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蒋婵琴 |尽量买好东西,买完后珍惜

 真友书屋 2017-01-10

生活中,是不是会有这样一种声音,“反正这东西(衣服、鞋子、物件)也不贵,买了吧。回头穿几次就扔掉,也不觉得可惜。”

“也不贵,就买了吧。”人在物品购买时,这样的思维时间一旦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遭遇欲望沦陷的同时 ,还会你在购买所属的东西中,看不到任何的质感和品位。

如果你再用心清理下自己的衣橱和杂货柜,你会发现好的物品,随便一摆,都会有型养颜。随便一拿,都会心怀美好。若哪一天丢失了,你会觉得非常遗憾、可惜;而不好的,你觉得它们存在与否,都无关紧要。

年龄越长,越发觉得买好东西,买完后珍惜的重要性。它会无形中培养你的眼光和气质,也会滋养你购置物品时有一颗懂得克制、不再随意浪费的心。

这个一个物质泛滥的时代,各种便捷、诱惑、欲望的消费,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若没有一定的节制能力,就陷入了买买买的节奏。买的时候不心疼,一旦买回来后,发现大多都是无用和浪费。那一刻,心也开始陷入焦虑和空虚,甚至厌烦的状态。

因为所买的的东西,可能多是廉价品,回来后,洗一水,用几次,就成了废物,需要抛弃,才能腾出空间,放置新的物品。那一刻,人因为物品的随意打发,似乎也成为了一个无情、冷漠的人。

而好的东西不是这样,比如好的衣服,你拿回去,洗好几水,穿好几年,它依旧不会显得过时、甚至破旧。重要的是,好的东西,有一个共性,就是耐看、有味道,经得住时间的洗礼与打磨。就如同你看夜色中的一朵花和某个考究的杯子一样,久看不厌倦。那一刻,人因为惜物念情,尽其所用,无从浪费。

如此一来,物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具有温度和故事,与人的感情也越发深厚、纯粹相吸。

就生活品质而言,这就是一个传达生活哲学、传递所“觅”物品的过程,它们因为倾注了情感,物品也会因此而灵动起来。它们直抵内心,少了欲望和对物品的占有,拒绝盲从和浪费,属于真正所需。如此对待物品,它显然就不再是贵不贵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心态。

身边有一对中年夫妻,他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拿日常普通消费来说,一个总是喜欢买便宜品,一个习惯买好东西,即便贵点也没关系。

他们的工作性质需要经常出差,最常用的工具之一就是拉杆箱。丈夫认为买一个200内的,用几年,破了就丢掉,再买。还可以体验常买常新的感觉。而妻子则认为买个2000的,可以用很多年,不用经常换来换去,这样就很好。

为此,他们甚至在这件事上发生过争论。丈夫说妻子,不懂得挣钱的辛苦,喜欢乱花钱,太过于奢侈。妻子揶揄丈夫,总是喜欢用便宜货,一点珍惜之心都没有。

据说,后来他们离婚了。其中包括有一点,就是价值观的不同。不可否认,价值观的不同若出现在夫妻和恋人之间,又不愿意给予相应的理解和包容,就是一场灾难。

毕竟糟糕的眼光和品味,很多时候确实是一件很让人绝望的事。

这里所说的眼光和品味,并不是说你需要购买时尚和奢侈品。它更多的则是反应出一个的生活态度及观察、了解物品的心性。懂得沉淀、有节制欲望的本能。而不是像满足情欲一样,只为满足欲望和不懂控制的心性。

如果可以,我们所需要的物品尽量买你能力范围所能承受的,不要过于被促销、廉价品所诱惑,也不要只为了欲望和想要,而买东西。

而真正有惜物惜福之心的人,他们会因需要、真爱而买。

比如,你能买一件500元的服装可以穿5年,就尽量不要买一件80元的,穿半年就要扔掉,然后再买,再扔。五年,买若干个80元的。

如此循环,看似一种节约,实际上是浪费,它纵容你的欲望是小事,而给自然环境造成的极大破坏和负担,才是一件我们值得认真对待和敬畏的事。

渡边和子曾写过一篇文章,《尽量不买东西,除非必要,惜物惜福》。在她看来,商品物质的时代,人们制造了很多“用完就扔掉”的商品,“夺走”了我们的珍惜之心。人们应该尽量有节约的美德,不仅有益于保护地球上的资源,还有益于培养我们珍惜人和物,与人分享东西的爱心。她还谈及母亲小时候说过的一句谚语,“图便宜白扔钱。”

这些潜移默化的成长,让她日后戒掉了冲动购物的坏毛病,也让她懂得:买东西应买好东西,买完后珍惜。

我赞同她的观点,是因为我觉得物和人一样,都有它特定的生命和价值,遇见后,就应该被善待,给予珍惜。任何物品都不应该成为我们随意扔弃的理由和发泄、满足欲望的工具。

在购买东西这一点上,若我们习惯只是图便宜,就会不知不觉的陷入浪费、无节制的思维里。就比好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看似占尽便宜的事,到最后,也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的损失。

于女性而言,年岁越长,越应该买好的东西,也应该要有几件压箱底的物品。它不仅象征你的节俭美德,也承载了你的惜物惜福之情。

这么多年,我对物质的需求仅仅局限于,买需要的,非想要的。就如同做事一样,只做必要的事情。

我们所活在世间的时间与精力终究有限,越到最后,越要做减法,尽量注重质,不要盲目追求量。

人只有为需要而买,买好的东西,才可能去做到珍惜,让它与人之间有故事可言。一个有故事的物品,和一个有故事的人一样,耐品、有味、更有温度。它可以拿来珍藏,也可以用来给予分享;它经得起时间的洗礼,也耐得住温情的联结,是自然与精神的源头,直抵人心。如此,终究值得被珍爱。

朋友说,尽量不要一次性消费,珍爱生活,体会味道 ,才能获得生活的质感与品位。我想这应该也是他对待物品的态度吧。

“我最大的理想,就是生活周遭所有的物品和我之间都具有故事性,身边只留下相处一辈子,一旦缺少,就会感到难过的物品。”松浦弥太郎的话,让我想到,有些物品在我身边已经停留了十年甚至以上的时间,至今依旧在被我所用。每次拿起它们的时候,就会温情布满,有故事可讲。

所以我愿意善待它们,是因为它们让我在物品这件事上,不再随心所欲,也从不昭之而来,挥之而去。我相信宁缺毋滥的价值和意义,一定是在你有过深刻的了解和观察之后,遇见的良品与真爱。

之后,你会给予珍惜,它们也因此打上了时间的烙印,散发光的通透与质感。所有这一切,应该是一个人抛弃了物质本身,回到了精神源头,学会了克制与质朴,也做到了惜物惜福。

题图:谁最中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