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诗曰: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 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诗的江湖,则是此消彼长,各有擅场。怀古诗、咏物诗、叙事诗、送别诗真是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高手辈出,各领风骚。 其中,咏物诗因其托物言志的特点,在某种层面上最合传统诗歌所谓“言近旨远”“微言大义”的诉求。而且所咏之物可选范围很广,什么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时蔬瓜果、风马牛羊、花鸟鱼虫都可以入诗,题材的宽广为诗人抒发感情提供了很多便利,故而咏物诗从古至今一直受到大家的喜爱。 那么,在众多题材的咏物诗中,哪两类咏物诗是一对相爱相杀的CP呢? 答案是咏梅诗和咏雪诗。 二 早在东晋的时候,女诗人谢道韫曾以“未若柳絮因风起”来比拟雪,并赢得“咏絮之才”的桂冠,以至于后世称赞女子有才华的时候都要用这个词,每每还要把谢道韫拉出来陪着上头条。 咏雪诗风华无限,一时无两。 南朝陆凯不服气了,在送别自己的朋友范晔的时候,就以梅寄意,写下了: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中以“一枝春”代指梅花,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恋恋不舍,还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就这样,从没见过雪的江南人陆凯轻而易举的让咏梅诗扳回一局,此后,梅花成为春的象征。 相对于陆凯的斤斤计较,诗佛王维属于博爱型的,他的座右铭是:我是一个两面派,咏梅诗和咏雪诗我都爱! 王维不仅嘴上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两面派的他既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样的咏梅佳篇,也留下了“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描摹雪景的佳句。 三 看到王维的暧昧态度,大诗人李白的气不打一处来,跺着脚吼出自己对咏雪诗的喜爱,向世界宣布自己的立场: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雪片大如席,我是没见过,不知道李白在写这两句诗的时候是不是又喝醉了,但不管怎么样,李白这肆无忌惮的一嗓子,正式开启了大唐咏雪诗的风暴。 在边塞体验生活的牛人岑参以其代表曲目《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遥遥呼应着李白的倡议: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还没有完,刘长卿站在芙蓉山快捷酒店的门口吟道: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接着,大历十才子中低调实力派卢纶从战场上目睹了一场畅快淋漓的胜利,在日志上记录下: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面对这么多脍炙人口的咏雪诗,唐宋八大家的老大韩愈也坐不住了,呆呆地看着庭前的飞雪,以其惯有的认真态度,一字一句写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白居易也不示弱,邀请朋友也要以雪来当话题: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柳宗元孤傲的一笑,更流传下经典中的经典: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罗隐宅心仁厚,面对长安街头的贫苦百姓,长长的叹息一声: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四 或许是唐朝的咏雪题材的诗太多太好了,即便诗圣杜甫曾有“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痴情才子李商隐写出过“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无论数量和质量,终究让咏雪诗一头地。能在这场暴风雪中稍微出色一点咏梅诗的或许只剩下僧人齐己的那首《早梅》了: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其中最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准确入微的描写早梅之“早”,辨识度很高,更因郑谷修改了一个字而被媒体炒作成“一字师”,多少火了一把。可老话说得好,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根钉。一个齐己,出点小名也就罢了,想要咏梅诗撼动咏雪诗的霸主地位,没门。 五 都说宋朝诗人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有唐一代有那么多好作品供宋人学习借鉴;而不幸的是,站在唐人的巨大的诗歌高峰下,想要出一点点成绩,鸭梨山大。 宋朝的诗人爱动脑筋的习惯帮助了他们,在咏梅诗和咏雪诗的问题上,他们避开了已经创造过瑰丽风光、旖旎小景、百味人生的咏雪诗,选择了唐人写的相对少的咏梅诗。 当然了,即便咏梅诗唐人写的相对少,却质量并不低,想要突破重围,非得有点戛戛独造的本事不可。 单身贵族林逋,被世人称为“梅妻鹤子”,他把梅花当成老婆,是真爱,故而写出了别样深情的咏梅诗: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 啧啧,这样的梅含波带情,分明是多情的女郎!林逋真是开了个好头。 一代才子苏轼写梅花又是别有一番味道: 莫向霜晨怨未开,白头朝夕自相摧。 斩新一朵含风露,恰似西厢待月来。 作为苏轼的政敌,拗相公王安石的咏梅诗比苏轼的流传更广,他不仅写梅花,而且摆出政治家的手腕,直接拿雪作为梅的陪衬: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而爱国主义大诗人陆游的梅花则是一片深情、片深情、深情、情: 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不是写梅花,分明是向爱人或是自己的国家表白。如果把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我更愿意引用这样几句: 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宋代的咏梅诗一波连着一波,终于在一段时期超过了咏雪诗。 宋代以后呢? 六 元代画家王冕别开生面,偏从自己画画的本行写咏梅诗,比较著名的是这首《墨梅》: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而高启的梅花则是用了复比的手法,情景交融,让人拍案: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美貌与智慧的化身,明代的唐伯虎和王冕一样,也是偏好画中梅花: 雪压江村阵作寒,园林俱是玉英攒。 急须沽酒浇清冻,亦有疏梅唤客看。 咏雪诗呢,当然也有。最后看清朝郑板桥县长的《山中雪后》: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睛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啧啧,和王安石相反的是,这里雪是主角,梅花反而成了配角。 七 其实梅也好,雪也好,不过是诗人们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梅花的孤高,不畏严寒逼迫;雪花的洁白,不与世界同流合污。 这是咏梅和咏雪吗?是,但也不仅仅是。 咏梅咏雪背后,是那些可爱可敬的诗人们内心向善向美的理想和追求。咏雪也好,咏梅也罢。打动人的是一个个追求高尚的灵魂。 文章的结尾,再次请出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 咏梅诗和咏雪诗的PK,还会继续… 【版权说明】本文作者挹风斋主人,原名李伟亮,青年诗人。建有个人公众号“挹风斋主人”,ID: yifengzhaizhuren。 ↓↓↓诗词学院招生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