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进阶经验:亲身经历从入门到进阶的过程

 百合仔 2017-01-11


文:细草(郑波) 图:贯一

中国摄影报撰稿摄影人

图片故事: 这张图片来自贯一老师昨天园林作品,拍的非常好,相对半年前,有了质的突破。让很多摄影爱好者通过贯一老师这半年的摄影学习,得到一点自己进阶的参考和启发。因为和贯一老师比较投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画,古玩,收藏,佛学都很有研究。这半年,我在苏州工作拍摄的时候,方便时会叫他一起,也希望他能用镜头尽快找到自己对文化理解的境界。


基本功打下的好基础:

因为这半年,我经常和贯一老师一起拍摄,对他遇到的很多问题,瓶颈,以及如何突破的,我都大概说说。贯一老师的进步,主要是他通过很多年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自己对色彩,光影的理解在举起相机之前就有了。比如,他拍到很多片子,不用找我点评,就知道自己哪里有问题,哪里不对,只是还没掌握实现的技术。而我,只是帮他在技术上,做了一点小小的突破,现在他已经找到了自己的摄影境界。



这是贯一老师,去年拍摄的。他告诉我,现在看这样的照片,觉得惭愧,很丑。 通过这张照片反馈出来的问题是,他还没有找到掌握曝光的窍门和乐趣。构图上,还没有形成线条,不规则形状的组合意识。总结说,这个阶段只能说还是在拍照,到此一游阶段。


阶段总结:所以,这个阶段,就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还完全没有摄影,光,色彩,组合的意识,处于空的阶段。


逐步开始走上正轨



通过上下这2张照片,可以看出他这个阶段,很注重色彩的培养,和光影的构成。其实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处在这个阶段。知道了摄影是用光的艺术,于是,生活中就努力找光影,没有光影,也要营造光影。 但带来的问题是,让照片多了很多刻意的痕迹,色彩的过度,渐变不自然,仔细看,人为的痕迹过重。所以,用禅宗一句话说:这个阶段就是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阶段问题:这个阶段的问题主要在技术上,技术包含拍摄技术和后期技术,还有一个技术,就是对场景的控制和时机选择上。很多摄影教材攻略,都不注重这个培养,其实,这也是技术问题。举相机的时机不错,后面的就很难出好作品了。


瓶颈期如何突破:




今年1-3月,贯一老师也经历了一次构图的瓶颈期,由于初期,过分迷恋长焦,带来的小视角,小空间构图。所以在作品上,容易走入死胡同。我当时建议他尝试使用35mm或者50mm焦段带来的空间结构,他随机买了适马50 1.4ART 和  35 1.4 ART ,暂时放下了使用了几个月的180mm的长焦。 


总结:长焦固然可以带来短暂的空间感和层次感,但由于没有广角,中焦构图的积累,在摄影初学阶段使用过多,很难培养出构图的感觉。即,一张图,考虑前景,中景,背景,线条,组合搭配,这是长焦很难给予的,很多东西都虚化的。但中焦和 广角考虑的东西就很多,这对初学者是一个很大的训练。这个问题,我此前分享经验时,提到过好几次,但不看到别人的案例,估计很多人也不会重视。




找到自己的境界

下面4张图,是贯一老师,最近拍摄的作品,虽然才短短半年。相对去年的照片,已经进步的今非昔比。对,色彩,光影的控制已经不会那么刻意,对拍摄时机的选择上,已经进步很大。 对构图的控制,也进步了很多,后期更是进步空间更大。终于又回归了,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最近贯一老师已经学会了使用 20mm  35mm 这样的广角,虽然还有一些小小不足,但基本已经学会找到了自己的摄影境界。我把他这半年的经历,分享出来,供很多初学者做个参考。


值得说明的是,这半年来,贯一老师,无论在器材,还是精力,时间上投入很大。买了好几支镜头体验,感受不同镜头氛围,特色。换了专业的显示器,请专业人员上门校色,保证色彩准确率。自己每天在研究摄影,后期的时间上超过了5个小时,每天晚上修片到很晚,加上早年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认知,所以,半年时间,已经从还没有入门的水平,达到了进阶摄影爱好者的水平,并且找到了自己的摄影境界。这样的经验和心得,值得肯定和推广。特别是最上面那张封面的园林,拍摄的已经相当赏心悦目。


总结:通过贯一老师这半年的经历,我还是认为摄影是实践的学科,很多人觉得,网络上看帖子,老学不到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学游泳和学开车,不能只看攻略就学会的。重要的实际的,有目的的,针对性训练,每个阶段发现问题,及时有人告诉你,你问题出在哪里,怎么突破。把摄影学习分成几个阶段,一步步走,才是正道。

原创图文,感恩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