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婵琴 |真正的痛苦是为了让你觉知,且无法向他人诉说

 真友书屋 2017-01-10

经常会有人告诉我,他们所谓的痛苦,多是年轻的女性,是那么的真诚,而我却始终无法说太多。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在听她们倾诉时,习惯将情绪放大。比如:工作遇到瓶颈、心糟糕透顶;生活陷入困境,内心煎熬;情感纠缠,难受迷茫;婚姻越轨、痛苦无力;婆媳不合,伴侣吵架、房贷压力,日子真是难过……通过类似字眼,看到的只是空洞、夸张的表达。

情绪放大的坏处,让问题不再客观,自我也会不自觉的处于蒙蔽状态。

我从来不觉得严肃的情绪绝望,可以三言两语表述清楚;真正的痛苦,也是无法被说出来,甚至他人很多时候只能陪伴,无法给到安慰。

那些习惯情绪左突右冲时,慌张无序的寻求安慰、试图通过外力,平抚内在焦躁的感受,终归短暂且不可靠。我总是建议她们最好以文字的形式,先自我梳理,或者找比我更适合的人去解决。

有些问题,我尝试给过一些回复。有些时间和精力有限,没予理睬。比如:明明对方已有家室,她还自我摧残,不惜以自己的身体痛苦为代价;觉得房贷压力和学业过大,想死的心都有;失恋了,已被对方拉黑,依旧为之失魂落魄,茶不思饭不进;半夜和伴侣吵架,抱怨婚姻为什么要这么孤独。

种种案例,你会发现,很多人对痛苦的承担越来越单薄,无力,但她们却又是那么的渴望得到内心安稳,期盼获得俗世里的幸福。

我从来不否认幸福和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问题的关键是,当一个人总是试图习惯、依靠通过倾诉,获得自我安慰的同时 ,也在逐渐消弱,剥夺一个人本该用力去托举生活变迁,带来种种变化成长的可能性。

试想若一个人总是极力通过抓住外面某根救命稻草,来获得内心短暂的平息与安慰时,又如何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坚韧与敦实呢?

艾默生先生在早前就说过,“真正的痛苦是人们默然承受的,不愿别人怜悯和安慰的痛苦。”这和马金先生,“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向别人诉说的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巧妙道出了大多数人所能诉说的苦,大抵多是某种内心力量不够强大的表现而已,又或者他们太喜欢为自我精神寻找逃避的庇护所。热衷于倾诉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在人事交往过程中,我一直对那些承担痛苦却始终保持沉默秉性的人,充满敬仰,心怀爱慕之情。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的磨难和打击后,依旧能以一颗仁厚与良善之心对待自己,他人及外界所有一切。在和他们的交谈中,你丝毫感受不到对方是一个人曾经担当过巨大磨砺和深不可测,悲苦命运的人。

或许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历经悲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悲苦麻木与认识程度不清,由此陷入自哀自怨的境地。所以,他们历经种种磨砺后,依旧能以外柔内钢的态度,善待生活与自身命运。

这样的人,当痛苦如一支箭深入他们内心的时候,他们就深刻觉知它给自身带来的伤害,并有勇气面对与承担它,最终使自己变得更加有力。

用奥修的话说:那个痛苦并不是要使你变得悲惨,是要使你变得更觉知。当你很有觉知,那个悲惨就消失了。”

就是说,一个人对痛苦的程度了解越深刻,他才真正具备减轻并承担痛苦的能力。就如同一个人,只有通过痛苦,才能配得幸福,一如只有穿越黑暗,才能抵达光亮。

只是现实生活中太多人,无法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他们总是想着能通过外力和他力来解决自己的痛苦,比如:前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因为工作,或者家人之间的矛盾产生风暴,于是,那些对痛苦耐受力差的人,就开始打电话,找微信,希望通过自己的诉说,引发他人的同情抑或怜悯,渴望得到安慰的心,是那样的迫不及待。倾诉时,似乎所有的错过与怨恨都归于他人,而自己成为一个自怜自艾的个体。

他们反复向对方讨公道。点滴不好与内心的矛盾,焦虑,伤害,甚至所谓的万不得已,滴水不漏,像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

倘若TA倾诉的对象是一个内心强大,情绪稳定的人还好;假设对方是一个情绪极其容易受到波动,无力撑起苦痛的人来说,那么,沮丧,难过,伤心就成了那一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就是两个人都拖进了情绪旋涡中了。

宗萨钦哲仁波切一篇谈到关于痛苦的文章,他说:“作为发愿成为菩萨的你,如果感到需要纵容自己的痛苦,那么就独自享用。别把其它人一起拖下情绪的疯狂大戏之中。特别如果你是“施受法”的行者,誓言要承担世上所有众生的痛苦,更不应让别人分享自己的痛苦。” 

当然,我们只是俗世男女,可能无法如他所言,承担世上众生之痛苦,但至少,我们应该要不断培养、训练自己承担痛苦的能力。

如果说痛苦与幸福是双刃剑,那么一个人只有具备足够承担痛苦的能力,才能托举幸福丰沛的力量。与事例恰恰相反的是,很多人在这样那样诱惑与摆渡下,往往会在盲从中追求所谓的幸福,从而变得被动狼狈,内心波荡,无力掌控,至此失去承担痛苦的勇气。如此往往,形成恶性循环。

按哲学家叔本华的观点来说,巨大的痛苦使人能承受原本难以承受的痛苦,相反的,如果没有巨大的痛苦,即使是最小的烦恼也会成为痛苦的根源。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人承担痛苦的能量与日后所能享受的愉悦是成正比的。就好比运动员举重,痛苦是臂膀撑起的力,杆是重量的标准。他只有在不断试举过程中,逐渐积蓄体内的力量,才有可能举起更重量级别的杆。这中间就是一个不断肩负,担当,试炼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内里有多敦实,外在就有多从容。

所以,能说出来的痛苦都无法称其为痛苦。能独自托举起来的痛苦,从来都是有分量的磨砺。要知道,世间万事,人世回应,从来都是对等的,总想轻松容易就得到某种喜乐,自由,收获,这种想法本身是有问题的。

对于我来说,痛苦是磨砺,是成长必经的道,它以难以言说,悲欣交集的状态潜伏于内心的某一处,百味杂陈,只能沉默,隐藏于内心最深处,以敬重的方式,对待它。这样的痛苦,是在体察了诸多人生滋味,于自控和坚持负重的境遇中,当它为上师,成为动力与鞭策,恩典和坚强的理由。如此,自己才可能更有力。

谁都渴望在人生岁月长河里,四平八稳,一帆风顺,只是生活从来都是十有八九不如意,没有万无一失。当你今天春风得意,明天就有可能霹雳雷电,让你耳目失聪。所以,人来到这世界走一遭,很多时候活的不过是态度与定力。

当一个人的心态能理性,智性,中性对待一切痛苦,并有力走过它后,再回头看外界一切,面对当下所有,大多感受,都应该是如同沐浴晨曦的光辉,哪怕微小之事都能心怀感恩,谦卑之情。

当然也有人说,我承担痛苦的能力比较弱,但凡心里有任何不痛,就想到处倾诉。其实偶尔的倾诉倒没有错,人都有柔弱无力的时候,只是这样的倾诉一旦形成惯性,那么内心所能托举,盛载的东西肯定会越来越少。

就好比,有的人在痛苦面前一蹶不振,将痛苦转为哀怨与悲愤,逃避,倾诉,直至后来越发无力,成为消耗他人精,气,神的常态。而有的人则会将痛苦视为亲密伴侣,承担它,接受它,面对它,处理它。为此获得新的境遇,如同新生。

释迦牟尼在经历了诸多磨砺和劫难的痛苦后,最后在菩提树下涅槃,证悟幸福,这样的幸福是大彻大悟后的智慧体悟圆满。而凡尘男女,同样可以通过托举生活所给予的痛苦,并通过它,才能获得俗世里的开阔明净,世事淡静。有力敦实。

若没吃过黄莲的苦,就不知蜂蜜的甜;没有流过撕心裂肺的泪,就无法体会从容如斯的笑。

所以,苦不会白吃,福不会白享。你要载得起一切所能吃的苦,才可能享得了人世所能受的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