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佑轩展讯 | 《花鸟画创作浅谈》暨梁如洁教授花鸟画小品展

 我心中的太阳在 2017-01-11




开幕时间

2017年1月12日下午15时


展览时间

2017年1月12日

至2017年1月19日


展览地点

广州市越秀区麓湖路13号

广州艺术博物院2楼

小佑轩画廊


开放时间

09:00 —— 17:30

(逢周一闭馆)


主办单位

广州市小佑轩画廊

康弈轩古旧书画修复中心

020艺术空间


画家简介

梁如洁

       197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1978年考取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原广美中国画系花鸟画教研主任、青年教师导师。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国画院副院长。


参展记录:

1989年在广州美术学院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

2002年应邀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举办个人画展。

2005年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大学城美术馆举办《梁如洁水墨肖像画展》。

2013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道自然——梁如洁中国画展》第一展。

2013年7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大道自然——梁如洁中国画展》第二展。


       出版有《梁如洁画集》,《梁如洁水墨肖像画集》,《梁如洁花鸟集》,《梁如洁书法作品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梁如洁》。

       连环画出版有《谢小娥智擒船上盗》、《沈小霞相会出师表》、《罗浮侠女》、《大闹广昌隆》、《杨连第》。

       专著出版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丛书·花鸟画教学研究》、《中国高等院校美术教材·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花鸟画教学》。

       主编出版有《野岭墨痕——梁占峰白描写生花鸟画集、山水画集》、《黎葛民诗书画集》等专著。


       作品在中国美术馆、人民大会堂、广东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湖北美术馆、陝西省艺术博物馆、广州市档案馆、古元美术馆及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澳洲、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展出并被收藏。



作品展示

《大吉图》

138x69cm


《富贵神仙图》

138x69cm


《家园晨光》

138x69cm


《松下母子》

138x69cm


《一园春色》

138x69cm


《春之唤》

42×42cm


《清芬》

44x44cm


《春丝长》

44x44cm


《露沾新梢出》

44x44cm


《夜静芳馥》

44x44cm


《金果

44x44cm


《南国三月花》

60×20cm


《空山清趣》

60×20cm


《掬一勺清泉》

60×20cm



“境界”的超越——中国花鸟画之我见

梁如洁文

 

      传说释迦摩尼佛在灵山说法,手拈一花,一语不发,众人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发出会心的微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这是禅宗对自然万物本体的认识和“境界”的超越。

       境界的超越,出乎人的心态,注重和把握主题的认识。自然万物对于艺术家而言,首先是审美观照的认同,进而把观照中的“意境”融化在自我创造的“境界”之中。

《岭南春》

180x95cm


       中国花鸟画艺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花鸟虫鱼、草木走兽题材在传统观念里有“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美学意象和哲学内涵。梅、兰、菊、竹植物的性格,中国文人把它象征文人“君子”的品格。花鸟咏春,草木盛荣,陶冶着人们的心性,大自然花鸟世界蓬勃生机正是人们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心灵回归。“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花鸟画的“趣味”、“意象”对于受众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对画家的创作而言,这种趣味、意象是作者心境和眼界的独特发现,是把握“境界”的原动力。“境界”的提高,是艺术家实践和学养修炼的过程。

       中国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当我们看到一颗种子,从破土、发芽、开花、结果,犹如一个孩子生长成才,不知该有多少揪心的故事。

《一园春色》

44x44cm


       春、夏、秋、冬,花儿为我们展现出她们不同的身姿,树上的叶子绿了又黄,枝杈上的果实青了又红,朔风扑打着铁色的树皮,你听到自然的信息吗?清晨,窗前鸟鸣声声,树林里是小鸟的天堂。水涧边绽放着昨晚被风雨吹打过的丛丛花枝,千年枯萎的古木适蓬好年头又盟放出勃勃生机…。

       大自然的信息无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息息相通,当我们带着喜悦、欢欣、忧思、疑惑叩响它的门槛,它都会向你倘开无私的胸膛,当艺术家向它寻求“境界”的时候,它会送你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叫做“真诚”。

《秋叶情》

60×20cm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先生论述学问三境界,对中国画艺术的求索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启迪。

       中国画艺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艺术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中华民族的哲学观、艺术观,更是人类文化的精华。然而中国画发展到现代,由于受西方文化碰撞,使国人看不到中国艺术的精神内涵,认为中国画退化了。特别到了当代,“新生代”对传统文化不了解,对中国画的内蕴陌生,使国画发展遭受很多扭曲。大凡做学问的人,必须有做学问的根基和机缘,有对传统文化精神执着的追求,才能在当今崇洋媚外的年代中“淡泊明志”,研究中国画艺术真谛,以弘扬民族艺术为己任。这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第一种境界。

       中国画在传统积淀中,已经总汇了各个时代的精华和画家独特的风格,要想超越前人,首先需在传统中研究艺术规律,研究画论、古代哲学和“笔墨”精髓。中国艺术精神,以“自然”为最高准则,它融合了儒、道、禅的文化内涵。画论中:“澄怀味象”、“天人合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胸有成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画理都是说以大自然为师,把自然的美与艺术家的内在精神和画艺 “合而为一”。

《家乡风味》

60×20cm


       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坎坷人生,造就了“孤傲、澹泊、冷峻、高远”的境界。吴昌硕五十岁后学画,将金石、篆、籀之趣寓于画境,不守绳墨,古意盎然,把学养与画道“融和为一”。齐白石“衰年变法”,“夜长镌印忘睡迟,晨起临池当早朝”、“把笔握刀,日不暇及”、“涂黄抹绿再三看,岁岁寻常汗满颜”。他画的虾蟹,一变再变,到七、八十岁后又一变,正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做大学问要经历的第二种境界。

       高剑父先生在国难当头,提出艺术救国,揭起艺术革命旗帜,主张以新的科学观念对因袭、停滞的旧中国画来一番改造,“以历史的遗传与世界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营养,使成为自己之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继承高剑父先生遗志,吸取传统绘画精华的基础上, “笔墨跟随时代”,画的尽管是亘古不变的名山大川、苍松、寒梅,但反映出来的却是清新振拔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境界。

       潘天寿先生对继承和发展民族绘画充满信心与毅力,为捍卫和宏扬民族绘画的独力性竭尽全力,奋斗一生。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中用宏取精,不仅笔墨苍古凝练老辣,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创造了有强烈民族气派和博大深厚人格魅力的现代中国画的精神境界。

《辰鹰》

138x69cm


       我们生活在当代中西文化交汇的时空,各种艺术精华都可能成为学问的营养。只要我们坚定弘扬民族艺术的志向,把“小我”化为“大我”,以西益中,借古开今,博采众长,敢于开拓,中国画艺术“自有源头活水来”。当我们在浩瀚的艺海中求索,“艺海无涯”的无边常令人茫然,“众里寻他千百度”,随着岁月的流逝,学养的成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时候,正是我们在千锤百炼中找到自我,找到足可寄托“境界”的艺术语言,这是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三种境界。

        从自然的“润物无声”到花鸟画“意境”的创造,从王国维所说的学问三境界,到立足民族绘画艺术实践,我觉得,对花鸟画“境界”的超越,首先是艺术家自己对人生有“觉悟”,借花鸟画语言寄托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至善的人格、大爱的情怀,深厚的学养,融于花鸟画世界,在艺术规律中触类旁通,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把自己的艺术潜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创作出超越“自我”的——新时代的花鸟画“境界”。

 

2005年于广州美术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