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规范的临床摄影——「拍摄范围和拍摄比例」

 rockchow 2017-01-10

规范临床影像拍摄的核心要素


——拍摄范围和拍摄比例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刘峰   李祎

口腔临床摄影拍摄是否规范,最直接、最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拍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能够精准的反映患者病损情况、诊断设计和治疗情况,是否能让观察者一目了然地清楚拍摄者希望传达的信息。这实际上是构图范围的问题,是构图中最基本的问题。

拍摄范围

构图设计是摄影的灵魂,可以体现拍摄者的思想。同样的对象,不同的取舍、不同的构图范围,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构图范围的精髓是全面与简洁。全面是指构图中要具有足够的拍摄范围,将需要反映的信息全部包括,这在构图中比较容易实现;简洁是指构图中要有意识的控制拍摄范围,将不必要的信息舍弃掉。不简洁是构图中非常容易发生的问题,如果拍摄范围过大,主体就会淹没在繁杂的前景与背景中,不能传递有效的信息(图1、2)。


图1:网走监狱一角


图2:在前图过于广阔的构图范围内、繁杂的被摄对象中,观众很难从中发现、注意到位于中部人物(日本北海道·2010)


拍摄口腔临床影像的目标是精确的展现患者口腔和颌面部软硬组织特征,以便将其应用在病历资料收集、医患交流和医技交流等诸多方面。在拍摄中,“简洁”是需要时刻牢记的原则。不简洁的影像,无法清晰、准确的传递拍摄者的思想(图3、4)。


图3:范围过大,重点不突出影像有效信息也许仅为蓝框内部分虽经裁切可以应用,但图像质量受到影响


图4:构图严谨、范围适宜的前牙区影像重点突出,不需进行后期处理避免图像质量受影响,节省时间


随着数码单反相机像素值的迅速提高,采用像素值非常高的高级别相机拍摄的影像,在拍摄后即使进行较大范围的裁切,并不会对影像质量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拍摄的难度。

但是,如果希望自己的临床摄影水平不断提高,就应该有意识的学习控制拍摄范围,因为这是学习拍摄构图的第一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拍摄前对拍摄对象有深入的了解,也就是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诊断设计、治疗方案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头脑中明确拍摄中需要捕捉、表达的核心是什么,也就是建立自己的拍摄思想。只有学会了认真控制构图范围,才有可能进一步的学习、应用更深入的摄影构图原则。

影像应该反映拍摄者的思想。

影像是由拍摄者头脑中的思想确定的,而不是由手中的相机决定的。

对于临床摄影采用的微距镜头来讲,拍摄比例是控制拍摄范围的重要手段。


拍摄比例

拍摄比例也称放大比例,是拍摄影像大小和物体实际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

如果在光电传感器上成像的大小是物体的实际大小,形成的影像叫做1∶1的影像;如果成像大小是物体实际大小的1/2,则形成的影像叫做1∶2的影像,以此类推还会有1:2.4、1:18等等各种不同拍摄比例的影像。

拍摄比例决定了图像在光电传感器上的绝对大小,比如一个10mm长的物体,在1:1的影像中其长度仍就是10mm,而在1:2的影像中则缩小为5mm、在1:2.5的影像中缩小为4mm,等等。

拍摄范围还与光电传感器面积直接相关。胶片单反相机的胶片面积和全画幅(FX格式)数码单反相机的光电传感器面积均为36mm×24mm,用这两种相机拍摄的1:1的影像拍摄的即为36mm×24mm范围内的对象,拍摄的1:2的影像则为72mm×48mm范围内的对象。

口腔临床摄影经常采用的DX(APS)格式单反数码相机,各品牌感光元件面积还有微小差异(图5)。


图5

不同品牌相机、不同拍摄比例下的拍摄范围


Nikon DX格式相机的感光元件面积为24mm×16mm,其长和宽均为FX格式的2/3,因此采用Nikon DX格式相机拍摄的影像的拍摄范围与FX格式的拍摄范围之间存在1.5:1的差异,用DX格式相机拍摄的1:1的影像拍摄的为24mm×16mm范围内的对象,1:2的影像则为48mm×32mm范围内的对象。

而佳能DX(APS)格式的光电传感器面积更小一些,为22.3mm×14.9mm,与FX格式之间的差异为1.6:1,拍摄的1:1的影像拍摄的为22.3mm×14.9mm范围内的对象,1:2的影像则为44.6mm×29.8mm范围内的对象。

由此,可以根据自己采用的拍摄器材的实际情况,将临床常用影像按照拍摄比例进行归纳总结,如采用Nikon D300s机身(DX格式)时,面部肖像拍摄比例为1:18,牙列正面影像为1∶2.4,上前牙正面影像为1∶2,个别牙影像为1:1,等等(图6、7)。


图6

半画幅、全画幅相机在不同拍摄比例下的拍摄范围



图7

CSED推荐口腔美学临床影像规范


拍摄范围的确定

每张影像应该包含的内容、最适宜的拍摄范围,是拍摄者根据具体病例情况来确定的。对于没有拍摄经验的医生,可以参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拍摄规范”。

1. 在口腔医学领域,最早常规进行临床影像拍摄的是正畸专业,正畸专业具有非常成熟的影像规范。

2. 对于美容牙科专业来讲,美国美容牙科学会标准(AACD)的影像规范是一个在国际上相对认可度较高、值得参考的拍摄标准,规范中列举的各种影像可以很好的反映美容牙科治疗中蕴含的信息。

3. 欧洲美容牙科学会(ESCD)是国际上另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美学牙科学会,其推出的影像规范与AACD规范区别比较明显,对整体诊断和设计的关注度更高,受到许多欧洲医生的认可。

4.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美学分会(CSED)在2016年推出了我国第一套口腔美学临床摄影规范。笔者有幸作为执行组长负责起草该规范的草案,并协助谭建国主任委员组织成立了由29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经由专家委员会和CSED常委会讨论通过,确立了这一规范,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巡讲,令该规范可以迅速获得普及(图8)。


图8

CSED推荐口腔美学临床影像规范对应的拍摄比例


临床医生在对拍摄范围和构图没有经验时,可以参考以上这些规范。但在具体应用中,需要注意由于采用的相机感光元件面积不同,会直接影响拍摄比例,因此需要每个拍摄者都应该总结出适合自己器材的拍摄比例与范围的关系。

具体方法其实很简单。如前所述,只要理解了拍摄比例的概念、相机光电传感器和拍摄比例的关系,实际上可以计算出不同相机在每一个拍摄比例下的实际拍摄范围(表1)。无论拍摄什么对象,通过确定拍摄比例可以直接确定拍摄范围。


表1:各种相机对应的不同拍摄比例下的拍摄范围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可以这样尝试:我们尝试拍摄与标准中范围相同的影像,当我们成功拍摄一张范围非常接近、对焦准确的影像时,就应该马上查看镜头上的拍摄比例。每一支微距镜头上都有一个视窗(图9),视窗中显示的就是拍摄比例和拍摄距离, 这些拍摄参数是需要牢记的。假如我们拍摄完一张影像后从镜头视窗读到的数字1:2和0.4m(图10),那么我们今后用这套器材再次拍摄同样的影像时,只需首先旋转镜头、确定拍摄比例为1:2,在此基础上对焦拍摄,只要没有改变拍摄比例,我们拍摄影像最清晰的位置就应该是在0.4m的位置,获得的影像就应该是范围准确的影像。

图9微距镜头上的显示窗口

图10拍摄比例与拍摄距离


当然,当我们拍摄经验非常充分、临床经验非常丰富后,在实际拍摄中很多时侯可以不拘泥、固守某个规范,可以根据病例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拍摄范围和构图,最大程度的反映病例的特点和拍摄者的思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为了给后期精确调整影像预留出空间,我们在确定自己的拍摄比例时可以略微留出余地。比如微笑影像最适合的拍摄比例应该是1:2.4,但为了给后期调整留出余地,我们可以统一按照1:2.5的比例进行拍摄,获得构图范围略增大的影像。


本文摘编自人民卫生出版社

《口腔数码摄影(第三版)》


新书简讯



医学摄影在临床工作中的意义早已被各学科的医学工作者所认识,尤其是带有手术性质的医学学科的工作者,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口腔医疗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医学学科,利用摄影手段加强病例资料的记录,利用摄影影像对病历进行分析、方案设计,强化和患者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对于口腔医生的临床治疗设计能力、患者教育能力、市场开发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时隔五年,《口腔数码摄影》再次修订出版第三版,修订历时一年有余时间,已于2017年1月正式上市。全书章节框架整体与前两版相比较有了一定的调整。希望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从本书中读到有益的内容,能够对每位读者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帮助与启发。


★转载请获作者及出版社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