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朋友是怎么来的?

 mrsh 2017-01-11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作为群体性动物,不说离开了父母和朋友寸步难行,至少是很难找到那种群体的归属感。每次在外处境堪忧,满腹心事无处寄托时,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在电话里父母的只言片语虽然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那种来自大后方的问候让人踏实。而在外打拼,真遇上事了,能够帮自己解决问题的还是在外结交的那帮朋友们,能给予温暖的也还是他们。

  人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还是需要归属于某一群体,希望为人所接纳和被爱,那种身处群体之中的安全感,让人更加放松快乐。要是被群体所孤立呢?那无异于一场情感上的虐待了。

  如果你是同性恋,在大众观念还不被接受时,人们的偏见会排斥你,你自然会受到歧视的目光。当你长得跟卡西莫多一样丑时时,别人也不愿意和你在一起玩耍,你也会很痛苦。总之,当你被社会排斥,别人的偏见伤你了自尊,你能获得的社会资源也会少很多。化解这种痛苦的解药,就是他人的爱,他人的接纳了。

  此前写过《不合群,很可怕吗?》,对于一般内心世界不够强大,无所依托时,不合群被人嫌弃无异于一场灾难,为了迎合群体,我们的观念会与全体保持一致,不敢提出异议,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增加露面次数,潜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融入群体,获得群体力量的保护。当然对于那些特立独行,不愿按套路出牌的人来说,他自然也要承受不合群的清苦才能直面惨淡的人生。

  那么我们是怎么选择我们的朋友的呢?他们又是怎么成为我们的朋友的呢?

  1.

  我们更愿意和经常见面的人成为朋友,换句话说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更大。不知你注意到没有,和你关系特别好的人,多半是室友,曾经的同学,或者在一个部门的同事,并且是接触机会特别多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熟人。

  为什么?因为关系发展的易得性,生活在同样的圈子里,更容易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这就是朋友之间为了证明友谊的牢固时,就会搭着他的肩自豪的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认识了几十年的好朋友。

  当你进入陌生的环境,或者想与某人成为朋友,最好的亲近的方式就是增加见面的次数,提高曝光率,时间长了就成了熟人,然后深入了解,彼此熟悉之后,才去判定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2.

  频繁的接触和见面使得我们成为了熟人,但是不是能够成为朋友,还得看两个人之间是不是有更多的交集。

  真正的朋友之间除了亲近感之外,还有一些纯粹的喜欢和彼此的欣赏。这份喜欢多半也会来自相似性,我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可以一起玩耍,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可以敞开心扉聊人生理想。如果都没有,至少我们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对彼此有一定的了解,觉得人品还不错,相处起来很舒服,自然而然就能成为朋友。

  朋友的相似性,像是自身的扩大,正向的加强了自己观念和爱好,让我们少却了很多孤独感,环顾四周发现都是和自己有共同的爱好和理想的人,并且能够一起奋斗,那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

  和我们不相似的人呢?他们的意见和态度总是和自己相左,为人处世的方式总是令人不快,那么成为朋友的可能就很小,因为与不懂自己的人交流,那沟通成本会高很多,自然不愿意浪费心思。

  3.从熟人到朋友,要经过相处才能判断,还有一种可能性,有个人主动联系你,希望能和你成为朋友。这种成为朋友可能性就会大很多。因为喜欢是相互的,有人喜欢你说明你被人肯定,被人所接纳,这本来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何乐不为呢?人都愿意和自己思想观念一致,和自己喜欢的朋友在一起,那样更容易在群体的护佑下,放松的分享快乐,享受被群体接纳的幸福。

但总和自己相似的人玩耍,这里面就存在个问题,因为你总和他们在一起,不断的强化你的想法观念,容易选择性屏蔽不同的意见,难免构成偏见。于是有人倡导,要多和不同的聊天,他们会给你看待问题新的维度。

4.
朋友是怎么来的?是相处来的,首先他出现在你的视线里,可能是某堂课,某个事件,相识之后,频繁的出现和接触,点亮了对某人的认知,然后继续熟悉了解,深入交流,判断彼此的价值观和爱好是否相同,再往深的讲资源是否匹配,相互之间是否有潜在的利用价值。潜移默化成为朋友之后,恭喜你,在群体又获得了一个有生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