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浓郁苏格兰风味的英雄交响诗——评《勇敢的心》音乐

 似水年华m74k9b 2017-01-09

      导演:梅尔·吉布森                                                       8.6

      音乐:詹姆斯·霍纳                                                       9.7

      关于导演和作曲家,没有必要过多介绍了,詹姆斯·霍纳(James Horner),这位杰出的电影配乐作者,大多数国人熟悉他都是从《泰坦尼克号》中那悠扬的风笛声开始的,而在之前的1995年,霍纳就已经在史诗片《勇敢的心》中纯熟的运用苏格兰风笛,把苏格兰民族音乐和交响式配乐合为一体,获得了空前成功。只是在1996年的奥斯卡最佳配乐中遗憾的败给了路易斯·巴卡洛夫的《邮差》,其实就整体音乐素质而言,《勇敢的心》是不逊于《邮差》的,之所以败北,可能还是因为当年霍纳还有另一部提名作品《阿波罗13号》分流了评委票数的缘故。

      当年看《勇敢的心》,曾经激动地无以复加,热血澎湃,现在看没这种感觉了。有人说这只不过就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大片而已,的确,这部片就是商业片的骨架,颂扬的也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主旋律电影作为观众是愿意接受,如果我们的主旋律电影也能拍成这样,何乐而不为呢?

      还是回到音乐本身吧,和很多人一样,风笛是我非常喜欢的乐器,觉得她奏出的音符非常有特色,既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又能演绎忧伤哀婉的旋律(比如《泰坦尼克号》,曲调绵延,荡气回肠,感染力特别强。中学时代,一盘JAMES LAST乐队和爱尔兰风笛手合作的专辑《JAMES LAST  IN IRELAND》,磁带都被我听坏了。既然《泰坦尼克号》都可以用风笛,那么在讲述苏格兰历史的《勇敢的心》音乐更加有理由用风笛来表现了。

      虽然影片音乐风笛是主角,但我们还是不应该忘记伦敦交响乐团,没有他们的精彩演奏,本片音乐中那些厚重沉郁的东西就很难表达。

      吉布森一头长发,扎着一条小辫的英武形象,征服了少女莫伦,也迷倒无数女性观众

      开篇一曲Main Title,由著名的西敏寺教堂唱诗班女声唱出序曲,然后是小提琴奏出一段绵长的旋律,接着悠扬的风笛奏出主旋律(总觉得《泰坦尼克号》的主旋律和它重合度很高),典型的叙事曲(ballade)风格,昭示本片的整体风格。圆号奏出一段阴郁的旋律,和大提琴形成应答,接着又是小提琴的一段显得浪漫的旋律,最后结束,整首曲子虽然很短,但结构完整严谨,可以看做影片配乐的代表。

      A Gift Of A Thistle主要是以笛声来表现主人公少年华莱士和她后来的妻子莫伦之间的诚挚感情,长笛奏出一段舒缓的旋律,略带忧伤的风笛带出本片的爱情主题,生活再困苦,也有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权利。

      虽然小女孩徒手采有刺的花被指不符合实际,但我们愿意忽略这个BUG

      Wallace Courts Murron这首曲表现的是成年华莱士回到家乡和儿时的伙伴莫伦重逢,追求她的场景,全曲以苏格兰高地风笛奏出整部影片中最为欢快的旋律开始,很有民族特色,也具有较强的仪式感。

      接着是小提琴突然奏出哀怨的爱情主题,表现了一对因英格兰殖民者享用“初夜权”造成一对爱侣的生离死别,也为华莱士后来的反抗埋下伏笔。

      最后又重复开始的那一段欢快的风笛旋律,展现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草原上畅快奔驰的场景,接着又是爱情主题,让观众也分享这二人的欢乐。

      The Secret Wedding是华莱士和莫伦在夜里秘密举行婚礼的配乐,全曲以一支笛子作为主奏乐器,在后半段加入弦乐,演绎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的爱情主题,虽然由于篇幅的关系,导演在交代二人感情方面着墨不多,但在这里,他却用了近5分钟展现这美好的场面,是为了不久之后莫伦的毁灭做铺垫。

      Attack on Murron和Revenge表现的是莫伦遇害和华莱士复仇的场景,前一曲紧张略显邪气,后一曲紧张而酣畅淋漓。

      Murron's Burial表现的是莫伦葬礼场面,弦乐奏出了缓慢而沉痛的爱情主题,面对莫伦的父母,他深感痛心和内疚。但莫伦的遇害也彻底激发了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统治者的决心和勇气,在这之后,他抛开一切顾虑,和英格兰人战斗。

      接下来的Making Plans就是表现的华莱士和他的战友们计划给英军重创的场景。乐曲先以弦乐和打击乐营造出一种略显紧张的感觉,接着就是风笛在弦乐的伴奏下奏出一段酣畅的旋律,昭示胜利的前景。

      Sons of Scotland是一首长达6分多钟的曲子,表现苏格兰人奋起反抗英军的场面,期间也夹杂了英军的疯狂反扑,音乐在这里忠实的为画面服务,时而不安,时而昂扬,时而委婉,时而激越。后半段,管乐和弦乐分别演绎了“自由”主题和“战斗”主题,而一直隐约出现的风笛,则象征苏格兰人不屈不挠的奋斗。

      The Battle Of Stirling是表现华莱士战场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斯特灵战役的情形,以鼓和风笛启头,随即加入沉厚的管乐作为背景,一下就把人带入那金戈铁马的肃杀古战场,其实音乐本身多少都和战争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众多的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都曾是古代战场上作为“战争语言”和激励士气的工具,包括风笛。因此,乐器这样使用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还是很佩服吉布森的导演和场面调度能力,一场动用不超过两千群众演员(真实的军队人数也不超过3万)的战争场面,却被导演展现的犹如数十万军队的争斗,真正表现了史诗的感觉,回想我国近年来拍摄的一些所谓古装大片,人不可谓不多,场面不可谓不大,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再对比黑泽明《七武士》,区区数人就展现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看来还是水平问题。

      苏格兰人在准备战斗,此时鼓舞士气的风笛响起

      华莱士面涂迷彩,状若天神

      骄横的英格兰军队没把苏格兰民军放在眼里

      经过苦战,苏格兰军胜利,华莱士的声望也提高到顶点,此时激昂的弦乐把气氛推向最高潮

      For The Love Of A Princess表现苏菲玛索饰演英格兰威尔士王妃爱上华莱士的情节,这场戏显得有点狗血,我至今仍然觉得王妃爱上敌对将领,而且还是个来自民间的“反贼”的戏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我们也就姑妄看之,不必过于较真。音乐仍然表现的是爱情主题。

      苏菲·玛索塑造的清丽典雅的王妃形象虽然是花瓶,但也是影片得分的重要因素,

      这这扮相看着像阿拉伯王妃

      Falkirk一曲表现的是苏格兰军和英军在Falkirk会战的场景,就在此之后,华莱士被苏格兰贵族出卖。

      Betrayal and Desolation就是表现华莱士被出卖和背叛的场景,本曲由弦乐奏出异常悲愤的旋律,充满着不甘的情绪,让人想起岳飞,同样的壮志难酬。结尾仍然少不了风笛的推波助澜。

      内心挣扎的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小布鲁斯

      The Legends Spreads表现的是华莱士被捕前,他的英雄事迹传遍苏格兰的场景,画面上,华莱士奔跑在高山之巅,此时摄影师仍然采用摇臂航拍,既展现苏格兰壮美风光,也表达华莱士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暗示着他将被陷害,而此时的音乐反而更加欢快,风笛的音符反复回旋,明显起到反衬效果。

      英雄在牢房里因脆弱而乞求上帝赋予力量勇敢面对死亡的场景显得非常真实

      'Freedom' - The Execution – Bannockburn乐曲前半段表现的是华莱士被施以酷刑,斩首分身的场面,是本片除Betrayal and Desolation以外最长的乐曲,该曲具有完整的结构,各式乐器在本曲中你方唱罢我登场,自由主题、爱情主题和战斗主题在这里交替出现,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反复表现华莱士的伟大和苏格兰人民的不屈。交响乐在这里营造了一种宏伟的气魄,激励烘托这种悲壮的情绪。

      华莱士被绑上十字架,其状宛若受难的耶稣

      这个场面令人难忘,此时的音乐当然是“自由”主题

      临死前,华莱士仿佛看见妻子莫伦,此时风笛奏响“爱情”主题

      在华莱士的感召之下,苏格兰人奋起抗争,终于获得Bannockburn战役胜利,赢得独立

      终曲是对全片音乐的总结,在出现演职员表时让观众有时间慢慢回味这一切。

      总之,《勇敢的心》的音乐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电影配乐,她不但完美的配合了影片的画面,脱离电影单独欣赏也没有任何问题,听之每每能让人心潮起伏,奔涌不已。16年后,我们又在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中重温了这种感觉,同样都是展现弱小民族对殖民者的反抗,音乐上也有不少借鉴之处,颇有民族史诗感觉,也是同样的出色。

詹姆斯·霍纳


      James Horner

      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eskare/blog/76524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