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菲特:别人贪婪时害怕 别人害怕时贪婪

 水然110 2017-01-11

2004年,伯克希尔净值增加了83亿美元,每股(不论A股或B股)的帐面净值增加了10.5%,略低于当年S&P 10.9%的报酬率。累计过去40年以来(巴菲特等现有管理层接手后),伯克希尔每股净值由当初的19元成长到55,824美元,年复合成长率约为21.9%。

虽然巴菲特多次强调较之于帐面价值,自己更看重实质价值,但他也承认帐面价值是衡量实质价值长期成长率的有效工具。同时,因为伯克希尔的股票投资部位占净值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从1980年代早期的114%,到20年代初期的50%不到),股市波动对于伯克希尔净值影响的程度远不如前,且单一年度的净值表现与S&P500指数的比较意义也没有之前大。

不过,巴菲特认为,伯克希尔相对于S&P长期的表现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因为2004年股东们可以非常低的手续费买到指数型基金,间接投资S&P,因此巴菲特认为,如果伯克希尔在往后不能以高于S&P的速度累积每股实质价值,“查理跟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牛市里大多数人仍亏得“惨不忍睹”?

巴菲特将伯克希尔2004年的表现点评为“平庸”。他将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归结于自身“没有做好份内的工作”。具体说来,他计划在这一年谈成几个数十亿美元的购并案,一边伯克希尔继续增加稳定的英语创造能力,但最后都未能成功,而他又找不到别的股票可以购买,导致到了年底,伯克希尔帐上累积了高达430亿美元的现金,这让巴菲特感到“真伤脑筋”。虽然他向股东承诺2005年和芒格会更努力地将这笔闲置资金转化为吸引人的资产,但他也坦言并不敢“打包票”。

2004年,美国股市表现不错。如果将时间拉得更长,巴菲特认为,在过去的35年里,美国投资人的报酬率(含股利)年均高达11.2%的表现确实不算低,按理说投资人只要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搭顺风车即可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投资人的“成绩单”却惨不忍睹,为何?

巴菲特分析有三个原因。首先是交易成本太高,而投资人又热衷于频繁交易,花了太多费用在管理上。第二是一些投资人的投资决策往往是基于小道消息,而非理性量化的企业评价。第三是浅尝辄止的方法加上错误的介入时点,如在高点买入、低点卖出。

“投资人必须谨记,过度兴奋与过高的交易成本是其大敌,巴菲特总结道:我认为正确的心态应该是当别人贪婪时要感到害怕,当别人害怕时要感到贪婪。

投资精髓:以企业所有权人的角度看事情

因为伯克希尔体量的增大及所投资企业类别的增多,巴菲特在这一年的信里,首次分门别类,分别按照受管制的公用事业、保险事业、金融相关产品、制造业、服务业与零售业等几个类别进行了分别介绍,并公开了伯克希尔2004年十佳超过6亿美元以上的股票投资。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根据股票线型图、营业员的建议或是公司近期的获利预估进行买卖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他和芒格对这类信息采取“根本就不理会”的态度。巴菲特主张投资人应该以企业所有权人的角度看事情。显然他和一般投资人的立场和角度有很大区别,他坦言自己的选择是几十年来投资行为的精髓所在,这种经验的获得最早来自于他十九岁时,虽然在此之前巴菲特早已投入股市,但他认为自己那时候对投资“根本就没有一点概念。”

以伯克希尔著名的“四大天王”——美国运通(AXP.US)、可口可乐(KO.US)、吉列及富国银行(WFC.US;161029.OF)为例,截至2004年,伯克希尔在这四家公司的投资金额合计38.3亿美元,分别在1988年到2003年间分批买进,平均持股的时间长达12.5年。

2004年,依照持股比例,伯克希尔从这四家可分配到的盈余高达12.2亿美元,巴菲特对其点评“称得上合理”,虽然吉列与富国银行因为选择权成本隐含不计而高估,但同时可口可乐提列了一笔非经常性的损失。更让巴菲特感到满意的是,伯克希尔从“四大天王”所分得的盈余几乎每年都稳定的成长,累积至2004年已占到当初投资成本的31%,且所分配的现金股利也同步成长,到2004年已达4.34亿美元。“总的来说,这四大天王给了我们还算满意的回报。”

而另一方面,自从伯克希尔买进后,由于本益比提升的缘故,“四大天王”股价的增幅还高于盈余成长的幅度。另外,就个别单一年度而言,股价与企业本身的经营状况则有很大分歧,在大泡沫期间,股价的涨幅会远远超过公司业绩的表现,泡沫破灭后这恰恰相反。

众所周知的是,巴菲特是从不预测市场走势与股价涨跌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他认为自己根本不能掌握其间的诀窍。虽然谁都知道要是能预测,伯克希尔的业绩会更好,但这种人人都会说的事后诸葛亮直言毫无用处,因为投资真正需要的是“先见之明”,无奈预测市场和股价实在太难,而且到了这阶段,伯克希尔庞大的投资部位更大大提高了投资灵活进出的困难度。

让巴菲特深有感触的是,他在股市泡沫期间一再强调价值投资理念经常会引来批评,而他自己那时候虽然注意到了部分持股市价高于其应有价值的状况,却低估了其危害,只有“坐而言”,而未“起而行”。

当然,2004年摆在巴菲特面前的难题是如何用好手上430亿现金从市场上买进股票,而不是只靠微薄的利息过日子,他仍认为最好的策略是买断整家公司,当然前提是价格要合理。

查看原文内容投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