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字如面,见骨见血:这封信值得让更多人看到……

 昵称8857635 2017-01-10


“有质感”、“有内涵”、“锤击内心”、“第一次看到这样新颖的节目”、“绝对是2016年最后的惊喜”、“今年最值得传播的节目”、“文化界的一股清泉”……刚播出两个合集,便赢得网上好评如潮的,其实是一档极其简单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


感慨于看《见字如面》时的独特感受,有人这样形容:“突然觉得好像互联网之外的中国,是个不一样的中国啊”。


新年伊始就被大家嚷着要“强推、怒推、必须推”的,到底是什么?


先来看第一个视频。这是2016年12月5日,节目组首先在网络上推出的第一期节目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是张国立、王耀庆朗读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


在这次私人笔谈中,黄永玉向曹禺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没有客气,没有心机,是朋友间去掉恭维魅惑的“洞见”。而曹禺,则如获至宝。



张国立和王耀庆所读的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坛一段赤诚相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的交流。



1983年,黄永玉写信给有“中国的莎士比亚”之称的曹禺,毫不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仰慕倾心“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更在信中诤诤直言,“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




曹禺接信后,视若珍宝,夹在相簿里反复翻看,还叫来妻女和他一同阅读。



最后还把那用毛笔写就的9页长信装裱起来,挂在墙上,时刻提醒自己。


收到黄永玉的信十三天之后,曹禺同样也回了黄永玉一封长信,感谢他的坦率和真诚,并由衷地希望,”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




正如《见字如面》节目的嘉宾许子东教授所言:这个年代,书信正在走向消亡,但书信中所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被消亡。


有评论说,今天在电视上还能看到《见字如面》这样的节目,着实是个不小的奇迹——在如今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档朴素得有些突兀的节目,完成了在许多人看来不可能的任务——不以消费明星、制造话题、炮制爆点为目的,用最简单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



归亚蕾演绎蔡琴的信:“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听来让人无比动容。


在上线几个单曲之后,2016年12月29日,《见字如面》合集第一期在黑龙江卫视播出。一期60分钟时长,明星们演绎了八封信。如同穿梭时光的专列,八封信跨越古今,大千世界,人生百味,云集其中。


这些书信的作者,既有2200多年前的秦扫六合军中的大头兵黑夫和惊,又有唐代大家韩愈,民国洛神萧红,当今艺坛宿将黄永玉、曹禺,宝岛歌后邓丽君和蔡琴;而收信人中,甚至还有一条鳄鱼!



林更新演绎了历史上的第一封私人家书: 这封家书是战国时期秦国士兵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给家人的信。信中还原了一个秦国士兵的真实面貌:他们打仗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花的钱也要家里寄,借钱不还会出人命,冒死的动力全在于官府的封爵...... 


八封信给出情感体验也非常丰富:


黑夫与惊与家人的儿女情长、与他们的大哥衷至死不渝的兄弟情深;


萧红把对弟弟的思念上升为对抗战取胜的信念:中国有你们,中国不会亡的;


韩愈借骂鳄鱼,祭出这篇指桑骂槐敲山震虎的檄文,一片拳拳爱民之心;


蔡琴为前夫杨德昌去世致媒体的公开信,呈现出一个女人的深情与失落、痛苦与超脱,更表达了一个女人的大爱;


黄永玉与曹禺之间呈现的是君子之交真如铁,披肝沥胆,见骨见血;


而邓丽君和她亦师亦友的老师庄奴的交往,则呈现了友情的另一面,欢快轻灵,心心相印。



相比虚构类作品,书信具有天然的真实性。


原本私密的家书、情书、与友人的通信,兼具个人情感和时代印记,而这两者的结合,恰使书信不但极富个人特色与历史带入感,更打开了人们认知历史、认知名人的另一扇窗。


或许也正是因为书信的这些特点,人们透过《见字如面》,读到了文化、历史,以及情感。


策划制作《见字如面》节目的,是成功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两档文化类节目的团队,其总策划、总导演,是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




在关正文看来,每个人都需要了解和思考自己以及所处的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生命的价值,很多体验若不能亲历,就会期待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启发和依据。这是人们离不开故事阅读的根本原因,也正是《见字如面》大众性质最坚实的底气。


很多来自名人或涉及重大历史事件的私人信件,所携带的历史场景、人物情状及社会风貌,可以为人们带来与真实人物直接交流的文化享受。


也正因此,通过读信,观众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之间阻隔,实现与历史和他人的“见字如面”。


根据策划,《见字如面》将持续推出近百封最切近中国历史节点的书信。于是,在最新推出的第二期合集中,我们看到了民国才女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也看到了“三体老爸”刘慈欣写给女儿的必须200年后打开的书信……




从春秋时代的第一封私人家书,到魏晋唐宋,从晚清民初一直到现在,节目组介绍说,目前收集的书信,不太会出现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名篇”,它带给观众的,就是意外。


比如,第一期第一封读的2249年前由秦国将士黑夫和惊两兄弟写的家书中,已然定型了今天信件的模样。这封信是黑夫和惊的大哥衷的陪葬品。




让人惊讶的是,即使强盛如秦,也管不起将士的衣服和零花钱。


还有一封末代皇后婉容写给末代皇妃文绣的信,原来婉容没事就会给文绣写封短信,传个小纸条,中英夹杂,互相打趣。信里面有“祝爱莲女士进的好,拉得香”这样的话,没有宫斗只有宫“逗”。


在关正文看来,这是一个回到常识的过程。“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是异常丰富的,不然也活不到今天。我们今天世界几乎所有的遭遇、所有的情感,古人全都经历过。大家未必要去爱古文,但通过读懂他们写的那些信,大家一定不会感觉那是发生在古代,一定会感同身受,也一定会爱上古人。”


比如李小龙写于1971年夏天的这封信。时年31岁的李小龙当时正在曼谷拍摄电影《唐山大兄》——正是这部影片让李小龙登顶香港天皇巨星,成为电影史上永远的中国功夫之王。


电影拍摄非常顺利,感觉良好的李小龙提笔写信给远在美国的妻子琳达,他有强烈的预感,自己拍完这部电影就会火了。




李小龙在信中踌躇满志,“我有强烈的预感,我在香港能做到最好,只是还需要精心的计划才能拿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功夫巨星成名前夜的率真,在信中展露无遗。



还有这一封,《我不愿意成为拆散你们的根源》。



这是16岁的林徽因写给徐志摩的分手信:“我降下了帆,拒绝大海的诱惑……”


在这个书信消亡的年代,让我们静一静,领略来自书信里的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