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世界上最有名、最富有的皇室家族,支撑了“日不落帝国” | 秘档

 j老姜不辣 2017-01-11

↓自制音频节目“名人秘档”↓



从1917年乔治五世下令英国王室改姓“温莎”至今,已经整整100年过去了。有人评价说,除了罗马教皇,温莎家族位于人类社会最古老的君主制统治的权力之巅。



 

英格兰从公元9世纪进入王权统治时代,先后经历了9个王朝。1837年,没有子嗣的汉诺威王朝第五任国王,从近亲中挑选了年轻的侄女维多利亚继位。


那年6月28日,18岁的维多利亚坐在一辆金光闪闪的马车里,赶往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参加国王加冕仪式。从没在皇宫中生活过的她满心惶恐,不断向老首相墨尔本求助:“请你告诉我,我该怎么做?”



少女时代的维多利亚女王


而满朝文武想的则是:“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她完全没有治国经验,怎么来当这个一把手?”这时候伦敦上空一群黑天鹅飘然而过。群臣们大惊失色:这是不祥之兆,维多利亚的王位坐不长!


没一会儿,会议室的门打开了。穿着丧服、个子瘦小、容貌俊俏的小姑娘走了进来,大声朗读首相刚刚为她起草的声明,宣布马上就接见各位大臣。所有人都惊呆了:女王走到群臣中间,每个人都向她单膝下跪,亲吻她的手背。而她只是矜持地欠一下身子,然后独自离去。她的镇定和威严,太出人意料了!


登基后的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的出现,强烈冲击了死气沉沉的伦敦政坛。她年轻、谦虚、努力,逐渐成为英国历史上最勤恳、最热心改革的君主。她批的文件、写的书信,超过6000万,平均每天2500字;呈送给她的机要文件,都放在红色公文箱里,每天她要处理10只“红箱子”;她对君主立宪政体进行了彻底的改革,减少国王对政务的具体管理,除了参加每年一次的议会开幕式之外,基本只在后宫处理政务;她还出面调停当时两个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的矛盾,鼓励他们联合执政,英国的两党制就这样慢慢成熟了。

 

维多利亚在1840年嫁给了她的表兄,德意志一个公国的阿尔伯特-萨克森-哥达亲王。



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被称为英国王室的“梦幻组合”。


他们生了9个孩子。孩儿们长大后,又和欧洲各国的王室联姻。多年以后,维多利亚女王成了“欧洲的祖母”。遗憾的是,1861年,阿尔伯特去世了。女王从此只穿黑色丧服,不再出席任何娱乐活动。在勉强参加完登基60年庆典后,1901年她孤独地离世。在她身后,留下了一个本土面积扩张两倍、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维多利亚女王死后,她的长子爱德华七世即位。靠着维多利亚时代积累的国力和财富,爱德华七世开创了奢华的统治风格,历史上称他统治的时期为“爱德华十年”。1910年,爱德华七世去世,儿子乔治五世即位。在葬礼上,乔治五世见到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和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他们都是维多利亚的孙辈。乔治五世不会想到,仅仅4年后,自己会和这两位表兄弟在战场上打得你死我活。


乔治五世即位时,强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议会上下两院天天吵架,闹出严重的宪法危机。严峻的形势,逼迫他学习祖母的勤政和改革。1910年11月17日,他签署命令,削减上院也就是贵族院的权力,保证下院也就是平民院对立法的主导权。这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宪法修正案”,王权削弱了,但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过了一场危机。


乔治五世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和德国交战,英军节节败退。英国人对德国的仇恨一发不可收拾——英国人不再养德国小猎犬;一见到德国姓氏的人就拳脚相加;有德国血统的官员被罢免;宫廷里唯一来自德国的侍女被送回老家……1917年7月17日,乔治五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为表明和德国皇帝血战到底的决心,英国不再用祖父的德国姓“哥达”,改用典型的英国姓“温莎”。


随后,乔治五世封存了王宫的酒窖,停止了宫廷宴会,视察军队、慰问伤员、走访兵工厂。1918年11月11日,英国所在的协约国打赢了一战。欧洲大陆的很多王室在战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温莎王室却因为爱国,赢得了英国人的爱戴。


1929年,“大萧条”席卷欧美各国。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束手无策。1931年8月22日,乔治五世接见了首相,首相要辞职,国王不答应。他鼓励麦克唐纳不要打退堂鼓,并亲自出面,让英国三大党组建联合政府。这打破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国王不主导国家权力”的传统,但没有人指责乔治五世,正相反,大家都觉得,国王能在危急时刻果断出手,这是个好事。


1932年圣诞节,乔治五世在英国广播公司的麦克风发表圣诞讲话,鼓励大家战胜经济危机。老百姓第一次听到国王的声音,很受鼓舞。乔治五世的威望也达到了巅峰。

 

1936年1月20日,乔治五世去世。他的大儿子爱德华八世即位。他爱上了一位离了婚的美国女子,宁可不当国王也要娶她,这是英国历史上有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典故。为这件事,他和臣子们闹出尖锐的矛盾。在位325天后,他就签署退位公告。英国王室遭遇了最严重的危机。


爱德华八世


爱德华八世的弟弟,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推上王位。1936年12月11日,他面色苍白,慢腾腾地宣读即位演说。他选择父亲的名号作为自己的名号,成为乔治六世。日后的事实证明,他配得上这个名号。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纳粹德国宣战。同一天,乔治六世拒绝了内阁提出的王室撤离伦敦的请求。他宣布,全家都留在伦敦,直到战争结束。1940年5月,英国军队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眼看形势危急,乔治六世召见了主战的大臣温斯顿-丘吉尔,让他当首相组阁,带领英国度过危机。


乔治六世羞涩、木讷,丘吉尔脾气火爆。这对性格上格格不入的君臣,合作起来却默契多多——乔治六世包容丘吉尔的独断专行,丘吉尔呢,乐意让国王成为英国人的精神支柱。


1940年7月,德军开始空袭伦敦。9月10日,一颗炸弹在白金汉宫爆炸。国王第一时间站到媒体面前:“他们连我们也一起轰炸,这倒让我们感到高兴,因为我们亲自感受到老百姓遭受的战争苦难。”随后,国王和王后到遭受空袭的重灾区慰问。两个年幼的小公主,也没有离开英国半步。王后说:“小公主们会始终和我待在一起,我会一直陪伴在国王的身边,国王永远不会离开这个国家!”《国王还在伦敦呢!》成了当时广为流传的民谣。


乔治六世


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受了9次空袭,供暖系统被炸毁,所有房间都伤痕累累。但乔治六世一直坚守王宫,和伦敦市民一样,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当时的美国驻英国大使约瑟夫-肯尼迪到白金汉宫时,国王端出两道菜让他选择:一道是兔子,另一道是山鸡。


1940年圣诞节,在空袭警报声中,乔治六世克服了他严重的口吃障碍,在电台上进行了著名的圣诞祈祷:“我对站在岁月之门的那人说,给我光,让我的国民平安走向难以预测的未来。”这个声音,感动了无数躲在防空洞里的伦敦市民。


1945年5月8日,“欧洲胜利日来临了。乔治六世一家四口出现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但他们把正中间的位置,留给了民族英雄丘吉尔。狂欢的百姓注意到,国王比以前更瘦,脸色更苍白。战争彻底拖垮了他的身体。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病逝。丘吉尔亲笔写下拉丁文悼词:勇者无敌。


乔治六世夫妇和两个女儿,姐姐是伊丽莎白二世,妹妹是玛格丽特公主。

   

父亲乔治六世去世时,25岁的伊丽莎白公主,正在肯尼亚旅行。在荒漠里,她和丈夫菲利普爬上了一棵无花果树,等着看日出。随行记者在短波收音机里听到了国王去世的消息,告诉了菲利普。菲利普不动声色,默默陪同公主爬下树后,才告诉她噩耗。伊丽莎白,爬上树的时候还是个公主,从树上下来时已是英国女王了。


第二天,年轻美貌的伊丽莎白穿着黑色丧服回到伦敦。丘吉尔等人在机场静静地迎候。


加冕后的伊丽莎白二世


1953年6月2日,伊丽莎白加冕,从此被称为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她开始了几十年不变的生活,每天早上8点,贴身侍女叫醒她,端来一杯刚刚泡好的格雷伯爵茶,然后沐浴——水温摄氏22度;9点,到餐厅用早餐,麦片粥、一片吐司面包和柠檬果酱,有时候菲利普会陪着她一起吃;10点,开始处理公文;下午1点,喝茶、吃午饭、带着柯基犬散步,然后继续处理公文;下午5点,喝下午茶;下午6点,会见客人;晚上8点15分,与家人用晚餐,或者宴请宾客……


这样的日子周而复始。尽管需要她处理的文件堆满了“红箱子”,需要她接见的大臣排成长队,但实际上,需要她做的国事,比之前任何一个国王都少。她的时代,是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土崩瓦解的时代,也是科技飞速发展、媒体无孔不入、王室备受窥视的时代。这50年来,真正需要她处理的,只有没完没了的王室花边新闻。


在这样的状态中,伊丽莎白二世女王慢慢地变老了。



2007年,伊丽莎白二世(前排左三)庆祝结婚60周年时拍摄的家庭合影。前排左四为女王丈夫菲利普亲王,前排左二为查尔斯王子,前排左一为威廉王子。

  

传记作家汤姆-利文曾经这样描述英国王室:“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已经成为一种国家政体形式,并且充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可谓老而弥坚、腐而不朽,虽源远流长,却与时代相背离。但同时,它却具有超强的生命力。”


温莎家族的生命力来自哪里?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历史传统。历史上,英国历经过罗马帝国、北欧海盗、纳粹德国的入侵,每一次都是由国王率领民众渡过危难。因此,英国人乐意看到一个睿智、坚定、能拯救英国的国王。


它来自英国独有的民族文化。在所有欧洲国家里,英国似乎最为保守,它对自己一次性搭建好的君主立宪政体感到很满足,不屑于法国式的激动和斗争。


它还来自温莎家族独有的教育方式。让继承人接受私人教师的培训、送入寄宿学校、考入牛津大学或者剑桥大学、进入海军或空军服役。从这条“流水线”中培养出来的王子,基本都具备广博的知识、严格的纪律性和高度的忠诚性。这些聪明的国王,懂得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王室的行为和权限。没有人比他们更谙熟“适者生存”的道理,温莎家族也因此延续下去。




原文作者:《环球人物》驻英国记者柳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