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天空2013X 2017-01-10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张正

中午,从单位加班回家,妻子正和女儿生气,原因是女儿的一篇课堂作文,才写了一页半作文纸就结束了,妻子认为她态度不够认真。

我拿过那篇作文的草稿本看,只看了开头,便满心喜欢:不愧是我的女儿,头开得不错!

第一小节,女儿是这样写的:“这个暑假我去了北京,坐火车去的。我以前坐过火车,坐的是硬卧。这次是坐软卧。”

孩子的作文,最怕他一口气想把事情说完。不管多大的事,要慢慢地说,一句一句地说,要说得有味,要变换着角度说。这篇作文的开头,女儿做到了。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我手头有张小报,平时择优发一些中小学生的作文。许多家长对孩子写作方面的能力很重视,包括一些做语文老师的家长,经常与我交流。通过看来稿,听大家的想法,有两条路子,我认为是“歧途”,不少家长和老师可能指导偏了。

一条是选一个龙大虎大的题目,发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其中不乏“孩子气”的大道理。这类学生作文,我评判它是“说空话”。学生是“志大才疏”——凭着小孩子那点知识积累,怎么能啃得下这么大的“馒头”呢?怎么能啃深、啃透、啃出新意呢?

一条是借助华丽的辞藻、时髦的句子,写一些虚无缥缈的感觉和心情。大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小孩子的那一点小心思,怎么能在成人眼里翻出新花样呢?这类作文,我认为是“华而不实”——表面上好看,实质上没有内容。孩子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很可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关于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我有两点建议:

一是要教会孩子多观察身边的、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多用感性的认识来丰富他们幼小、空白的心灵。从感性到理性,而不是反过来,一开始就用心灵来透视生活。作为基础性的练习,孩子还是应该以写自己眼睛里的东西为主。即使要写大道理,也要小处着笔,开“口”小,以小见大;要“巧”,不能动辄指点江山,纵横千古。更不要使用陈芝麻烂谷子的材料来“说事”——那些材料,爷爷辈都用烂了,上面全是“口水”,再用,一点新鲜感没有,令人生厌、恶心。

另一点,一定要首先教会孩子把一件事情写清楚。这个“清楚”,不光是有条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有交代,还包括写得有趣味、有技巧。事情是客观的,孩子怎么说出来,那就有他们的创造性在里面。同一件事情,一百个孩子有一百种表达方式。写好一件事,犹如学习书法先要练好正楷字,学习绘画先要练好素描,把基础打牢。过去有诗人写不好借条、请假条的笑话,就是基础不牢靠的原因。

若再说点什么建议,那就是孩子的作文一定要有“童趣”。孩子的手,写孩子的心,不一定要勉强孩子深刻、面面俱到,更不要逼迫他们装出“老腔老调”。孩子自己的话有时就很“天才”。

女儿暑假里写过一篇短文,题目叫《“狂扫”西瓜》,内容是有关吃西瓜的老题材。这篇作文后来发表在报纸上。我告诉她,这篇作文能被编辑老师选中,全在于最后一句话:“……碗底只剩下一些黑亮亮的西瓜籽。‘真好看!’我赞叹道,‘多像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啊!’”

篇幅不够,可以补,围绕同一个话题,看看还有什么可说的、值得说的,再添上一点什么,不是难事。我建议女儿按这个思路去改。很快,她添上一些文字,离课堂作文的要求差不多了。尽管我仍觉得意犹未尽。

十一二岁的孩子,她的思维和成人是有差距的,我们要给她一步一步成长的过程。

指导孩子写作,莫入“歧途”

来源 | 江苏教育报·现代家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