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激扬青春 2017-01-10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从当红歌星到教育学博士

在上世纪70年代,两位华人歌星在日本备受瞩目:一位是邓丽君,另一位就是陈美龄。1972年,陈美龄从香港远赴日本发展,凭借一首甜美的《虞美人之花》,迅速风靡日本,人气堪比山口百惠。然而,正在自己最火的时候,陈美龄选择急流勇退,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学位,又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2015年,陈美龄重回众人视野之内,是她的三个儿子全部考上美国名校斯坦福大学,在日本引起轰动。此后,她将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写成了新书《50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新年之际的1月3日,本报记者连线远在日本的陈美龄,揭秘明星教子的独门秘方。

一个孩子成功,或许是运气;二个孩子成功,可能靠聪明,三个儿子全部考入斯坦福大学,这100%的“命中率”依靠的是陈美龄自创的“Agnes(陈美龄英文名)式教育法。”在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在斯坦福大学研究教育理论,陈美龄对教育有着独到的看法,她告诉本报记者:教育要从孕期开始。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我是香港人,丈夫是日本人,刚结婚的时候,我们就担心,彼此对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同。刚刚怀孕,我和丈夫就约定:针对孩子的教育方针,夫妻俩必须要达成一致。

怀孕的9个月间,我并没有做特别的胎教,只是跟儿子唱歌、说话,让他记住父母的声音。等到儿子一生下,“启蒙”教育就开始进行。俗话说“三岁看大,从小看老”,孩子大脑发育百分之八十过程,据说在三岁就已经完成了。在这一阶段形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孩子今后的人生。许多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对婴幼儿期进行教育投资,收获最大。

0岁-3岁是我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时期,这时候的孩子记忆力不发达,所以我们并不教导孩子具体学什么,而是读书给他们听,每天陪伴他们,引导他们对读书感兴趣、对这个世界感兴趣。

读书到后来,我的小孩一看到书就拍手,叫我快点念;念慢了他会主动翻页,告诉你继续。回想一下,我的三个儿子,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1992年,我家的大儿子准备读小学。在此之前,我一直希望儿子能考上东京都内某家著名的私立小学。这所学校可以直升晋级到大学。

日本的小学报考前有说明会,有一天,我丈夫参加说明会回来,突然跟我说:“我们放弃考试吧。”原来,在说明会上,学校的老师说了一段话:“由于应征人数众多,请确保面试当天孩子不会感冒。那是影响一辈子的日子,请把健康的孩子带过来。”丈夫很愤慨:“孩子感冒不是常事嘛,说这种话,证明他们不会为孩子考虑,那种地方不去也罢。”

当时还有一家不错的学校,我们夫妻一起去参加了学校的说明会,结果老师告诉我们:“面试当天,如果孩子感冒,请立即通知我们,学校会另行安排面试日期。学校想看到孩子们最佳的状态,请一定不要勉强自己的孩子。”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听了老师的这番话,我们立即决定放弃之前的“名校”,选择这里。择校,是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一定要选择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事情的学校,盲目地追求“名校”,可是只是我们身为父母的虚荣作祟罢了。

在二儿子小学时的一次参观日,一位老师以“人类都是卑鄙的”为题,让学生们讲讲家人或自己卑鄙的事例。轮到我儿子,他说:“我觉得人类并不卑鄙,如果有这样的人,我会帮助他改正。”结果,老师似乎认定我儿子的观点是错的。事后,我去找这位老师,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并不认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卑鄙的。”但老师坚持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有时候,老师的观点也会有失偏颇;有时候,孩子不一定碰到好老师。所以,我一直相信,老师只是孩子们重要的陪伴,教育的全部责任,基本在家长身上。特别是孩子们的小学阶段,父母最好与他们一起学习。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始终都与他们一起做作业。他们拿到的教科书,我每本都从头到尾看一遍。每学期有新课程,我也会提前预览,今年会不会学海洋生物,有没有动手实验,然后做一个计划,提前带他们去看海洋馆、科技馆。而且我会经常去学校拜访老师,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有没有新朋友,等等。

那时候,我每天都要检查他们的作业,即使因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也会在酒店以传真的方式和孩子们联系,帮他们解决功课的难题。陪孩子做作业,无疑十分耗费时间,但它也是亲子互动极为亲密的时机,看一下他们的作业,学习的成果就一目了然。

但是这种陪伴不能过度,成为初中生后,孩子必须学会自我管理。还不放手,父母就会成为他们的依赖,没有父母监督,孩子们反而不会学了。

每个儿子上中学后,我都告诉他们,妈妈学不动了,有互联网,你们可以自己找寻答案了。但即使这样,你也要对他的功课保持关注,除了检查成绩,还可以和孩子一起享受学习的乐趣。

虽然三个儿子都考上了斯坦福大学,但大学之前,我的小孩没人考第一,我也从不要求他们考第一。在我看来,100分只是老师给你的分数,你背诵后忘记了给你100分也没用,反而你考60分,自己明白了,那才是真的有用。

陈美龄: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分数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思想、有魅力的人。所以,我从不要求孩子们考高分,排名次,我希望的是,他们对学习有兴趣。

让孩子感兴趣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知识“有用”!在他们小时候,我们想让他们喜欢读书。所以我总是给他们读一遍故事,然后说:“爸爸不知道这个故事,你去讲给爸爸听。”这样一来,讲好之后,他们就会很骄傲,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读书是有用的。

下雨的时候,我带着孩子一起去公园,让他们找蜗牛,看雨滴,他们自然而然就对“雨”感兴趣。然后一回家,我们就一起查找,世界上哪里下雨最多,哪里下雨最少,知识一下从平面变成立体的了,他们的兴趣也会大增。学历史的时候,我会提前带他们去博物馆,寻找他们要了解的人物。有时候能找到,有时候没找到,但他们会孜孜不倦的去寻找答案。学习一下好玩起来了。

考试也是同一个道理,让他们对此感兴趣。小时候,每次考试前,我们都玩一个游戏:假设我们都是老师,猜测明天会考什么。有时候他们猜得准,我就少猜一点;有时候他们猜的少,我就多猜几个。结果每次考试,他们都是兴高采烈出门:妈妈,看看今天咱们谁猜得准!考完试总是飞奔回家:妈妈,今天我比你猜的多两道题!慢慢的,他们就喜欢上考试,也很喜欢学习了。

特别要强调的是,很多孩子会偏科,家长就会抓住他不擅长的科目不放,但我不是。大儿子数学很好,日文、中文学得就慢,我不会针对他的弱项,反而大胆鼓励他的强项,找老师教他学数学,结果他小学就开始做初中的数学题目,日文也慢慢好起来了。二儿子文章写得很好,理科差一点,也是同一种方法,他对自己的长项很自信,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最后理科越学越好,现在做了工程师。

还有一些家长,孩子成绩好就送礼物,我觉得这不恰当,会让孩子学习的目的不纯。不要因为成绩好才鼓励他,应该因为他努力才去鼓励。100分只是结果,不应该是孩子们努力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相比于优异的成绩,孩子们健全的人格更让我骄傲。

从儿子们很小开始,我就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积极训练他们的独立能力。比如说判断力。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喜欢向儿子们抛问题。买雪糕的时候,我会故意说:“妈妈不知道怎么选,应该选哪个味道呢?”一旦他们说不知道,我就接着问:“上次吃了巧克力味道的,这次呢?”

大儿子中考后,同时考上了几所美国名校。选择去哪个学校,我们让孩子自己决定。其中有一所学校在美国排名第三,但他却最终确定选择了“撒切尔学校”,理由是“这学校有骑马和野营课”。说实话,我很想让他选最有名的,他做决定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想:你为什么不选这个?为什么不选这个?但不管我再向往,他选择了,我就支持他,相信他。选错了大不了我们重来一遍,失败了他也能学到东西,人要有不畏惧失败的能力。

除了判断力,我和丈夫还会培养他们的自我肯定力——从来不将孩子与别人作比较。家里的三个儿子,性格各异,我就集中精力增强他们的优点,这么多年,从来没说过“快向哥哥学习”这样的话。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丈夫的口头禅就是:“别人是别人,自己是自己。哪怕一百个人和你意见不同,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堂堂正正的表现出来。”

我观察发现,很多小孩不喜欢提问,其实就是缺乏自我肯定力。他们害怕自己的问题不对,自己的问题很傻。所以我总和儿子说:“你永远是最好的,有兴趣的问题你就问。即使别人都会了,别人是别人,我是我,人家这方面好,我其他方面也不差。”有时候我在炒菜,儿子问我:“妈妈,天怎么是蓝的?”我也会立即关火,“儿子那你问的真好!”跟他们讨论出结论,再继续做菜,所以我儿子遇到感兴趣的事,就会不断追问,别人说你怎么还不会,他不会自卑,而是说:“我就是不会,你再教我一遍嘛。”现在他们长大后,还是喜欢发问,喜欢思考,喜欢寻找答案。

无论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不期待亲子关系真如朋友一样。我希望父母有父母的样子,给孩子做出表率,而孩子们能尊敬长辈。

对于亲子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一个误解,认为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关系。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没法好好管教、约束自己的孩子。这种“朋友式”的关系,当孩子口出恶言的时候,父母表面无所谓,其实会心疼。

即使在美国,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父母也是拥有权威的一方。如果主语是自己妈妈,直接说“她怎么样……”也是十分失礼的。

融洽的亲子关系本来没什么,它会给孩子们带来力量和勇气,但一定不要让孩子们产生误会,要教会他们常怀感恩之心。

本报记者 李熙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