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克恭与董其昌

 自华居 2017-01-10

文/尹 军

高克恭,字彦敬,号房山,大都(今北京)房山人。他生于宋淳佑八年(1248),卒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享年63岁。因累官刑部尚书,直呼其为“高尚书”的大有人在。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已65岁的董其昌,仍不忘做一件饶有兴趣的事,图画《仿高尚书山水轴》。史载,董其昌书画起步,书学颜真卿,画学董源、巨然、高克恭。


△高克恭(1248-1310)


董其昌仰慕高克恭的原因甚多,其中,高克恭的画风与董源、巨然、米芾脉息相通是重要原因之一。朱润德评高克恭绘画成就说:“高侯画学简淡处以米元晖,丛密处以僧巨然,天真烂漫处似董北苑,后人鲜能备其法者。”由此可见高克恭绘画渊源,从“江南画”始创者南唐董源及其传人巨然,再至继承董、巨的北宋米芾。

在元初画坛上,赵孟頫、高克恭都是继承传统,贵有古意,带领元代人文画越出南宋局面的领衔大家。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元画主流呈现出不见北地风光,尽是江南山水的面貌。细说起来,元代有“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高克恭的祖先是西域人,祖辈已与汉族通婚,因有回回血统,故为色目人。当时,色目人受蒙古人亲睐,从属优待范畴。高克恭的父亲高嘉甫,虽为回回后裔,但一生深究易、诗、书、春秋及诸子理学,实为汉化了的一代。高克恭是高家五子中的长子,自幼受父亲儒学熏陶,造诣极深。而在元世祖仰仗汉文化加强其政治统治的背景下,高克恭不仅于政坛春风得意,一路平步青云,而且在绘画艺术上也赢得“南有赵魏北有高”的称誉。他虽是生长在北方的画家,却归于南宗一脉。清代吴升,前引书《林泉生题高侯夜山图》云,元初高克恭、赵孟頫,时称“双美”,即“善画尚书高彦敬,能书学士赵子昂”。

话说开去,高克恭绘画生涯,要比元初画坛盟主赵孟頫晚得多。他43岁继赵孟頫为兵部郎中时尚不太作画。嗣后,任职于杭州、建康(今南京)等地,长期生活在江南山水间,不仅愈加喜欢上了董源、巨然和米氏父子的云山画法,且与杭州、建康文士多有文会雅集交往,故而影响其画风,彰显浑朴质实特色,散发出江南风土和汉文化的苍古沉雄气息。明朱存理对高克恭寄情山水赞叹不已,云:“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董其昌对高克恭的画作更是优渥赞赏,云其图画山水“烟云变灭,神气生动,果非子久、山樵所能梦见。”


此外,董其昌与高克恭还有着沾亲带故的一层关系。董其昌在《画旨》中写道:“高彦敬尚书,载吾松《上海志》。元末避兵,子孙世居海上,余曾祖母则尚书之云孙女也。”也就是说,董其昌的曾祖母,是高克恭的曾孙女。由此,董其昌感云:“图画谱载尚书能画者,宋时有燕肃,元有高克恭,在本朝余与鼎足。”

高克恭《云横秀岭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也许,因为这层关系,董其昌对传世不多但皆为精品的高克恭画作多有专攻,他不但研究高克恭的《云横秀岭图》、《春山晴雨图》、《春云晓霭图》、《墨竹坡石图》等绘画表现手法,且力拨迷雾,如继承传统笔法的高克恭山水画,与米家山水难以分辨,弄得后世常有人把高克恭的画错认为是米芾的作品。

董其昌拟高克恭山水图轴,重庆三峡博物馆藏。此件为其七十一岁时为项子章所作,以米家笔法画高克恭山水,拙中带秀,平淡天真,得山水苍润秀丽之气。


入明之后,错识“云山”者,远非文徵明一人;诚如董其昌题跋感叹:“米元晖山水卷,皆为元高尚书所混。”虽然,高克恭笔下再现米家山水,绝对是融已创意,再传后世,使得南宗之米家云山的生命力历久不衰。史评,这正是高克恭对中国画史作出的杰出贡献。但细加分辨,实有必要。故,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出了一般意义上的分辨方法,即“高房山多瓦屋,米家多草堂。”虽然这一分辨方法尚不尽周全合理,但作为书画鉴赏大家的董其昌,在“高尚书法”与“米家云山”已为同义词的情形下,还是找到了较为通俗易辨的识别方法。此细微之处,足见精神。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高克恭与董其昌虽隔朝隔代,但终究是有缘之人。

微博:松江微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