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氏千年迁徙,功业彪炳史册!

 ABC328 2017-01-10

素材来源:萧氏寻根

素材整理:志愿者

萧氏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九十八万四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6%左右。


百家姓之萧氏

1.两汉、魏、晋时期


萧氏家族自战国以来世居丰沛间,到西汉之初,萧何助刘邦兴汉室有功,推为相国,爵封酂侯,并在京都长安定居下来。

萧何

萧何逝世后,汉室帝王没有忘记萧何的巨大功绩,其后裔世袭侯爵,有时后裔虽犯罪遭罚,可总未被灭家,仍得改封。史籍《汉书》中记载有萧何后裔袭封的有关情况。
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萧何长子萧禄承嗣梆哀侯,袭封六年逝世。禄死无子,高后二年(公元前188年)封萧何夫人、萧禄之母为酂侯,文帝元年逝世;封萧何次子萧延为筑阳侯。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封萧延为酂厘侯,谥定。汉文帝三年萧延逝世,其子萧遗袭封酂炀侯;萧遗逝世后,其弟萧则袭封,承嗣二十年,因罪免其侯爵。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以武阳县户二千封萧何孙、萧则弟萧嘉。萧嘉逝世,其子萧胜袭封,嗣二十一年,后因罪失爵。汉武帝元狩年间(公元前122~前117年)再次下诏以郝户二千四百封萧何曾孙、萧则子萧庆。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萧庆子萧寿成袭封,因事失爵。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下诏访萧相国后裔,得玄孙萧建世等十二人,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掷侯。汉成帝时萧获承嗣酆侯。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萧喜袭封酂厘侯。汉永始四年萧尊袭封酂厘侯。汉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萧章继嗣酂厘侯。王莽居摄元年(公元6年)萧禹为酂厘侯,汉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封萧乡侯。


萧延次子萧则的少子萧彪,字伯文,官至谏议大夫、侍中,因事免官徙居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即今山东省峄县东部。从此,萧何后裔萧彪一支便成为兰陵人。兰陵萧氏一族,没有袭封过酂厘侯爵位,但这一支在萧氏后裔中最为兴旺,


视频| 萧氏郡望 印象兰陵



其中萧彪的玄孙萧望之在西汉最为著名,其家也由此复兴。萧彪生子萧章。萧章,官公府掾,生子皓。萧皓,字惠高,生子仰。萧仰,以田为业,生子望之。

萧望之(公元前106~前47年),字长倩,自兰陵徙居杜陵(今陕西西安)。汉宣帝时,历任谏议大夫、丞相司直、平原太守、左冯翊,御史大夫等职。曾任御史大夫,负责弹劾、纠察事宜,并掌管重要文书图籍。汉宣帝临终时,拜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领尚书事。汉元帝即位,倍受尊重。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排挤,自杀身亡。萧望之生有八子,长子饭袭封关内侯,至高官者有萧育、萧咸、萧由三子。

萧育,字次君。历官司隶校尉、长水校尉、刺史、太守、中郎将、大鸿胪,历官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三朝,以光禄大夫执金吾之官寿终。生子萧绍。
萧咸,萧育之弟,字仲。历任丞相史、河东太守、中郎将等职,以大司农寿终。萧由咸弟,字子骄,累迁江夏太守,官至大鸿胪,因病免,以中散大夫寿终,史称其子孙官至二千石者凡六七人。
兰陵萧氏,自望之徙居京兆府杜陵县,诸子并居杜陵。萧育之子萧绍,官至御史中丞,后还居兰陵,其子孙世居兰陵中都乡中都里,直到西晋末,凡三百年。据史籍《新唐书》记载,萧氏在兰陵又繁衍生息十一代。
萧绍生子萧闳。
萧闳:有孝行,官至光禄勋,生子阐。
萧阐:曾官济阴太守,生子冰。
萧冰:曾官吴郡太守,生子苞。
萧苞:东汉中山王相,生子周。
萧周:东汉博士,生子矫。
萧矫:曾官蛇丘县令,生子逵。萧逵:台州从事,生子休。萧休:举孝廉,未仕,生子豹。萧豹:曾官广陵郡丞,生子裔。萧裔:字崇光,仕晋为太中大夫。生子整。
西晋“八王之乱”后,北方各少数民族争夺中原,战争风云席卷北方,汉族遭到大规模屠杀,造成北方汉族大量向长江南部迁徙和逃亡的局面。东晋初期,北方逃到江南的人共约九十多万,约占当时北方人口的八分之一。据史籍《晋书》记载:“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淮北流人相率过江淮,(元)帝并侨立郡县以司牧之……”
当时,南方地区地广人稀,北方士族连同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他们的部曲、徒附、奴隶、佃客等到了南方,都根据王导制订的“侨寄法”,在南方占地群居,并按北方原籍郡县名另设郡县政府,安置南逃的文武官员,保持原来的一套政治机构。当时的扬州所属地区内,侨郡县大都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据史籍《宋书》记载:长江下游一带的南方,就有三十三个侨郡,七十五个侨县。兰陵郡(今阜通镇)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地区约相当于今丹徒、丹阳、武进西部(以今汤庄乡的兰陵沟为界)和运河北部的沿江地区。据地方志记载:最先逃来阜通镇一带建立兰陵侨郡县的,是东晋的淮阴令萧整。萧氏为兰陵望族,按照“侨寄法”,遂命名为兰陵郡,为区别于原籍北兰陵,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置南兰棱郡县。
东晋后期,士族利用“侨寄法”兼并土地,挟藏人口,弊病日甚。桓温当宰相时,曾废“侨寄法”,实行“土断法”,受到南逃士族的反对,没有行得通。他的儿子桓玄为相时,也没有行得通。刘裕为相时,上表给东晋帝,力陈“侨寄”之弊和“土断”之利;到他自己当了宋帝,就坚决废侨郡、县,实行土断。令北方来的士族民众,均就所居地为土著,与南方土著同等待遇,依界土断。这样一来,大部分侨郡、县从此省去,“惟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土断例”。由此可见,当时兰陵郡、县并未因实行土断法而废去,独得保留,是个例外。史书上没有说明是什么原因,这也许与萧卓之女嫁于刘裕之父,萧氏人在朝中握有军权有关。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南迁之前的兰陵萧氏尽管是当地的望族,但还算不上高门世族,因此,南迁后没能定居建康,也没能在东晋的中央政权中谋取到一官半职。兰陵萧氏的发迹是从萧卓之女嫁于刘裕之父开始的。
萧 卓:萧苞九世孙,字子略。官洮阳令,赠金紫光禄大夫,追封封阳县侯。因女萧文寿为孝懿萧皇后,遂为萧氏皇舅房之始祖。生子萧源之。
萧源之:字君流。历任中书黄门侍郎、徐、兖二州刺史,冠军将军、南琅砑太守,袭封阳县侯。东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逝世,赠官前将军。生子萧思话、萧僧珍。萧思话后官至中书令、丹阳尹、散骑常侍。当时都城一带时常发生抢劫案,二十天中就有十七起,萧思话引咎辞职,未获准。后被任命为郢州刺史,加官都督。逝世后赠官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穆侯”。生子萧惠开、萧惠明、萧惠基、萧惠休、萧惠朗、萧惠倩。
萧惠开:萧思话长子,初为秘书郎、太子舍人。魏孝建元年(公元454年)为黄门侍郎。袭封封阳县侯。历任新安王冠军长史、益州刺史、桂阳王征北长史、南东海太守,以少府加给事中终。生子睿。
萧惠明:萧思话次子,吴郡太守,生子际素。
萧惠基:宋中书黄门郎、侍中。
萧惠倩:宋左户尚书。生子萧介。
萧僧珍:历任山阳太守、廷尉卿。生子萧惠训。
萧惠训:宋末为巴东相。
萧摹之:萧源之从父弟,宋丹阳尹,追赠征虏将军。生子萧斌、萧简。
萧 斌:彭城王义康镇豫章,以为大将军咨议参军、豫章太守。历任南蛮校尉、侍中、辐国将军、青冀二州刺史。后为南平王铄右军长史。
萧 简:历任长沙内史,广陵王诞、东海王棉以简为安南咨议参军、南海太守行府州事。

萧道成

萧道成代宋建齐后,皇舅房子孙并没有因此而衰落,相反由于是同族的原因,齐梁时期更加兴旺,参与朝政的人物也更多。如:
萧惠基:仕齐为都官尚书、侍中、骁骑将军、太常、给事中。逝世赠金紫光禄大夫。生萧子洽。
萧惠休:齐广州刺史,后封建安县子。永元元年(公元499年)为吴兴太守,征为尚书右仆射。逝世后赠金紫光禄大夫。
萧惠朗:齐西阳王征虏长史。
萧视素:历任梁丹阳尹丞、司徒左西属、南徐州中从事。
萧 洽:字宏称。梁南徐州中从事、临海太守、司徒左长史。萧洽为官清廉,馈赠之物概不收受,妻子儿女生活清贫。
萧 介:字茂镜,小时候聪明过人。梁大同中,武陵王萧纪为扬州刺史,萧介为府长史,在职以清白著称。
萧 允:萧介之子,仕梁为太子洗马,萧引仕梁为西昌侯仪同府主簿。
萧惠训:仕梁为太中大夫。生子萧瑰、萧琛。
萧 琛:字彦瑜。历任宋丹阳主簿、通直散骑侍郎、尚书左丞。仕梁为御史中丞、平西长史、江夏太守、宣城太守、吴兴太守、左户、度支二尚书、侍中。生子萧游。
齐梁以后,皇舅房子孙依然是长盛不衰,活跃在陈、隋、唐政坛的仍有不少。
萧 允:字叔佐,陈天嘉中期(公元560~565年)为丹阳尹丞。陈宣帝时任黄门侍郎、光禄卿、光禄大夫。入隋,辞官。
萧 引:字叔休,陈宣帝朝历任尚书金部侍郎、库部侍郎、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后主即位,为中庶子、建康令。生子萧德言。
萧 彤:太子中庶子、南康王长史。
萧德言:隋秘书少监,生子萧沈。
萧 沈:隋太子洗马,生子萧安节。
萧安节:唐相王兵曹参军,生子萧至忠、萧元嘉、萧广微。
萧至忠:唐中宗、唐睿宗两朝宰相。
萧元嘉:唐工部侍郎。
萧广微:唐工部员外郎。
萧 游:萧琛之子,陈少府卿。生子萧密。
萧 密:字士几,陈黄门郎、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以来萧氏的迁徙和扩散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隋唐五代时期,主要特征为萧氏开始外迁,但规模不是很大,载于史籍的名人几乎全为兰陵萧氏,活动区域主要在今陕西、河南、山西等地。二是宋元时期,主要特征是大规模的南迁以及契丹萧氏的加入。三是明清时期,主要特征是萧氏子孙已遍布全国各地。
后梁广运二年(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就在萧琮率其朝臣和皇室成员二百多人奉隋文帝杨坚之召来到隋京长安之时,留守江陵的萧岩和萧瓛率文武百官、平民十万人投奔了陈朝,杨坚闻知异常愤怒,令萧琮等二百多人留京不准返回江陵,废除后梁国号,在长安安置。这是萧氏族人迁徙陕西较大的一次,但却不是第一次,早在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唐开国宰相萧瑀便以其姐(隋炀帝之皇后)“压轿”郎官的身份进入长安(今陕西长安),并在长安定居了下来。根据史书记载,兰陵萧氏在唐朝还有下面几次迁徙:唐德宗朝宰相萧复弟萧升之妻为唐肃宗之女、德宗姑母,爵封郜国公主,不守妇道,被唐德宗迁怒,流放到了饶州(今江西波阳),并病死在那里。萧复之子萧湛移居蒲州永乐县(今山西芮城西南部永乐镇)。唐穆宗朝宰相萧倪被罢相后,移居东都洛阳,无论皇帝怎样召任,从不赴任,晚年又在济源县(今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建造别墅一座,常年居住在那里。
唐朝福建也有萧氏,唐穆宗皇后萧氏就是福建人,其子李昂即位为文宗后,派人到福建查访惟一母舅的下落,准备封以官爵。户部有一茶役叫萧洪,自称自己为萧太后的弟弟,朝廷不加调查核实,竟糊里糊涂地任命他为金吾大将军,旋迁检校户部尚书,并出任河阳(今河南孟州)节度使。后来,福建人萧本,从萧太后的家乡族谱中了解到萧太后的父祖姓名,入京自称为萧太后的真弟弟。萧洪死于流放外地途中,而萧本却平步青云,封卫尉少卿,左金吾将军。唐开成二年(公元837年)福建观察使上奏说,泉州晋江人萧弘投状,自称为皇丈后的亲弟弟。这次朝廷没有上当,派人到皇太后家乡调查,发现萧本与萧弘均为冒充,于是同时加以流放。
除陕西、山西、河南、福建等地外,此一时期萧氏还播迁到了江西、湖南、安徽等地。湖南湘乡《萧氏八修族谱说,其始迁祖萧霁,唐朝因官留居江西庐陵白沙驿之螺陂。萧霁子萧澈派分安福三十六都兴德乡安和里。萧澈曾孙萧知彰、萧知刚再迁湖南湘乡,萧知彰为上房祖,萧知刚为暇咏祖。
《崇正同人系谱》称:“……至三十世孙萧觉仕唐,值世乱,举族出逃,分居湖广及江西泰和、庐陵等县。”
江西泰和《陇陂萧氏族谱称,先世居长沙,五代避马氏之乱居庐陵之高塘里,后复徙文水螺陂。
安徽《新安萧江大统宗谱记载,其原姓萧,一世祖祯(一作桢),唐朝易姓江,隐居歙县黄墩。生子三,长子萧董,迁婺源皋径;次子萧威,迁开化马汪;季子萧郑,迁歙溪南。董五世孙文审迁婺源旃坑马槽坞。后裔散居于祁门、黟县、休宁、歙县及外省州县。
尽管萧氏播迁到了上述地区,但史书记载的隋唐时期萧氏名人却几乎是清一色的兰陵萧氏。特别值得萧氏子孙引以为豪的是,隋唐五代时期兰陵萧氏子孙继续保持富贵,而且在数十年后再显辉煌。

萧瑀

从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大唐立国伊始,萧瑀作为萧氏宗族第一个人居相位,至后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萧顷出任宰相,中间历二十四帝三百年,萧氏一族有十一人出任宰相,平均不到三十年就有一人拜相。其中后梁明帝一派前后八人蝉联串执,世称“八叶传芳”,萧氏称“八叶世家”。而开元宰相萧嵩一门累数世而屡显,一百五十年间祖孙父子兄弟六世七人入相,这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未曾有过的事。欧阳修、宋祁对此称赞说:“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萧 瑀:(公元574~647年),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第一人,字时文,后梁孝明皇帝萧岿少子。唐高祖封宋国公,贞观十七年(公元593年),晋封为太子太保。
萧 嵩:(公元668~749年),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拜相,为萧氏唐朝拜相笫三人,后梁明皇帝萧岿玄孙,高祖武德宰相萧瑀曾侄孙。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晋封徐国公。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加拜太子大师。
萧 华:(公元699~76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四人,玄宗朝宰相萧嵩之子。上元五年(公元766年)嗣徐国公。
萧 复:(公元732~788年),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五人,字履初。父驸马萧衡,母新昌公主,唐李隆基皇帝外孙,开元宰相萧嵩孙。
萧 俛:(公元?~842年),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六人,字思谦,唐肃宗朝宰相萧华之孙。
萧 寅:(公元799~869年),唐懿宗咸通五年(公元834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八人,德宗朝宰相萧复之孙。
萧 仿:(公元796~875年),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九人,字思道,肃宗末宰相萧华长孙,德宗朝宰相萧复堂侄,穆宗朝宰相萧倪堂弟。
萧 遘:(公元?~888年),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拜相,萧氏唐朝拜相第十人,字得圣,又作德圣,咸通宰相萧寊之子。
萧 顷:(公元858~927年),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拜相,唐僖宗朝宰相萧仿之孙,字子澄。
萧至忠:(公元?~713年),萧氏唐朝拜相第二人,南朝宋皇舅萧源之九世孙。历任县尉、监察御史、御史大夫等职。为官正直,纠施(揭露)不法,誉满朝廷。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官拜中书令,兵部尚书。唐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官至中书令,封挪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三拜中书令,前后七年三朝为相。
萧 邺:唐宣宗天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拜相,萧氏齐梁房唐朝拜相第七人,字启之。长沙宣周武王萧懿九世孙。进士出身,累官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懿宗即位,留居相位,连相宣宗,懿宗二帝。

4.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萧氏在隋唐南迁的基础上继续向周围地区播迁,尤其是江西萧氏发展迅速,生齿日繁,开始不断向外迁徙,成为外迁的根据地。
湖南湘阴萧氏族谱称其始祖萧芳,宋雍熙二年(公元984~987年)梁灏榜进士,因官留居江西安福濠溪。芳十四世传至萧嘉庆,嘉庆字来章,元末宿于湘阴,因战乱遂定居于湘阴北门。
湖南萧氏多是从江西迁来的。湖南新化《萧氏族谱称其始祖萧汉三于北宋熙宁间(公元1068~1077年)兄弟九人从江西迁湘乡娄底,后萧汉三再徒新化县虎寨村。
湖南麻阳《萧氏族谱记载: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萧清兄弟六人带萧澜长子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旱禾市梅子坡圳上同徙楚南宝庆府南口,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兄弟们分迁邵阳、武冈、洞口、城步、隆回居住。
湖南华容《萧氏族谱说其始迁祖萧渊,于南宋绍定六年(公元1233年)与兄萧涵自江西庐陵迁湖南华容八嘴。
湖南湘潭《萧氏五修族谱称其始祖萧兴,于元至正间(公元134l~1367年)自豫章螺川徙湘潭之易俗河。生四子,长子萧道泰支居宁乡,次子萧道南支居湘乡,季子萧道东支居湘潭,四子萧道隆曾孙宗笃居善化。
湖南宁乡《沩宁萧氏六修族谱记载:初祖萧燧,南宋绍兴进士,官国子司业,累至参知政事,由江西宦居楚南。阅世至元初,其裔孙绍汉、经修,一居湘潭鸿门,一居宁邑西城。居宁乡的萧经修传至五世,萧立安、胜一、端分居湘潭、宁乡、益阳,逝世分为三大房。
福建萧氏也有从江西迁来的,泰宁县上青岭《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仲携九子于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自江西南部城迁至泰宁县的上青半岭、朱口、洋尾、擎布等地。
广东潮阳、大埔、肥田、嘉应、梅州等地的萧氏都是江西萧氏经福建再迁而来的,梅县《兰陵萧氏宝亭公世系谱有这样的记载:“大埔白侯萧氏,以淳公为始祖。淳字季川,行三,因号念三,江西泰和县南溪人也。以进士出任福建漳州,迁官于潮,为潮州路总管。思原籍地窄人稠,遂在潮之属邑籍焉……平远肥田萧氏,以萧宗一为始祖。萧宗一之先,有名萧定基者,江西人也。宋景佑时,官殿中侍御史。生子三:萧汝谐、萧汝砺、萧汝器。萧汝器之子萧荷,魁于廷,而出仕于闽,遂家闽之宁化县,而为宁化之祖。传于萧宗一又徙于肥田焉。”“嘉应松源萧氏,以萧梅轩为始祖。其先代自江西历宁化县石壁村,宋末,萧梅轩由宁化徙梅州,家于梅之松源都焉。嘉应州城、石扇乡、龙牙乡、镇平县蓝坊,惠州府永安上镇约,平远县,上举均出其派。”
江西不仅是湖南、福建、广东等地萧氏的始迁地,同时也是萧氏的人才摇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宋朝有明确籍贯的二十八名萧氏人物中,其中有二十二位都是江西人,其他分别是福建、河南、湖南、江苏、山西、陕西、浙江人。
江苏兰陵萧氏继续外迁,迁徙到福建泰宁、江苏宜兴等地。福建泰宁石辋《萧氏族谱称,始祖萧积銮于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自江苏兰陵武进迁泰宁县石辋。江苏宜兴《萧氏宗谱称,始迁祖元一,原名萧福七,元末明初自江苏武进萧巷徙居宜兴西郭外上富里,后又避居萧庄。
大辽王朝虽然不是萧氏人的天下,但萧氏家族却因为对耶律氏的发展壮大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成为后宫世选。翻开《辽史》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辽朝的皇后都姓萧,辽朝的驸马也多数出于萧氏,而出于皇后的公主所下嫁的驸马则无一例外都姓萧,这就是说,辽朝皇族耶律氏的外戚主要集中在萧氏一族,耶律氏的皇后非萧氏不聘,耶律氏的公主一定要嫁给萧氏为妻。这是契丹族社会发展从族外婚走向政治联姻的必然产物。契丹族在婚姻形态上走过了与其他民族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如果说族外婚是人类为了繁衍后代,经过若干年漫长探索的必然选择,标志着婚姻关系的进步,那么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社会上层的婚姻就是彻头彻尾的政治行为,这种带有浓厚色彩的婚姻关系完全成了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辽史》这样说:记入《辽史》的耶律氏和萧氏占全书人物的十之八九,皇室和外戚势均力敌,唇齿相依,共同统治天下,充分表达了上述思想。
契丹萧氏的祖先称审密氏,内部又分为拔里家族和乙室己家族。这个家族后来为什么改姓萧氏,说法很多。在《辽史》中如此记载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以后,十分仰慕汉高祖刘邦经邦治国的雄才大略,所以,他把耶律氏自比刘氏,而拔:里、乙室己家族与耶律氏世代联姻,对于耶律氏的发展壮大,并最终成为契丹诸部中最强大的家族,其功劳最大,不可泯没,所以把他们比做西汉初年的宰相萧何,自此以后,拔里和乙室己家族就改姓萧氏了。而辽太祖皇后述律氏却例外,她原来既不是契丹人,也不姓萧,述律氏的祖先是回纥人糯思。梁武帝萧衍大同元年(公元947年)辽太宗率大军南下灭后晋,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任命述律太后的侄子小汉为宣武军(今河南开封)节度使,赐姓名萧翰。于是,辽朝外族萧氏中就有了拔里、乙室己、述律等三个家族,而述律家族在其中占有更优越的地位,在辽太祖至天祚帝九个皇帝中,除穆宗的皇后萧氏出身不详外,其余八个皇帝无一例外都源于述律家族。
萧氏家族不仅垄断了皇后和驸马的人选,成为契丹族中仅次于耶律氏的显贵家族,而且在许多方面享有特权。如辽朝的北、南二宰相府是执掌辽朝军国大政的要害部门,耶律阿保机建国以后,就把北府宰相一职交给萧氏家族世选,即担任北府宰相职务的人必须出于萧氏家族。

5.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江西萧氏仍然在渊源不断地外迁,由于地域上的邻近,湖南是江西萧氏外迁的首选地。
湖南浏阳《横溪萧氏三修支谱称,其始迁祖萧存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江西清江县大阳州先迁浏北橐塘骆家滩,再徙浏南横溪冲。
湖南长沙《萧氏二房支谱称,其始祖萧定恭于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由江西庐陵县迁长沙西乡沱市。
湖南郴州《萧氏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龙华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自豫章庐陵安平乡迁郴阳城南之泰和坊。
湖南汉寿《萧氏族谱称,萧远开、萧远胜、萧远铃、萧远显、萧远吉兄弟五人于明正德间(公元1506~1521年)自江西吉水县分别迁徙到龙阳(即今汉寿)城南、开湖头、潭明寺、曹家坪、开湖头。
湖南湘潭《鳌山萧氏五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自朗,先世江西吉安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迁湖南湘潭县斜岭大仓之鳌鱼。子三:长子萧嗣宗迁湘乡岱上萧家冲;次子萧嗣修迁本邑龙头井;三子萧嗣达居大仓,后裔分居霞岭。
湖南武陵《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开广、萧开达兄弟于明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自江西吉水县迁湖南武陵前河下大南堰冲。
湖南湘潭《湘南萧氏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宗源于明中叶自庐陵迁湘潭之朱亭。
湖南常德《武陵萧氏族谱称,其始迁祖萧用贵于明永乐间(公元1403~1424年)自南昌府酆城县迁常德府武陵县仙源。
湖南常德《萧氏六次续修族谱称,其始迁祖萧有襄于明正统间自江西吉水县板桥迁湖南常德县。
根据所见族谱,此一时期萧氏省际间:的迁徙还有,安徽萧氏迁往湖南,《衡山乌塘萧氏十一修族谱称,其始迁祖祖兴,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自歙县篁谷徙衡山乌塘。
福建萧氏迁往浙江,平阳《渡龙下汇萧氏宗谱称,平阳萧氏,散处四乡,原其始,均为明清鼎革之际由闽之安溪县高山乡迁来。瑞宇之后居渡龙下汇,士侃之后居湖井。
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繁衍,萧氏人到明清时期已遍布全国各地,《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的明清两朝有明确籍贯的六十一名萧氏人物中,涉及江西、浙江、福建、广东、江苏、湖南、安徽、湖北、上海、河南、广西、陕西、贵州、四川、河北、山东、甘肃等十七个省市,但更多的还是江西、湖南人,其中江西籍二十三人,湖南籍八人,这两省就占全部萧氏人物的一半以上。

6.迁入台湾


萧氏与台湾结缘是在三百多年前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大批闽、粤萧氏入台开基,则是康熙末年以后的事。有关萧氏入台的情形,见于记载的有:
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朱一贵造反,有粤籍义民萧能成等居于下淡水巷;稍后,有诏安的萧氏人士,入垦大目根堡竹头崎庄及覆鼎庄;清雍正、乾隆(公元1723~1795年)年间,有萧明亮入垦今台南县六甲乡。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初年有萧氏泉州人入垦武东堡枋桥头红毛社等庄;同年,有萧、林二姓入垦打猫堡樟脚、大底湖、苦苓脚等地,并制纸发售;乾隆十年有萧氏广东人人垦今台中县东势镇;乾隆二十年有萧希旦居彰化猫雾(扌束)西堡;乾隆三十五年有萧秉忠入垦今基隆市八堵、暖暖;乾隆三十九年有萧观重修楠梓坑桥;乾隆四十三年有萧氏漳州人入垦今台北县林口乡林村漳州寮;乾隆末年有福建人萧光禄。
萧朝汤入垦今台北县瑞芳镇上天里;乾隆年间,有萧心妇入垦台北县石碇乡丰田村峰头;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广东人萧万寿捐建今屏东县内埔乡天后宫。
据林添福先生所主编的《兰陵萧氏族谱记载,目前遍布于台湾各地的萧氏家族,分别属于八个派别,即凤翼派、浯州派、岑海派、泰和派、饶平派、书山派、涌山派和斗山派。
台湾萧氏家族的“凤翼”派子孙,祖籍福建长乐县大鳖坑,因来台始祖,是从泉州同安的金门浯州渡海而来,所以长期以来,这一派的子孙都认为他们的祖籍是在同安,而以“金门浯州”名派。
同安浯州派的肇基始祖萧宗寿,是入闽始祖萧曦的第十一世孙,萧宗寿后裔渡海来台,大致是其第八世或九世子孙的事;第八世的萧尔缉居澎湖白沙乡港子之南,称为“南萧开基始祖”;第九世的萧业细徒居于澎湖白沙乡的港子之北,称为“北萧开基始祖”;第八世的萧尔丑,徙居澎湖湖西乡的港底;第九世的萧业十二居于澎湖白沙乡的城前。台湾各地的“凤翼”派子孙,便是从澎湖再分衍过来的。目前,他们主要仍分布于南部的澎湖、高雄、屏东、台南等地区。
萧氏的“岑海派”始祖萧直轩,是萧氏入闽始祖萧曦的第二十二世孙,而上述“凤翼派”的同安浯州始祖萧宗寿,是萧曦的第十世孙。
“岑海”派来台后的主要根据地,就是嘉义县的布袋镇,当年从祖籍泉州晋江岑兜乡来台,开基的始祖共有六位,即萧汉文、萧汉武、萧汉世、萧汉束、萧廷弼和萧维尚。另外一位萧祖功,则开基台中,他的子孙也繁衍于台中地区。岑海派的子孙,现在已遍布于台湾的西部地区,在嘉义布袋,依旧人多势众。
萧氏“江西泰和”派,主要繁衍于彰化县社头乡一带,是明朝永乐年间状元萧时中的后裔。该乡社头村的草埤基,有一座萧氏的宗祠“芳远堂”,便供奉着他们祖籍漳州南靖县书洋的肇基始祖萧子玉。萧子玉,就是萧时中的裔孙。萧时中之所以从江西泰和到漳州落籍,是由于奉旨督学福建漳州的缘故。
“饶平派”祖籍广东省饶平县元高都斗皮社的饶兰坑,始祖萧柏,他们来台的开基始祖,便是萧柏的十五世孙萧耀先,徙台后的落籍地点,是当时的诸罗山打猫东堡内埔仔庄,也就是现在的嘉义县民雄乡。他们目前主要繁衍于嘉南地区。
台湾萧氏家族的“书山”派,最是枝叶繁盛,人多势众,长期以来,不但一直是彰化社头、田中一带的名门著姓,而且他们子孙的踪迹,更已遍及台湾省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卓越的表现。“书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是春秋时期得姓始祖萧叔大心的第六十九世孙萧奋,也就是萧氏的福建南靖书洋总外坑开基始祖。
“书山”派之下,系派很多,包括萧奋长子萧永崇的一支,次子萧永富的一支,四子萧永仁的一支,和五子萧永志的一支。他的三子萧永贵,由于早年回到安溪,所以没有子孙在台湾。
长房萧永崇一派的来台开基始祖先后共有十二位,都是萧奋第十世“辉”字辈的裔孙。包括萧辉番、萧辉兴、萧辉利、萧辉英、萧辉当、萧辉敬、萧辉彩、萧辉道、萧辉俊、萧辉宝、萧辉凉和萧辉远。当年他们开基于彰化县社头乡,现在,他们的子孙也仍然称盛于此。
次房萧永富一派来台开基的始祖人数比长房还要多,计有“仕鼎公支系”的萧辉贤、萧辉都、萧辉巩、萧辉相、萧辉弟、萧辉统、萧辉朝、萧辉甸、萧辉丰、萧辉珍、萧辉珊、萧辉美、萧辉钗、萧辉屏、萧辉直、萧辉振、萧辉奔、萧辉偕、萧辉佐、萧辉厚、萧辉学、萧辉富等二十二位;“仕朝公支系”的萧辉陶、萧辉粹、萧辉满、萧辉仓、萧辉刚、萧辉杰、萧辉印、萧辉学等八位;“团围公支系”的萧廷器、萧廷有、萧廷炽、萧朝拱、萧朝起、萧朝聿、萧朝相、萧朝理、萧世寿等九位;“团环公支派”的萧廷玉;“团济公支派”的萧辉璧、萧辉盛、萧廷贺、萧廷规、萧辉元等五位;“团武公支系”的萧朝恭、萧世立、萧廷信、萧廷寿、萧廷俊、萧廷映、萧廷宣、萧廷兴、萧廷赞、萧廷觉、萧廷廉等十一位,以及“伯河公支系”的萧辉固、萧廷爵、萧廷席、萧廷逵、萧禄寿等五位,总共是七十二位。五房萧永志的后裔,共有五位来台开基,即萧志君、萧辉义、萧辉佑、萧辉养和萧辉宝。
“涌山”派的始祖萧猛容,是“书山”派萧奋的子侄辈,他们的祖籍是福建漳州南靖县的书洋上涌社,来台开基可能比“书山”派稍迟,但也是一开始便阵容庞大,计有萧世钳、萧世善、萧世良、萧世清、萧世冠、萧世旺、萧世勇、萧汝趁、萧汝帆、萧汝右、萧汝海、萧汝得、萧世镦、萧世香等十数人先后来台。这一派的子孙,目前在台湾北部很多。
“斗山”一派,是台湾萧氏家族的一大支派。他们的始祖萧满泰,是“书山”派萧奋的兄弟,所以两派血缘极近。当初此派的来台开基,也是人数众多,阵容浩大,计有长房的萧仕盛、萧仕隆、萧仕朝、萧仕孝、萧仕奕、萧仕信、萧仪凤等七位,次房的萧仕才、萧仕鲲等二位,三房的萧道行、萧友明、萧日琼、萧日坐、萧日学、萧日居、萧友锡、萧俊南、萧俊龙、萧大成、萧元仲等十一位,以及四房的萧国绸、萧国源、萧国兴、萧国创、萧国锦、萧国迹、萧国仪等七位。

7.移居海外


萧氏早在宋朝便有人到海外谋生了,据《高丽史》、《高丽史节要》等书记载,宋朝人萧迁、萧鼎,通晓音律,后入高丽定居,将宋音乐介绍给高丽。元朝有泉州商人萧宗明,赴高丽经商,后定居该地,高丽文宗任其为权知阁门祗侯。
但萧氏族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明清之际,如福建晋江民国年间编修的《萧霞萧氏族谱就载有族人四十二人前往东南部亚的吕宋、槟榔屿等地谋生;福建德化县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五修《华山萧氏族谱记载有五十一人移居南洋。移居东南部亚的时间,据《萧霞萧氏族谱记载:萧佾鸣,“字以列,号信潮,生于明嘉靖丙寅(公元1566年)11月21日,死于清顺治壬辰(公元1672年)6月17日……壮年往吕宋不归”。
萧氏族人侨居海外的地点大都在南洋、新加坡、菲律宾、马来亚、印尼、泰国、柬埔寨、缅甸、越南等地。有些地方萧氏人还相当集中,如马来西亚的知知港,全村人口六成以上都姓萧,故有“萧家村”或“客家村”之称。
到目前为止,除大陆、台湾以外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萧氏族人的足迹。
今日萧氏族人在中国分布很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这六省萧氏约占全国萧氏人口的65%以上。



萧氏一族,

望出兰陵,

千秋功业,

彪炳史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