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蒙针度》:一把打开学习中国经典大门的金钥匙

 v恒古岳为峰 2017-01-11

《养蒙针度》:一把打开学习中国经典大门的金钥匙

幼学津梁、入门捷径

清代李光明庄刊印本

儿童启蒙识字读经教材

收录16部传统经典8247个汉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沈立博士长序推荐

难道读经教育是在培养不识字、只会背诵经典的文盲吗?300多年前的《养蒙针度》正是为解决“读经不识字,读经成文盲”而著

采用清代因出版传统教材而闻名的李光明庄刊印的本子

囊括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16本经典教材,8247个“不二字”,是打开学习经典大门的金钥匙

走出儿童读经与国学教育瓶颈的捷径,识字与读经结合,是蒙学阶段最佳的识字读经教材

学习中国传统经典的必备参考书,书院、私塾、经典学习班识字读经常用书

沈立博士以多年实际教学经验,特地撰写长序说明,讲述如何学习使用并教授《养蒙针度》

“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

——清朝大儒王筠《教童子法》

读经宜先识字明训诂”

——清朝重臣张之洞

“幼学津梁,入门捷径,教亦多术,实不外是”

——清朝文字学家孙苍璧

《养蒙针度》是一把祖传的如何打开学习中国经典的金钥匙。只学一本,就能通读天下万卷书。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沈立博士

作者简介

潘子声,江苏常熟市人,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志向高尚,淡泊名利,隐居乡野,受亲朋好友的委托,开馆授徒,甘愿做一蒙师(私塾先生)。

当时的私塾界,也同今天的“儿童读经”一样,很多塾师重读诵而轻识字。读经不识字,读经成文盲,古今一病。潘子声先生对此现象十分痛惜,他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私塾教育的经验,把私塾必读经典中的文字,去同存异,摘录成册,梳理注解,如珠穿线,一目了然,最终编撰而成《养蒙针度》。

内容简介

《养蒙针度》囊括了从三百千千到四书五经,从《古文观止》到《历朝东捷录》共计16本经典教材,收录了传统经典中包含的8247个不重复的汉字。如果认识了这8247个汉字,不仅能够通读上述16本经典,还能通读中国传统几乎所有的经典。

《养蒙针度》分三部分:序言、凡例说明与正文。(一)序言主要由孙苍璧先生介绍作者潘子声先生与成书的缘由,以及对《养蒙针度》的评价。(二)凡例,则是作者对本有关内容与使用方法的说明,其中凡例的第二与第三主要介绍了字卡的制作与学习方法,读者可以亲自尝试。正文中每个部分,都是对不同常见私塾教材中的不二字进行说明。

编辑推荐

“儿童读经”教育已然遍地开花,但大多数“重读诵而轻识字”,把学习的标准定在“背诵”,忽视识字,对字的形、音、义都不讲解、不学习,其结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会背诵经典的文盲。本书是潘子声先生把私塾必读经典中的文字,去同存异,摘录成册,梳理注解,如珠穿线,一目了然。潘子声的学生孙苍璧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为“幼学津梁,入门捷径,教亦多术,实不外是”,这是十分中肯而公正的评价。《养蒙针度》确实是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或国学经典教育不可多得的工具书与教参。可以妥善地解决经典讲解之争,为当前儿童读经与国学教育指明方向

底本介绍

清代坊刻以李光明庄为经典,李光明庄又以刻蒙童教育类为典范。李光明庄版的《养蒙针度》,充分考虑蒙童的特点,采用大小字号字体、横排竖排等极为考究的形式,非常便于儿童的理解学习。

《养蒙针度》是一把祖传的金钥匙

——如何打开学习中国经典的大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沈立博士

只学一本,就能通读天下万卷书

《养蒙针度》就是这样一本奇书,这不是幻想,而是事实。但是《养蒙针度》几乎被所有人遗忘了,如果不加说明,可能此书在手,不少读者也不知道其有何价值;或者,想学习与教授《养蒙针度》,但是不知道如何着手。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养蒙针度》的价值,发挥《养蒙针度》的作用,特地撰写了这个说明。

把高明的方法传给孩子

与其教人死知识,不如教人活方法,此乃古今教育之共识。古人把死知识与活方法比作『鱼』与『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了捕鱼之法与捕鱼之网,就不愁自己无鱼。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则把死知识比作绣好的『鸳鸯』,而把活方法看作刺绣的『金针』,好老师就如同好绣师,不仅要绣出『鸳鸯』以示人,还愿把『金针』度与人——金针度人,就是把高明的方法教给他人。

养蒙即教养童蒙。童蒙主要指儿童或处于启蒙教育阶段的人。教养,教而养成。教养童蒙就是儿童启蒙教育或传统基础教育。

养蒙针度,简而言之,就是把高明的方法直接教授给儿童,授童以渔或把金针授予儿童。《养蒙针度》就是一本把高明的方法教授给儿童的书籍。

何为金针——识字与读书合二为一的双全法

分类识字法的缺点是比较散乱,学习过程比较枯燥,像王筠所说的那样,让孩子认识1000~2000个汉字,不是一项容易做到的教学任务。读书识字法可以系统学习其中的汉字,但是单个字无法深入系统学习。《养蒙针度》则把传统教育中常用的经典,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次第,明确每一个『不二字』的字形与字音,并简明扼要地给出了每个字的本义。

《养蒙针度》第一篇就是《三字经》不二字520个,散而论之,就是520个独立的汉字,总而合之,就是《三字经》一篇由三字一句连缀而成的韵文,浓缩了中国的自然、文史哲与教育常识。第二篇《百家姓》的不二字,共322个,确定这322个『不二字』的范围包含了《百家姓》与《三字经》,也就是说,只对《百家姓》中有,而《三字经》522个字中没有的不二字进行解释。《千字文》的不二字,也是对《三字经》与《百家姓》中没有的不二字进行统计、解释。

《养蒙针度》是清代一线老师教研并重的成果

作者潘子声先生是今天江苏常熟市人,他是康熙一朝的著名学者,博览群书,志向高洁,淡泊名利,立身严正。隐居乡野的他,受亲朋好友的委托,开馆授徒,成为一名蒙师(私塾先生)。当时的私塾界,也同今天的『儿童读经』一样,重读诵而轻识字,『尝见人家读书子弟一两年后,指示读过字义,茫然如梦,安望四书五经百家子史之字皆识?其贻讥于大方,岂少哉?』读经不识字,读经成文盲,古今一病。潘子声先生对此现象十分痛惜:『蒙童不识字,习惯口传迁延强记,自哄自愚,犹人质病根不疗,终为病害,良可痛惜?』

潘子声不仅看到了当时蒙学教育之病,还根据自己几十年从事私塾教育的经验,把私塾必读经典中的文字,去同存异,摘录成册,梳理注解,如珠穿线,一目了然,最终的成果就是这五卷本的《养蒙针度》。潘子声的学生孙苍璧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为『幼学津梁,入门捷径,教亦多术,实不外是。』,是十分中肯而公正的评价。我学习传统文化多年,从事经典教学法研究也有不少时间了,《养蒙针度》是我从事传统文化教育或国学经典教育不可多得的工具书与教参。

《养蒙针度》是走出当前儿童读经与国学教育瓶颈的一条捷径

(一)让人心里一亮的《养蒙针度》

多年之前,我在北京琉璃厂的古籍书店浏览旧书,看到茶色封面上四个雅致的手写楷书『养蒙针度』。翻开一看,第一篇《三字经》,第一页的不二字有『人之初性本善相近习远苟不教乃』,以小一点的字型大小注音,解释此字的本义。顿时心中一亮,这就是我要找的书。

(二)从《养蒙针度》看经典讲解之争

那时,儿童读经正如火如荼在中国推广,对于经典是否要讲解,俨然分成两派,一派说要讲解,另一派说不用讲解,等长大了自然就懂了。双方各执一词,争吵得不可开交。一看《养蒙针度》,我知道,这两派都没有真正明白,在稀里糊涂地打架。说不讲解,是对,但是没说清楚不讲经义;说要讲解,也对,但是没说清楚要讲字、字形、字音与字义。对不识字的儿童讲经义,很明显是针对不会走路就教以跑步——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所以养蒙阶段,不讲经义是正确的。但是,唯读经,什么都不讲,连字都不讲,把学习的标准定在『背诵』,忽视识字,对字的形、音、义都不讲解,不学习,其结果就是培养了一大批会背诵经典的文盲。当然与不会背诵经典的文盲似乎取得了一点进步,但是依然还是在培养文盲啊。儿童读经的教育目的难道就是培养文盲吗?我去过很多私塾与书院,事实上,很多都以『背诵』为教学标准,的确是在培养不识字、只会背诵经典的文盲。

当然,传统教育中,除了讲解文字之外,还要讲规矩,学做人,学做事。另外,还要大量讲故事,例如劝学的故事、孝亲的故事、圣贤的故事等。因此,传统教育中讲解大量存在,讲字、讲礼、讲故事,比比皆是。所以,没有搞清楚问题的实质,泛泛而论讲解的存废,都是在误人子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