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法帖之祖《淳化阁帖》(之五)

 爱雅阁 2017-01-10
法帖之祖《淳化阁帖》(之五)
 



 
















六、唐代书家
  《淳化阁帖》所收入的唐人法书,除去已经前人鉴定的伪迹外,共得52帖。其中太宗、高宗法书有31帖,居其五分之三。这样的结构安排,恐怕是《阁帖》编辑者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这样一个结构,可以明晰而准确地体现出晋、唐直到北宋书法嬗变的轨迹。太宗嗜右军书,倡导亦不遗余力。前人对太宗书评价极高,而后世随着思想的解放,或谓太宗威权擅名,书以人贵。这无疑陷入了庸俗思维的窠臼。这种迂阔的思维定势和僵化的思想,才是应该打破和解放的。
  虞世南书法学于智永,北来事唐,将“二王”书风由南朝引入。作为唐朝实际上的开国之君,太宗以天纵之才,由武功转向文治,寝馈于“二王”,先后与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研讨书学,万机之余,临池不辍,颇能得“二王”仿佛。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太宗练习写“戬”字,自忖无能,虚其“戈”旁倩虞世南补书。从中,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封建帝王的狂妄和虚荣。其实,这何尝不是一种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虞世南去世,太宗大恸,除了缅怀虞世南的崇高道德和杰出政绩外,特别感慨“世南死后,无人可以论书”,可见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是执著和一贯的。
  传世太宗法书,以《温泉铭》、《晋祠铭》、《屏风帖》最为著名。其中《温泉铭》原石、旧拓久佚。20世纪初,在敦煌石室得唐拓孤本,虽已残缺,而精光弥满、灿然夺目,可称仅“下真迹一等”的好拓本。前人对《温泉铭》评价极高,认为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之上,不免有溢美之嫌。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认识,我们感到这个评价至少客观地体现了太宗的学书历程和他转益多师、既专且博的学习方法。正如太宗本人所说:“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论书》)同时,太宗虽标榜右军、贬抑大令,然而观《温泉铭》,格调实与大令为近,更多地表现出欹侧奔放的姿态,与上述初唐诸家的稳健圜和已经有了相当明显的差距。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太宗在勤奋之外善于学习,善于抓住关键,而非斤斤于前人形迹。据记载,行书入碑为太宗首创。这一开创之举有赖于他过人的胆略和出众的才华。
  
  《阁帖》第一卷所刻太宗《比者》、《昨日》、《三五日》、《雅州》诸帖,绵邈跌宕,恣肆酣畅,与《温泉铭》并观,何其神似!其用笔、结字、布局,甚至习气,无不如出一辙。
  高宗承太宗余烈,发扬文治,对书法同样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高宗的字,风气逼肖太宗,以致前人指出《阁帖》中冠名太宗的《江叔》、《艺韫》诸帖,均系高宗帖羼入。其实两相对照,其区别似乎不难看出。高宗书严谨端庄,气味醇雅,略显拘束,而很少有太宗那样的汪洋恣肆、随意挥洒,这或许也是性情使然吧。(文下附图左者为唐太宗《比者帖》刻本局部,右者为唐高宗《过午帖》刻本局部)
 
初唐书法,由于太宗的提倡,完全以“二王”为宗。同时,由于虞世南等南朝书家的北来,纯粹完善的“二王”笔法得到普遍认同,对“二王”书风笼罩一代也是一个有力的襄助。
  初唐诸家,欧阳询多用北法;褚遂良初学虞世南,复取法钟、王;薛稷为褚遂良后继。只有虞世南为“二王”正传,所以他得到太宗的器重也就自然而然了。
  《阁帖》第四卷以相当大的篇幅收录了初唐的虞、褚、欧诸家及晚唐柳公权帖。所刻虞世南帖,《贤兄帖》面目独异,前人已斥为伪迹。其余如《大运帖》,正楷五行,端庄雍容,舒缓有致,与《孔子庙堂碑》同一机杼,或即集《庙堂碑》字而成,可见在北宋还有精善的《庙堂碑》旧拓传世,这也许对我们探讨《庙堂碑》拓本的流传过程不无帮助。随后的《去月》、《郑长官》、《潘六》诸帖,与《大运帖》相比,不难发现其用笔、结字完全一致。虽是行草,但起讫有法,切中规矩,一派温雅态度,毫无俗滥气息,可称右军嫡传。唯《疲朽》一帖(见下图),用笔略显奔放,与太宗书风颇相类似。这可否看做君臣间长期切磋而形成的相长之功呢?
  欧阳询诸帖中,《比年帖》被前人定为伪迹,余者如《兰惹》、《静思》、《五月》、《足下》等,结字紧密,用笔内敛,是欧阳一贯手段。特别是《兰惹》、《静思》二帖,与传世欧阳墨迹《仲尼梦奠》、《张翰思鲈》、《卜商读书》诸帖气息相通,如一时之书,只是墨迹沉厚刚健,刻帖圆润清扬,摹刻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于此可以想见。
  褚遂良书作晚年面目近于虞世南。以公认可靠的褚遂良行书《枯树赋》相印证,《阁帖》所刻《潭府》、《山河》二帖,应该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唯《家侄》一帖,用笔与初唐风格不类,颇嫌软懦,前人虽定为真迹,或可存疑。
  《阁帖》此卷还摹刻了李邕和陆柬之的书迹。李邕《晴热帖》与传世《麓山寺碑》等毫无二致。陆柬之《得告帖》可与其《文赋》相比较,这里就不赘述了。至于褚庭诲、薛稷、徐峤、薄绍之诸帖,仅见于此,缺乏旁证,只好略而不论了。
  晚唐书家,柳公权异军突起。他的楷书不仅于当时擅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柳书以骨力洞达、结字紧密著称,实则习气很重,颇嫌鼓努为力,内涵不足。同时代的裴休,书风与之近似,有《圭峰定慧禅师碑》传世,格调高下,不待呶呶。柳公权的行书,与其楷书相去较远,颇为放逸洒脱,笔墨间有一种酣畅之气,以故宫博物院所藏《蒙诏帖》最负盛名。此帖真赝尽管历来聚讼颇多,但一般认为是流传有绪的真迹。以之与《阁帖》此卷所刻《圣慈》、《伏审》、《荣示》、《十六日》、《辱问》相比较,其与《圣慈》气息最为接近。而《十六日》颇存楷意,正好为我们观察二者的联系提供了便利。
  唐末五代之际,还有一位杰出的书家———杨凝式。在书法史上,他是承前启后的关键,对宋代书坛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但《阁帖》中居然找不到他的片楮只字。从常理来说,《阁帖》是不应该忽略他的,可是现实却留给我们一个值得反复求索的谜。郑州书法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