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清朝,这些葫芦比黄马褂还金贵!

 天宇楼33 2017-01-11








 康熙皇帝下令在丰泽园内范匏并派专人管理,可见其对匏器的喜爱程度。他多次将匏器赏赐给大臣和儿孙,还当做礼物赠送给藩王和外国使臣。乾隆年间太后过寿时,收到的礼物中也有大量的葫芦器。



清朝皇帝亲耕图


皇帝亲自扶犁种田,这是不少清宫剧中常有的情节。根据史料记载,皇帝耕种的这个地方名为丰泽园,位于如今的中南海瀛台以北。


在当时的清朝禁苑中,丰泽园是一处特殊的存在。据《清宫史续编》记载,丰泽园是由康熙皇帝修建的,园内有几亩田地,每年春耕时分,身为“九五之尊”的康熙皇帝,脱去龙袍,挽着衣袖,手执鞭子跟在犍牛后耕种。他在那里种植稻谷,采桑养蚕,史称“劝课农桑”,以表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与他那些只是做样子的后代不同,在那里,康熙皇帝培育出了后来被民间称为“御稻米”的早熟稻。



康熙 古代范匏第一人

欢迎关注公众号:漫谈收藏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丰泽园内还种植着一种特殊的植物——葫芦。这可不是普通的葫芦,而是一种能按照人的意志生长成特定形状的葫芦,业内人称“范制葫芦”,也称“匏(páo)器”。这并非虚妄的传说,除了史书记载,还有乾隆皇帝的御诗为证:“园开丰泽重农圃,蔬匏尔时种于此。”诗中所说的“匏”,即为匏器。


乾隆皇帝和他的祖父康熙皇帝一样,也喜欢匏器,在其《御制诗集》中,提到匏器的作品超过10首。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喜欢的匏器到底是怎样一种器物?作为一种工艺品,匏器的水平不一,什么样的匏器才能赢得他们的喜爱?看看天津博物馆保存的乾隆御赏款折方开光人物纹匏制瓶,就能管窥一二。



  这件葫芦瓶高23.5厘米,腹宽上部7.5厘米、下部10.2厘米,为束腰葫芦式,上下两肚均为方形,抹去各角,形成所谓‘八不正’的样式。葫芦上有人模印形成的八仙图案,每个人物占据一面,上面分别是吕洞宾背剑、曹国舅持拍板、蓝采和吹笛、汉钟离捧桃,下半部分为张果老持渔鼓、何仙姑拿莲蓬、铁拐李执葫芦、韩湘子举花篮。三角形的斜面内以团寿字为装饰。这一葫芦瓶的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是匏器中罕见的传世精品。



康熙皇帝曾将一个四方形的葫芦笔筒赐给他钟爱的孙子弘历。几十年以后,已经成为皇帝的弘历睹物思人,在《咏葫芦笔筒》一诗中深情写下了“岂知贮笔成清供,徒忆含饴拜圣恩”的诗句,对祖父的思念跃然纸上。与祖父相比,乾隆对匏器的喜爱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究竟喜爱到什么程度?用他的一句诗来说,是“摩挲不忍释诸手”。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康熙和乾隆年间,不仅是丰泽园中,就连民间都扩大了葫芦的种植面积,匏器的数量和质量大为提高。著名金石学家吴士鉴说:“乾隆年所制者尤为朴雅。”乾隆年间太后过寿时,收到的礼物中也有大量的葫芦器。


在传世匏器中,康熙、乾隆两朝制作的匏器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均有“赏玩”款识。比如,让乾隆爱不释手的那件匏器,底部即有“康熙御玩”款识。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件葫芦瓶,瓶底款识居中为渠花,四角有楷书“乾隆赏玩”款,表明这曾经是乾隆赏玩之物。


清乾隆 御制模印葫芦「云蝠捧寿」圆四方抹角笔筒


有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民间已经开始用天然的葫芦饲养鸣虫。讲究的人家,养鸣虫的葫芦必定精雕细刻,更有甚者“银镶牙嵌”,而后将鸣虫置于葫芦之内,揣入怀中。清代人所写“忽地怀中轻作响,葫芦里面叫蝈蝈”一诗颇为形象。


那么,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是否用他们所钟爱的匏器来养鸣虫呢?康熙皇帝曾经做过一首名为《络纬养至暮春》的诗,其中有一句为:“秋深厌聒耳,今得锦囊盛。”络纬为一种鸣虫。乾隆皇帝后来为这首诗作序时称,他的祖父命人在暖室中养络纬,设宴时常把络纬放在绣笼中,听其鸣叫。康熙皇帝所说的“锦囊”和乾隆皇帝所说的“绣笼”都是丝织品。


基于此,王世襄在他的文章中推测说,康熙至乾隆年间,宫中并未用葫芦养鸣虫,“不然,以弘历爱范匏之深,岂能不言及之。”由此,他认为乾隆时宫中是否用“范制葫芦”蓄养鸣虫“有待作进一步之考证”。

官模蝈蝈葫芦


如今传世的养鸣虫的“范制葫芦”多为道光年间之后的作品,而且大部分都是蝈蝈笼。其原因,从一个流传在民间的故事可以推测一二,故事讲到清朝有一位皇帝,命人将一万只蝈蝈置于大殿之上,并取“蝈”与“国”的谐音,将蝈蝈齐鸣之声称为“万国来朝”。所以,宫中所饲养的鸣虫大多是蝈蝈,而“范制葫芦”在很长时间内只流行于宫中和社会的上层。


乾隆之后,宫中“范制葫芦”的制作没有可供查阅的文献,据老人回忆,其规模大为缩小,只在慈宁宫的花园中制作小型的匏器,反倒是宫廷之外的不少王公府第开始大量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