疾、颓疝、淋病等,尺部脉多见滑。按:诊察滑脉,除了它有“如珠圆活”的特点而外,指下搏动往往有力。
一般都属于阳气盛,稍有热的征象。“主病诗”却说:“滑为阳元气衰”,既以“滑”为阳脉,又主元气衰,这是自相矛盾的了除了由于气虚不摄肝
肾之火,以致血热脉滑而外,元气衰的人是不可能出现滑脉的。正如张石顽所说:“气功虚则鼓动之力先微,脉何由而滑?”这话颇有道理。六:
涩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参伍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
》)。如病蚕食叶。译文:涩脉的形象,细小而短;涩脉的搏动,往来迟滞,极不流利;甚至还三、五不匀。前人诊察涩脉有多种比方:有的比做“
轻刀刮竹”,这是形容滞涩不前的样子;有的比做“如雨沾沙”,这是形容涩而不流的状态;有的比做“病蚕食叶”,这是形容迟缓艰涩的形象。[
体状诗]细迟短涩往来难,散止依稀应指间。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蚕食叶慢而艰。译文:脉象细小而短,往来搏动又极迟滞而不流利(难),这
就叫做“涩”脉。指下角到它,与“散”脉和“歇止”脉相仿佛(依稀),但它既不是漫无根蒂的“散”脉,又不曾间歇(止),只是有些“如雨沾
沙”和“病蚕食叶”的样子,是极其迟缓而不流利的。“容易散”,即指细雨沾着沙土,被吸收后很容易分散,这是说明脉气散漫不聚的意思。[相
类诗]参伍不调名曰涩,轻刀刮竹短而难。微似秒芒微软甚,浮沉不别有无间。译文:涩脉的搏动,是迟滞而三五不调匀的。同时还有如“轻刀
刮竹”的样子,极其短涩,毫不爽利。至于微脉和涩脉便大不一样,微脉来来非常软弱,有如禾芒般地微细,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似有似无地摸不
清楚了。[主病诗]涩缘血少或伤精,反胃亡阳汗雨淋。寒湿入营为血痺,女人非孕即无经。造成涩脉的主要原因,总是由于营血虚少,精液损
伤的结果。所以严重的反胃,以及大汗伤津亡阳以后,往往能见到涩脉。也有寒湿邪气入于营分,血行阻滞难通,如血痹一为的病症,脉象也常见涩
。如妇女有孕而见涩脉,便为血不足以养胎;无孕而涩脉,则为精血枯竭,难以受孕。[分部诗]寸涩心虚痛对胸,胃虚胁胀察关中。尺为精血
俱伤候,肠结溲淋或下红。译文:心血虚损而见胸部疼痛的,寸脉多见涩。脾胃虚弱,而两胁气滞胀满的,关脉多见涩。下焦精血两伤而见肠结便秘
、小便淋沥、肠风下血等证的,尺脉多见涩。按:脉来细迟而不流利,便叫做涩,主血虚精伤,不能濡润经脉的病变。惟“一止复来”,这是结脉的
特征,涩脉不可能有这种现象。漫无根蒂的才叫做散脉,涩脉也绝不同于无根之脉。因此,前面“……散,一止复来”两面三刀句,没有现实意义
。《诊家正眼》说:“涩脉往来迟难,有类科止而实非止;浮多沉少,有类科散而实非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七:虚原文:虚脉,迟大而
软,按之无力,隐指豁豁然空(《脉经》)。译文:脉来浮大而软,搏动迟缓,稍加重按,便全然无力,在指下仅有一种隐隐蠕动,豁然空虚的感觉
,这就是虚脉。[体状相类诗]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来浮大似慈葱。译文:依察虚脉,用指轻按,觉得大而迟缓
;稍加重按,更显得松软无力,甚至还有一种极度空虚的感觉。虚脉和芤脉都有浮大的现象,但两种脉象毕竟不同,不能混为一谈。虚脉,愈加重按
愈是显得软弱,芤脉于浮大之中却似慈葱那样地边实中空。[主病诗]脉虚身热为伤暑,自汗怔忡惊悸多。发热阴虚须早治,养营益气莫蹉跎。
译文:虚脉的出现,总是由于正气亏损所致。例如卫气不固的自汗症,心虚血少的怔忡症,心神虚怯的惊悸症,无一不是因为正气的先亏而成,所以
都常见到虚脉。外伤暑邪的身热,因元气先伤而见虚脉,故当益气以清暑。阴虚于内的发热,因阴不足以养阳,只宜养阴以退热。总之,敌国虚当养
营,气虚宜益气,就不会有什么差失。[分部诗]血不荣心寸口虚,关中腹胀食难舒。骨蒸痿痺伤精血,却在神门两部居。译文:心在上焦,血
虚心失所养的时候,寸口脉多见虚。脾胃在中焦,如果气虚不能运化,而见腹胀食滞等症,关脉多见虚。两肾均在下焦,如果精血亏损,而见骨蒸劳
热痿痹等症,两手尺脉多见面礼虚。神门,即尺脉的别名,来源于王叔和的《脉经》,与掌后兑骨之端的“神门”空不同。按:辨别虚脉,总以虚大
而软为要点。无论中取、重按,都是软弱无力的。所谓虚,不外科阴、阳、气、血几个方面,阴虚脉,虚而数;阳虚脉,虚而迟;气虚脉,沉而虚;
血虚脉,浮而虚。这样就抓住辨别虚脉的要领了。八:实原文: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逼逼然(《脉经》)。译文:实脉,无
论在浮或沉部都可以出现,脉来大而且长,略带弦象。它的搏动,在指下颇有一种坚实的感觉。[体状诗]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逼逼强。
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译文:实脉的形状,无论在浮部轻取,或是重按到沉部,都有大而且长的状态,并感觉到坚实而强劲有力。其所
以出现这种实脉,无不由于三焦的邪热蕴积过甚所致。如热邪在表,可用辛凉发汗以解热;热邪在里,可用苦寒泻下以清热。邪去正安,才能恢复健
康。[相类诗]实脉浮沉有力强,紧如弹索转无常。须知牢脉帮筋骨,实大微弦更带长。译文:实脉的搏动,无论在浮部或沉部都是强劲而有力的,
它必须与紧脉和牢脉相区别,紧脉的主要特征是:脉来紧急,好象绞转绳索,有频烦地左右弹动的感觉,实脉是没有这种情况。牢脉虽然也是实大微
弦而长,但它仅是在筋骨之间的沉部才能出现,却不会象实脉那样可以见之于浮部。[主病诗]实脉为阳火郁成,发狂譫语吐频频。或为阳毒或
伤食,大便不通或气疼。实脉的出现,总是由于阳热邪盛,郁积不散的病变所造成的,所以在临床上见到发狂、谵语、呕吐、伤食、便秘、气痛等症
,只要是因于热邪郁积而来的,一般都可以见到实脉。[分部诗]寸实应知面热风,咽疼舌强气填胸。当关脾热中宫满,尺实腰肠痛不通。译文
:风热盛于上焦,而见头面发热,或咽喉疼痛,或舌根强直,或胸膈气满等症的,寸部多见脉实。热邪盛于中焦,因脾胃热滞而腹胀满等症的,关部
多见脉实。下焦实热壅盛,而见腰痛、腹痛、便秘等症的,则尺部脉多见实。按:脉在浮、中、沉三部都见到大而且长,搏动亦坚实有力,便是实脉
。凡大热、大积、大聚,都可能出现,但多因热邪太盛所致。九:长原文:长脉,不小不大,迢迢自若(朱氏)。如循长竿末梢为平;如引绳,
如循长竿,为病(《素问》)。译文:长脉的脉象,不大不小,它的搏动,虽长而具有一种柔和安定的状态,这就是所谓“如揭(手持的意思)长竿
末梢”(以比喻柔软的感觉)的正常长脉。如果脉来“如引绳”,就象拉直的绳索那样,毫无柔和气象;或都象顺着摸抚长竿那样地感到硬直,便都
是属于病变的长脉。[体状相类诗]过于本位脉名长,弦则非然但满张,弦脉与长争较远,良工尺度自能量。译文:长脉的出现,往往是超越了
寸、尺部位,但它却没有弦脉那样充分(即满)紧张的感觉。怎样认识弦脉和长脉的差别?只要掌握了两脉各自不同的特点,自然就心中有数,能够
比较出来了。[主病诗]长脉迢迢大小匀,反常为病似牵绳。若非阳毒癲癇病,即是阳明热势深。译文:正常的长脉是:脉来大小均匀,柔和条
达,如果一反常态,脉来象牵引绳过般紧张,便为病象。诸如:血热的阳毒,风痰的癫痫,以及“阳明”(主要指胃、大肠)的里热炽盛等病,都可
见到这种长脉。按:长脉有正常脉与病脉的区分。正常的长脉,不仅它的长度超过寸、尺部位,它的搏动也具有一种柔和的气象,这是正气旺盛的征
象。如脉长而紧张度大,多为阳热炽盛的反映。它的紧张度虽与弦脉近似,但弦脉搏却没有长过寸、尺部位的。十:短原文:短脉,不及本位(
《脉诀》)。应指而回,不能满部(《脉经》)。译文:短脉与长脉相反,它在寸、尺部位,都表现为不满足,或者是寸部不满足,或者是尺部不满
足。它的搏动也非常短暂,刚一应指,便立即回避开了。[体状相类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短涩而沉肺肾病,或因气塞或咽痰
。译文:短脉出现在寸、尺部位,总是令人有一种不满足而短缩的感觉,不是短缩于寸部,就是短缩于尺部。但是它和涩脉比较起来还不一样。涩脉
虽也显得短,但脉形细弱,搏动迟缓而艰涩(难)。肺主气,如果肺气虚损,不能统帅血的运行,势必脉沉而短。或者肾阳不足,气塞难通,不能条
畅百脉;或因痰滞食积,阻碍气道,脉都可见到短涩。[主病诗]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译文
:短脉,只有在尺部和寸部这两个部位最好辩认。脉来现短,总是气血虚损的反映。尽管也有因伤于酒毒,或湿热内盛而见短脉的,但只在短脉之中
兼见滑数而已。血涩(这里作“少”解)不充,多见浮而短;胸腹痞满,多见沉而短。阳气虚于上而头痛的,寸脉多见短;阳气虚于下面腹痛的,尺
脉多见短。这都是临床上常见的几种情况。按:形成短脉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的不足,不能条畅血行所致。正因为气不充于脉,当其搏动之初,似
乎应指有力,但它既不满部,而往来又显得非常短促。临床上所虚血少的人最易见到。十一:洪原文:洪脉,指下极大(《脉经》)。来盛去衰
(《素问》)。来大去长(《通真子》)。译文:洪脉的形体在指下的感觉是极其粗大的,它的搏动,不仅来的时候显得势极充盛,即去的时候也是
缓缓减弱,要在较长的时间内才能消逝,这就叫做“去衰”。[体状诗]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淹淹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译文:洪脉的搏动,不仅来势极其充盛,去势亦是渐次减弱的。当在指下触到的时候,总有一种极其盛大的感觉,这见于夏令是合乎时令的。若在
春、秋、冬几个季节里出现洪脉,乃是阳热亢盛的病变。如果是因于寒邪遏抑阳气,火热内郁,还当用“升阳散火”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是不用犹豫
(狐疑)的。[相类诗]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逼逼坚。译文:洪脉的搏动,在指下一来一往很有劲的(拍
拍然,形容有劲)。它这样“来盛去衰”的搏动,好比壮阔的波澜一般,根脚极其阔大。但它与实脉却有差别,因为实脉并没有阔大的根脚,只是无
论轻举或重按都有弦长而坚硬的感觉罢了。[主病诗]脉洪阳盛血应虚,相火炎炎热病居。胀满胃翻须早治,阴虚泄痢可踌躇。译文:脉来洪大
,总属于阳热亢盛、阴血虚少的病变。尤其是在心火上炎的时候,脉多见洪。但也有虚和实的区分。如果胃热郁盛,胀满翻胃(即反胃、呕吐)而见
脉洪的,多属实证,当及时清泻胃热。如果泄泻或下痢,反见洪脉洪的这是阴津大伤、阳热犹亢的虚证,急宜养阴以清热,不能当做实证治。这虚实
之间,最要慎重考虑。[分部诗]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脉洪时金不堪。肝火胃虚肝内察,肾虚阴火尺中看。译文:当心火上炎的时候,常见咽干
喉痛,口疮痈肿,左寸脉多见洪。假使肺中火热炽盛,咳嗽气喘,胸痛咯血,右寸脉多见洪。若是肝阳亢盛,脾胃津伤,两关脉多见洪。肾精亏损,
阴火不能潜藏时,两尺脉多见洪。总之,无论上、中、下三部,只要出现洪脉,多半是由于火热亢盛的病变。按:洪脉,又叫做大脉。它以脉形粗大
,搏动有力为特征。所谓“拍拍然”、“似波澜”,就是阔大而有劲的形容。洪脉的出现,总是由于火热亢盛的病变,只是在阳盛、阴虚之间,属实
、属虚之间,分辨个清楚就可以了。至于所谓“升阳散火”的疗法,仅是在寒邪遏郁阳气,脾胃升发之气不能外达的时候才可以应用,并不是一般治
疗火热的方法。十二:微原文:微脉,极细而软,按之如欲绝,若有若无(《脉经》)。细而稍长(戴氏)。译文:微脉的脉象,既极细而又极
软,稍用力按,便有些象快要断的细丝一样,这时脉的搏动,只是隐隐约约的,似有似无的。所谓“细而稍长”,是说微脉虽然极其细弱,但它还是
隐隐约约地在指下可以摸到,并不曾断绝。这个“长”字,决不同于长脉。[体状相类诗]微脉轻微瞥瞥乎,按之欲绝有如无。微为阳弱细阴弱
。细比于微略较粗。译文:微脉的搏动,是极其轻软无力的,稍加重按,便显得似有似无,细弱极了。辩识微脉,首先要与细脉相区别。微脉在指下
似有似无,模糊难辩;细脉则稍为大一些,显而易见。微脉是由于阳气的衰竭,细脉是由于营血的虚少。[主病诗]气血微兮脉亦微,恶寒发热
汗淋漓。男为劳极诸虚候,女作崩中带下医。译文:凡是气血两虚的,尤其阳气虚少的人,必然要出现微脉的脉象。阳气虚弱,体表不固,便多见恶
寒、发热、汗出较多等表虚症。大凡男子的“五劳”、“六极”诸虚损症,以及妇女的崩漏带下等病,脉搏斗都往往见微,这就是由于气血两虚的结
果。[分部诗]寸微气促或心惊,关脉微时胀满形。尺部见之精血弱,恶寒消癉痛呻吟。译文:肺气不足而喘促,心阳不敛而惊悸的病变,两手
寸部常多见微脉。脾胃虚损不能运化而胀满时,两手关部常多见微脉。肾中元阳亏损而身寒腹痛,精血虚竭而病消渴等,两手尺部常多见微脉。按:
纤细柔弱,无力之极,按之不绝如缕,这叫做微。凡见微脉,总是气血两虚,尤其是气虚病变的反映。十三:紧原文:紧脉,来往有力,左右弹
人手(《素问》)。如转索无常(仲景),数如切绳(《脉经》),如纫牌线(丹溪)。译文:紧脉的形状,不仅来去都有力,更主要地是:它在指
下搏动,令人有一种左右旋绞而紧急的感觉,好象摸到无数次转动的绳索;又好象按切绳索;又好象摸到联缀竹木筏的绳索那样地紧急有劲。[体状
诗]举如转索切如绳,脉象因之得紧名。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译文:紧脉的出现,无论轻举重按,脉的搏动都象绳索较转般地紧
急有劲,这就是所以要叫做”紧“的意思。寒邪的特点,为紧缩凝滞,故凡受到寒邪侵袭(寇)而发生的病变,或气血凝滞而为腹痛,或经脉紧缩而
为身疼,都有出现紧脉的可能。[相类诗]见弦、实。[主病诗]紧为诸痛主于寒,喘咳风癇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译文:凡
是寒邪太盛而引起的疼痛诸症,脉搏多见紧象。另外,肺有寒邪而病喘咳,肝因寒郁而病风痫,脾受寒邪而吐冷痰等症,都可以见到紧脉。如果寒邪
在表,脉多见浮紧,可用辛温方药以发散(越)寒邪;寒邪在里,脉多沉紧,可用辛热方药以温散里寒。这是治疗寒邪病变的基本大法。[分部诗]
寸紧人迎气口分,当关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紧为阴冷,定是奔豚与疝疼。译文:紧脉出现于寸部,有左和右的区分。左手寸部叫做“人迎”,右
手寸部叫做“气口”。如果外感寒邪,左寸脉可以见到紧;内伤寒盛,右寸脉可以见到紧(参看《四言诀部位诊法》第二);中焦脾胃(即心腹部
)寒湿凝滞而腹内作痛,两关脉可以见到紧。下焦寒邪盛,而见阴冷、奔豚、疝痛等病的,两尺脉可以见到紧。十四:缓原文:缓脉,去来小快
于迟(《脉经》),一息四至(戴氏),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张太素),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杨玄操),如微风轻拈柳梢
(滑伯仁)。译文:缓脉的来去搏动,只是比迟脉稍快一点,一呼一吸刚好四至。它搏动的形态,很象排列在织机上还没有把机轴转紧时的经线,在
指下极和缓而均匀地搏动着,没有丝毫的紧张感觉。“初春杨柳”和“柳梢”,都是用以形容脉象的柔和,“舞风”和“微风轻拈”,是在形容脉搏
波动的和缓。[体状诗]缓脉阿阿四至通,柳梢裊裊拈轻风。欲从脉裡求神气,只在从容和缓中。译文:缓脉的脉象,总是舒缓而均匀的,一呼
一吸,刚好四至。它的搏动,好象在春风里摇曳不停的柳梢,表现出一种轻盈柔软的姿态。不管什么脉象,只要是具有从容和缓气象的便算是“神气
”还在,缓脉的本身就是充足的反映,也就是正常的和缓脉象。[相类诗]见迟脉。[主病诗]缓脉营衰卫有余,或风或湿或脾虚。上为项强下
痿痺,分别浮沉大小区。译文:在“体状诗”里讨论的缓脉,是属于正常的和缓脉象,并不是病脉。由于病变所出现的缓脉,决不是从容和缓,而另
有种种不同的缓脉出现。如:风邪在表,营气不足,卫气有余,便多见脉来浮缓;湿滞经络,脉来沉缓;脾胃虚弱,脉来迟缓而细。风湿在上而见颈
项强直等症,脉多见浮缓有力;风湿在下而见痿痹等症,脉多见沉缓有力。总之,分辨各种不同病症的缓脉,必须参合浮、沉、大、小各个方面的情
况,来加以具体区分。[分部诗]寸缓风邪项背拘,关为风眩胃家虚。神门濡泄或风秘,或是蹣跚足力迂。译文:外伤风邪,项背拘急的,寸部
脉多浮缓,风动头眩,左关脉常缓纵有力,胃气虚弱,右关脉多见迟缓无力。脾肾阳虚而濡泻,尺脉往往迟缓;津液燥涩而风秘,尺脉多缓中带涩;
气虚湿滞,两足蹒跚无力,行动缓慢,尺脉便迟缓而弱。按:脉来从容和缓,这是健康人的正常脉。病变的缓脉,必兼见其他脉象,如浮缓、迟缓之
类,这是分辨缓脉的要领。正常的从容和缓脉是脉有“神气”的表现,各种脉都带有几分缓象,就算是有“神气”的脉搏,说明人的正气还在。中医
,传统概念,脉之所以有神气,主要是由于胃气不衰和肾气充沛的结果。十五:芤原文: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脉经》)。
中空外实,状如慈葱。译文:所谓芤脉,轻取之觉其浮大而柔软,稍加重按,便觉得脉管空虚似的。正因为它有外实内空,形状很象慈葱;又因芤为
葱的别名,故叫做芤脉。[体状诗]芤形浮大软如葱,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阳经血上溢,热侵阴络下流红。译文:芤脉多在浮部出现,它的形
状豁大而虚软,好象慈葱似的的。所以手指接触到脉管的外边虽有实在的感觉,便脉管里面却是比较空虚的。为什么会见到这个“外实内虚”的芤脉
呢?一般都因出血过多而引起。例如火邪侵犯阳经(三阳经络)的经脉,而引起大量的吐血、呕血、鼻血之后;或者火热邪气侵犯了阴经(三阴经络
)的络脉,而引起便血、血崩之后,便往往都会出现这样的芤脉。[相类诗]中空旁实乃为芤,浮大而迟虚脉呼。芤更带弦名曰革,血亡芤革血
虚虚。译文:中间空虚,四周(旁)实在,这是芤脉的唯一特征。诊察芤脉的同时,还应当与虚脉和革脉仔细分辨。芤脉和虚脉都有浮大的共同点,
但芤脉是浮大而软,虚脉是浮大而迟,这是大不相同的。芤脉和革脉都有外实内空的共同点,但芤脉是外实而软,革脉的外实却带有弦象,这又是大
不相同的。芤脉往往是在大失血以后出现,革脉则见于一般亡血失精虚寒病症。[主病诗]寸芤积血在于胸,关内逢芤肠胃痈。尺部见之多下血
,赤淋红痢漏崩中。译文:失血以后,血不足以荣养心脏,以致心悸怔忡的时候,寸脉常见芤。如果从胃中大量呕吐脓血(吐红)以后,关脉必多见
芤。假使尺部出现芤脉,往往是由于血淋、红痢、便血、血崩、漏经等大量出血的结果。按:外实内虚,软如葱管,又多见于浮部,这是辩认芤脉的
要点。芤脉一般见于大失血之后,不见于未出血之先。十六:弦原文:弦脉,端直以长(《素问》),如张弓弦(《脉经》),按之不移,绰绰
如按琴瑟弦(巢氏),状若箏弦(《脉诀》),从中,直过,挺然指下(《刊误》)。译文:弦脉有两个特点:一是具有挺直而长的形象,并极稳重
地搏动,而不会轻易地变换。所谓“端直以长”、“按之不移”、“从中直过,挺然指下”,都是关于这方面的形容。挺,、就是直的意思。二是张
力较大,所谓“如张弓弦”、“绰绰如按琴弦”、“状若筝弦”,都是在形容弦脉的紧张度大增加了,这种紧张的力量,便叫做“弛张力”。[体状
诗]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译文:弦脉的出现指下,令人有一种长而挺直的感觉。脉之所以见
弦,主要是由于肝气亢盛造成的。亢盛的肝气不断上逆,势必影响脾胃的消化。肝气郁滞,最易合病人胸胁胀满,情绪极不平静,随时都想大叫一声
,使胸部得到宽舒。如果肝亢不已,化为风热,更会现两眼生翳、迎风流泪等症。[相类诗]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紧言其力弦言
象,牢脉弦长沉伏间。(又见长脉)译文:弦脉的特点,就是长而挺直,很象摸着琴上的丝弦一般。它与紧脉和牢脉都有很大的区别。例如弦脉和紧
脉同样有一定的紧张感,但紧脉如绞绳而有力,弦脉只是紧中带有挺直的形象而已;弦脉和牢脉同样有弦长的形象,但牢脉只能在沉伏之间出现,弦
脉便不一定见于沉部,更没有见伏的了。[主病诗]弦应东方肝胆经,饮痰寒热疟缠身。浮沉迟数须分别,大小单双有重轻。译文:肝和胆发生
病变,脉来多见弦象。无论阳邪为病或阴邪为病,都可以见到弦脉。不过阳邪为病,多是弦大兼滑;阴邪为病,多是弦紧兼细。他如饮症、痰症、寒
热往来、疟疾等病变,脉也往往见弦,只是要在浮、沉、迟、数之间仔细地去分辨它。例如支饮(咳嗽喘息,气短,浮肿)脉见浮弦,悬饮(咳嗽、
胸胁痛,胁下有蓄水)脉多沉弦;热盛脉来弦数,寒盛脉弦迟;虚证脉多弦大,拘急(手足拘挛强直,不能伸屈)脉见弦小;饮癖(口吐涎沫清水,
胁腹有积块,嗳酸、嘈杂、胁痛,饮食减退)常见单手脉弦,寒痼(腹痛泄泻,寒气上冲,手足逆冷、疝痛等)常见双手脉弦;病轻脉来弦软,病重
脉来弦硬。[分部诗]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瘕察左关。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译文:凡痰滞胸膈以及头痛等症,因其病在上焦,
寸脉多见弦。寒热往来、徵瘕等病,多属肝胆经的病变,左关脉可能见弦;如果寒邪盛于脾胃,腹中疼痛,右关脉往往见弦。如阴疝(睾丸痛引少腹
)、两脚拘挛,为肝肾虚寒的病变,两尺脉多见弦。按:脉来长而挺直和张力较大的便是弦脉。凡肝病、痛症、饮症多见到这样的脉象,是临床上最
常见的脉象之一,多为寒热邪气夹杂而,尤其是属寒的最多。十七:原文:革脉,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译文:脉来弦急而中空
,好象按着鼓皮似的,这就是革脉。[体状主病诗]革脉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脉寒虚。女人半產并崩漏,男子营虚或梦遗。译文:革脉的开头
很象按着鼓皮似的,轻取坚急,重按它便觉得脉很空虚。因而也可以说,革脉实际就是芤脉和弦脉的复合出现,是因精血内虚,又感寒邪所造成的。
大凡妇女小产、血崩、漏经,男子营气虚损、遗精等病,多半都可以见到这个虚寒性的革脉。[相类诗]见芤、牢。按:革脉,浮取弦急,重按中空
,所以才有如按鼓皮的形容。十八:牢原文: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脉经》)。译文:牢脉在极沉的部位出现,颇近于伏脉的部
位了。它的形状,不仅实大而长,还带有弦急的样子。因而牢脉颇具深在而坚实的意义。[体状相类诗]弦长实大脉牢坚,牢位常居沉伏间。革
脉芤弦自浮起,革虚牢实要详译文:牢脉具有弦、长、实、大的形象和坚实深在的意义,所以它出现的部位总是比沉脉还深在而近于伏脉了。诊察牢
脉最要与革脉分辨清楚,革脉是在浮部出现,形状是弦而芤;牢脉是在极沉的部位出现,形状是实大而长,微弦。革脉多见于大虚证,牢脉常见于大
实症。这浮、沉、虚、实之间,是有很大的区分[主病诗]寒则牢坚裡有余,腹心寒痛木乘脾。疝颓徵瘕何愁也,失血阴虚却忌之。译文:凡是
沉寒里实,属于邪气有余的病变,而见心腹寒痛、肝气郁积、脾呆不运等病时,都可能出现牢脉。一般的说,凡是疝、徵、瘕一类的积聚病出现牢脉
,因实症实脉,脉症相合,从这一点来说,一时还可不发愁;如果失血阴虚一类的大虚症出现牢脉,这是虚症实脉,脉症相反,是正气大伤、邪气犹
盛的征象,临床时应引起注意,防其骤变。按:牢脉以极沉而弦实为特征,为阴寒凝积病变的反映,主要为邪气有余的脉象,多属于里实证。十九
:濡原文:濡脉,极软而浮细,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脉经》),如水上浮沤。译文:濡脉在浮部出现,极其细软无力,好象绵絮
或水泡飘浮在水面上一样,只能用手轻轻地接触它,如果稍微重按,便摸不着了。[体状诗]濡形浮细按须轻,水面浮绵力不禁。病后產中犹有
药,平人若见是无根。译文:濡脉的形状,浮细无力,极其软弱,必须轻手细审,才能触到,真好象飘浮在水面的绵絮一样,稍微重一点的力量就不
能胜任了。大病之后或是妇人生产之后见到这样的濡脉,是气血损伤,还没有复元的症候,但因虚症虚脉,脉症相合,从这一点来说,虚能受补,还
是比较容易治疗的。假使濡脉出现在平常人身上,尽管没有什么大病,也应该注意到这是“无根之脉”,是脾肾两虚的征象,必须及时防治,才无后
患。[相类诗]浮而柔细知为濡,沉细诸柔作弱持。微则浮微如欲绝,细来沉细近于微。译文:濡脉形象的主要特征是浮而细柔,必须与弱、微
、细三种脉象进行区分。弱脉的细柔颇与濡脉类似,但濡脉是在浮部出现,而“弱”脉却是在沉部才能见到。微脉的浮而微细,亦与濡脉近似,但濡
脉重按则无,微脉重按只是不绝如缕。细脉与濡脉都极微细,但细脉也我出现在沉部,虽极细仍同微脉的不绝如缕,决不如濡脉的重按便没有了。[
主病诗]濡为亡血阴虚病,髓海丹田暗已亏。汗雨夜来蒸入骨,血山崩倒湿侵脾。译文:濡脉主要见于营血亏损、阴精虚极的病症。例如:髓海
空虚、丹田不足、阴虚盗汗(汗雨夜来)、骨蒸烦热、妇女血崩、脾湿濡泻等,都往往可以见到濡脉。[分部诗]寸濡阳微自汗多,关中其奈气
虚何。尺伤精血虚寒甚,温补真阴可起疴。译文:阳气微弱,表虚不固,以致汗出不止的,寸部可能见到濡脉。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关部可能见
到濡脉。至于下焦虚寒,精血两伤,两尺部出现濡脉的,宜用甘温不剂,峻补真阴,才能治愈入病。按:脉来浮而细软,重按则无,便是濡脉,主要
是由于精血亏损或脾虚不能制湿所致。二十:弱原文: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脉经》)。译文:弱脉,沉细而极其软弱,
须用力重按才可能接触到,若仅在浮部轻取,是摸不着它的。[体状诗]弱来无力按之柔,柔细而沉不见浮。阳陷入阴精血弱,白头犹可少年愁
。译文:弱脉的搏动是极其柔细无力的,须用力重按到沉部才能摸着它,在浮都不到的。脉搏之所以这样柔弱,主要是由于阳气衰微,不能振百(即
“陷”的意思),精血虚弱的结果。这种气血两虚的脉象,见之于老年人(白头),犹可理解;若见之于青少年,便当引起警惕,查出原因。[主病
诗]弱脉阴虚阳气衰,恶寒发热骨筋痿。多惊多汗精神减,益气调营急是早医。译文:弱脉的出现,总是由于阴精虚损,阳气衰微的缘故。正由于
营气、卫气都不足,所以也最容易感受外邪的侵袭而见恶寒发热。虽恶寒发热,脉也不浮而弱,则此人的阳气衰弱可以想见了。阳气阴精,久久不得
恢复,更会变生多种疾病,例如:精气不足,不能滋养骨髓,便病骨痿(足痿软不能起立行动);不能滋养筋膜,便病骨痿(筋急挛缩);营血不足
,不能养心安神,便病惊悸;卫气不足,不能充肤固表,便病自汗;脾胃虚损,中气不振,便病精神困乏。凡此种种,都有出现弱脉的可能,都只能
用补益阳气、调养营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分部诗]寸弱阳虚病可知,关为胃弱与脾衰。欲求阳陷阴虚病,须把神门两部推。译文:凡患心肺阳
气虚弱的,寸部脉多见弱。脾胃虚弱的,关部脉多见弱。下焦阳气陷而不振,阴精亏乏至极的,两手尺部脉多见弱。按:脉在沉部出现,极细而软
弱无力,这便是弱脉。它主要反映阴精阳气虚损的病变,尤其是阳气衰微时,更容易见到。二十一:散原文:散脉,大而散。有表无裡(《脉经
》),涣漫不收(崔氏),无统纪,无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柳氏)。译文:所谓散脉,就是涣
散不收的脉象。轻取觉得虚大,稍重按便有些涣散不清楚,再加重按就摸不着了。总之,散脉不外两大特点:一是脉的搏动极不整齐,不是来多(这
里作“快”解)去少(这里作“慢”解),就是去多来少,也就是脉搏的一来一去不十分清楚;一是浮而虚大,好似杨花的飘散无根,渐轻渐有,渐
重渐无,散漫到了极点。[体状诗]散似杨花散漫飞,去来无定至难齐。產为生兆胎为堕,久病逢之不必医。译文:散脉有两大特点:一是象扬
花的散漫飞舞,轻飘无根;一是来去搏动,至数不齐,毫无规则之可言。其所以如此,总是由于元气虚损的缘故。孕妇而见散脉,出现在临产时,这
是快要分娩的征象;如果还不到产期,便有堕胎的可能。久病而见散脉,说明脾肾阳气损伤严重,必须急予救治。[相类诗]散脉无拘散漫然,
濡来浮细水中绵。浮而迟大为虚脉,芤脉中空有两边。译文:如何进行对散、濡、虎、芤四种脉的分辨呢?散脉的搏动极无规则,浮而虚大,轻飘无
根。濡脉却是浮而细软,好比水里飘浮的绵絮一样。虚脉只是浮而虚大,按之无力;芤脉则浮而中空。四种脉都在浮部出现,却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四种脉都属虚脉,但有程度轻重的不同。[主病诗]左寸怔忡右寸汗,溢饮左关应软散。右关软散杭肤肿,散居两尺元气乱。译文:心阳不足的
怔忡症,左寸部可见散脉;卫气不固的自汗症,右寸部可见散脉。阳不化阴的溢饮病,左关部可见散脉;脾阳不足,水湿下注而足胫、足背肿胀的,
右关部可见散脉。如久病而两尺脉均见散,这是元气溃散(乱)的征候,应该予以特别注意。按:浮散无根,至数不齐,这是认识散脉的要点,主要
为元气大虚的脉象,宜温补元气。若概以散脉为死脉,这是错误的。二十二:细原文:细脉,小于微而常有,细直而软,若丝线之应指(《脉经
》)。译文:细脉的形象,比微脉稍大一点,有指下感觉到只象一根丝线那么小,而且是软弱无力的。它不同于微脉的地方是:尽管细小,却始终都
可明显地摸着它,不象微脉那样模糊不清。[体状诗]细来累累细如丝,应指沉沉无绝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却相宜。译文:细脉,不
仅是象丝线那样细,而且软弱无力,显得十分困乏的样子。虽然极其细软,但它在深沉部位却是不断地搏动着,指下始终可以很明显地摸到它,决没
有中断的时候。春夏天阳气盛的时候,人体也相应地血行畅旺,如果少年人在这时反而脉来细弱,应该防身体是否有不合适的地方。秋冬是阳气衰减
的季节,人体也相应地血行和缓,如果老年较衰弱一些,而又是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适应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适应性,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但一
般说来影响甚小,不宜过分地夸大了这种作用。[相类诗]见微、濡。[主病诗]细脉縈縈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若非湿气侵腰肾,即是伤
精汗泄来。译文:脉来之所以萦细如丝,主要是由于气血虚衰的缘故。大凡各种因七情不各而致的虚损劳伤诸病,最容易见到细脉。此外,如阳气虚
弱,水湿侵袭而得腰肾病,或精气内伤,阳不固外而得自汗症等,也可以出现细脉。[分部诗]寸细应知呕吐频,入关腹胀胃虚形。尺逢定是丹
田冷,泄痢遗精号脱阴。译文:大凡呕吐频繁而气虚至极的,寸部脉来多细;脾胃虚弱,腹胀形瘦的,关部脉来多细;元阳大衰,丹田(脐下三寸)
寒冷,泄痢遗精,阴精脱失的,尺部脉来多细。失血过多,精液枯竭的叫做脱阴。按:脉来沉细如丝,软弱无力的,便叫细脉,又叫做脉,主要为气
血两虚所致。二十三:伏原文:伏脉,重按着骨,指下裁动(《脉经》)。脉行筋下(《刊误》)。译文:诊察伏脉,必须用力重按至骨,指下
才能感觉到脉搏的搏动,它真好象是在筋膜下搏动似的。[体状诗]伏脉推筋着骨寻,指间裁动隐然深。伤寒欲汗阳将解,厥逆脐疼証属阴。伏
脉比沉脉还深在,因此诊察伏脉,必须指头用力直按到最深部的骨胳上,然后推动筋肉,才能感觉到脉搏在深处隐隐约约地跳动,这一般是由于寒邪
凝滞经络脏腑所致。所以尽管是伤寒表症,如果寒凝经络,阳气不能发越时,脉也见伏。待阳气回苏,突破寒凝,就能汗出而解。所以伤寒表症而见
伏脉,是将欲作汗而解的现象。至于脐腹冷痛,四肢厥逆而见脉伏的,这就属于阴寒内郁症了。[相类诗]见沉脉。[主病诗]伏为霍乱吐频频
,腹痛多缘宿食停。蓄饮老痰成积聚,散寒温裡莫因循。译文:凡邪气郁结于里,以致经脉阻滞,气血壅塞,脉必见伏。因此,霍乱而见频频呕吐,
因宿食而阵阵腹痛,以及水饮停蓄,老痰积聚等症,无不出现伏脉。这时只宜用温里散寒的方法以畅通血气,解郁破积,化痰逐饮。凡急遽发作的呕
吐腹泻,过去概称霍乱,不完全是指现在的法定传染病而言。主要病变为伤于饮食,阳热外逼,阴寒内伏而成。[分部诗]食郁胸中双寸伏,欲
吐不吐常兀兀。当关腹痛困沉沉,关后疝疼还破腹。译文:饮食停留,胸中气郁不舒,以致想吐又吐不出,心里十分难受时,两手寸部常见伏脉。中
焦寒湿凝聚,以致腹痛身困时,两手关部常见伏脉。下焦寒凝气滞,而致剧烈的疝痛时,两手尺部(即关后)常见伏脉。按:伏脉是一种极沉的脉象
,主要为寒热邪气凝聚,经络壅滞,气血阻塞而成。但毕竟还是热症少,寒症多。尤其常见于剧痛的时候。二十四:动原文:动乃数脉,见于关
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译文:动脉,可以说是数脉的一种,也就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所以叫做动,是因为动脉搏动时,鼓
击有力,无头无尾地象豆粒般大一点,陇然高起而摇动不休。动脉决不是仅见关部,寸尺两部也可以出现,所以说“见于关上下”。[体状诗]
动脉摇摇数在关,无头无尾豆形团。其原本是阴阳搏,虚者摇兮胜者安。译文:动脉搏的特点,主要是它坚紧有力,呈豆圆形地、无头无尾地突出一
点跃然指下。旧说动脉只限于在关部出现,其实寸、关、尺三部都可以见到。出现动脉多因阴阳两气互相搏击所致。阴阳两气搏击,胜的一方脉气安
静,虚的一方便表现出来坚紧有力,如豆大摇动的动脉来了。这就是脉书所谓“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的道理。[主病诗]动脉专司痛与
惊,汗因阳动热因阴。或为泄痢拘挛病,男子亡精女子崩。译文:什么病症可见到动脉叫?大凡寒胜于阳的疼痛,气乱窜扰的惊悸,阳不胜阴的自汗
,阴不胜阳的发热,脾胃不和、寒热杂处的腹泻,脏腑传化失职、气血相干的痢疾,阴寒邪盛、经气受伤的经脉拘挛,阴虚阳盛的男子亡精(即失精
,精液亡失的意思)、女子血崩等,都可以见到。总括起来,这些疾病之所以出现动脉,不外首阴和阳两个方面互相搏击,有所偏盛偏衰的结果。按
:动脉是数而兼紧、兼滑、兼短的脉象。阴阳气相互搏击,阳胜阴虚,阴气便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阴胜阳虚,阳气也搏击而坚紧,出现动脉。搏
击在某一部,动脉便出现在某一部。旧说动脉只能出现关部,这是错误的,不现实的。二十五:促原文: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
)。如蹶之趣,徐疾不常(黎氏)。译文:促脉的搏动,一去一来都较快,颇与数脉类似,但它不同于数脉的,就是随时都有间歇,而间歇次数的多
少又极不规律,就好象急遽行走的人,偶一跌倒似的。[体状诗]促脉数而时一止,此为阳极欲亡阴。三焦郁火炎炎盛,进必无生退可生。译文
:促脉的特征,就是脉来数而时或歇止,是由于三焦郁火内炽,以致阳热炎盛、阴液消亡,血气运行受到严重阻遏的结果。如歇止的次数逐渐增加(
进),说明病热还在向不良的方面发展;如歇止的次数逐渐减少(退),便说明病情有一些好转的趋势。[相类诗]见代脉。[主病诗]促脉惟
将火病医,其因有五细推之。时时喘咳皆痰积,或发狂斑与毒疽。译文:促脉的出现,主要为三焦火热内盛而有郁积的结果。临床所见凡气、血、痰
、饮、食等,都可见到郁积的时候。所以医书中常有“五积停中”的说法。不过,究竟属于某一种郁积,必须根据症状作出具体的分析。如见时时咳
嗽,甚至喘逆、痰涎壅盛而脉促的,这便是属于痰积,其他可以类推。至于火热内盛,也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分辨。如邪火滞而脉促,则常见发斑
。如热在肌肉,血气郁腐而脉促,便多发毒疽。这都说明一个问题,无论为热为郁,都必须有留滞不通,脉来才见促。按:脉数而偶见歇止的,便叫
促脉。总因邪热内盛,有所留滞不通的病变所致。歇止少为病轻,歇止多则病重。尤其是病后见促脉,最要注意。二十六:结原文:结脉,往来
缓,时一止复来(《脉经》)。译文:脉来迟缓,时或有一次歇止,歇止后又再搏动,这叫做结脉。[体状诗]结脉缓而时一止,独阴偏盛欲亡
阳。浮为气滞沉为积,汗下分明在主张。译文:结脉的表现是:搏动迟缓,时而有一次歇止。它是阴寒偏盛,邪结于里;阳热不足,正气衰减的症候。若脉浮而有力,时或见结,是寒邪滞于经脉,宜辛温发汗以却散表寒;若脉沉而有力,时或见结,则为阴寒固结,气机受阻,便当用辛通导滞的方法以下积开郁,结脉自然就消失了。[相类诗]见代脉。[主病诗]结脉皆因气血凝,老痰结滞苦沉吟。内生积聚外痈肿,疝瘕为殃病属阴。译文:结脉的出现,往往都因气血凝滞所致。例如:老痰结滞,各种积聚、痈肿、疝瘕等,都可便盘气流行的气机受到阻滞而出现结脉。不过,结脉与促脉比较,促脉属于热的居多,结脉为寒,便属于阴证的范围了。按:脉来迟缓,时或歇止,叫做结脉。多由阴邪固结,气血阻滞而来。但临床上常可见到因血气渐衰、精力不继的久病或虚劳病,出现脉来而复续、续而复断的结脉,这是属于阴阳虚损一类的病变,应加注意。否则,只知结脉是气血凝滞所致,在临症时就会犯片面性的错误。二十七:代原文: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仲景)。脉至还入尺,良久方来(吴氏)。译文:所谓代脉,就是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必然要歇止一次,再行搏动。但是,代脉的歇止有两特点:第一、前后歇止的距离,是均匀有定数的,非常规则。第二、歇止的时间比较长,即所谓“良久方来”。血脉流到寸口,总是首先经过尺泽,再经过关部,再到寸部,也就是由内向外的。当它歇止的时候,血脉好象是还流入尺泽里似的,所以三部都没有脉搏的跳动了,这就是“脉至还入尺”的意思。凡脉歇止一次后,再来时能极快地边疆搏动两次,这叫做“脉能自还”,说明它颇有自行补偿的能力。如果歇止一次之后,再来时仅仅是照常的搏动,只是减少了一次,没有自行补偿的能力,就叫做“不能自还”了。[体状诗]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译文:凡脉搏动到一定的至数,便歇止一次,歇止后,仍是照旧的搏动,这就叫做代脉。是由于气血亏损、元阳不足所致。久病而见代脉,只要分辨出它的虚损所在,进行准确的治疗,仍属无妨。如果正常人而忽见代脉,必须作好仔细地检查。[相类诗]数而时至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涂。译文:促脉、结脉、代脉,都是有间歇的脉,究应如何分辨呢?脉来数而歇止,是促脉;脉来缓而歇止,是结脉。这两种脉虽有数与缓的不同,但它们的歇止次数都是多少不匀,极不规则的。代脉则是“不能自还”式的歇止,也就是歇止的次数有规则,歇止的时间又较长,再来时只能照旧搏动,并不见频速而连续搏动两次的情况。一般说来,促,结脉的病变较轻,代脉的病较重。因此,它们之间是有很大程度的不同的。[主病诗]代脉元因臟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译文:出现代脉的主要原因,总是由于脏气衰弱、元阳不足所致。所以凡因下元亏损而病的腹痛、泄痢,中阳不足所致的脾胃虚弱、呕吐泄泻等,都有见到代脉的可能。至于妇女怀孕三月以后,也偶有见代脉的,仍为元气不足的征兆。按:脉搏很均匀地歇止,歇止时间又较长的,便是代脉。它主要反映脏气亏损、元阳不足的病症。----------------------------------------------------------书快书快,看书最快!书快电子书论坛:http://www.shukuai.com----------------------------------------------------------1
献花(0)
+1
(本文系pjxs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