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lucjb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金鸡报晓迎春来
2017-01-12 | 阅:  转:  |  分享 
  
金鸡报晓迎春来2017-01-01刘汉杰百科知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鸡就已经进入华夏先民的视野中了。进入先民视野中的鸡,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融入到中国人的信仰、礼俗、饮食、工艺等民俗生活之中,逐渐脱胎成一只内涵丰富的文化灵禽。民间信仰中的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鸡是“知时畜”“司晨鸟”,有“时夜”“烛夜”“翰音”等别称。鸡能知时、能司晨,源于其与太阳的神秘联系。古人尝试着解释这种联系,于是便有了鸡与太阳的诸多神话传说。

少数民族有鸡叫太阳的神话。苗族神话《公鸡请太阳》讲:远古的时候,天上没有太阳和月亮,地上寸草不生,先民造了12对太阳和月亮挂在天上。这些太阳和月亮不听人们招唤,往往一起出来,晒得天下草木干枯。一个神箭手射下11对太阳和月亮,剩下的一对吓得躲起来。人们派蜜蜂、黄牛、老虎、狗等分别去请,但没有请来,最后还是红公鸡把太阳请了出来。相似的内容还出现在壮族、黎族、侗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因为鸡能报晓,人们相信鸡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于是鸡又成了辟邪之物。战国时民间就有“挂鸡于户,悬苇索其上”以逐百鬼的习俗;汉代人杀鸡悬挂在门户上,认为能调和阴阳、节制风雨;南北朝时期,磔鸡于门逐渐被贴画鸡所取代。

鸡血同样也有辟邪功效。农历十月初一是传统的寒衣节,在河南一些地区这天要杀鸡。传说阎王这天要放鬼出来,至来年清明收回。人们相信鬼怕鸡血,遂以鸡血驱除鬼魅。俗语说“十月一日,杀小鸡儿”。鸡之所以能驱鬼辟邪,还是源于其与太阳的联系。太阳为阳气之精,鸡报晓、属阳物,鬼惧光、属阴类,阳能制阴,鸡因此具有辟邪除祟的法力。民间俗语说:“鸡叫阳,狗叫阴;鸡鸣兆客到,狗吠鬼登门。”鸡除了被用来辟邪,人们还用它来占卜。鸡卜本是古越人的占卜习俗,早见于《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帝灭掉南越之后,听从南越人之勇的建议,命令南越巫师建祠庙、筑祭台,恢复南越人祭祀上帝、百鬼以及鸡卜的传统。鸡卜习俗传承至后世。在近代云南行商、马帮中曾流行鸡卜,用以卜问出行、财运的吉凶,称“看鸡卦”。鸡卜习俗还广泛存续于瑶族、黎族、彝族、佤族、水族、珞巴族、哈尼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之中,有些民族甚或到了“无事不鸡卜”的程度。

民间仪式中的鸡仪式是由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鸡不只出现在人们的信仰观念中,也大量出现在婚礼、丧礼、祭祀、结拜等民间仪式上,具有表演性质和象征意味。在河北、山东等地的传统婚礼上,有以鸡作为聘礼的习俗。临近迎娶,男女方各备一只红鸡,男方备公鸡、女方备母鸡。婚礼当天,女方家的鸡由伴嫁的男孩抱着随新娘一起坐在花轿上,在鸡鸣之前赶到新郎家。俗信此时公鸡在睡、母鸡未眠,寓意女人今后不受男人欺侮。男方则将公鸡和母鸡一起拴在桌腿上,并不时击打公鸡,直到公鸡有气无力为止,民间以为这是妻子制服丈夫的象征。这两只鸡不得宰杀,任其老死,因此称为“长命鸡”。

公鸡还被用来代替新郎成亲。广东五华县的客家人,新婚之夜如果新郎因事缺席,需把一只脚缠红绳的公鸡用鸡笼罩在床上,象征新郎陪伴新娘。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有“公鸡拜”的婚俗。择定婚期后,如遇新郎出海捕鱼未归,男方家便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行拜堂礼,由小姑或伴郎手提公鸡,按捺鸡头与新娘交拜。拜堂过后,鸡脖上系一条红布,把鸡关入洞房,以饭食喂养,待新郎出海归来后,才将公鸡放出。民间因此有“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的俗语。白族民众视鸡为民族的图腾,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定亲之日,男方除给女方送首饰、衣服等信物外,还要送一只挂彩的红公鸡和两瓶烈酒,俗称“订鸡酒”;结婚当天,男方要再送鸡和酒,以示信念坚定;新婚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在洞房中同吃半生不熟的鸡肉和糯米饭,并分赠给至亲密友。有童谣戏曰:“新姑爷,新媳妇,躲在洞房吃鸡肉。骨连筋,筋连肉,撕也撕不开,啃也啃不动,新郎笑嘻嘻,新娘嘻嘻笑,新郎新娘亲骨肉。”婚后三天,新婚夫妇还要带着礼品和一只红公鸡酬谢媒人。生了孩子后,男方还要用红公鸡(生女孩则备母鸡)向岳父母报喜。

鸡又是一些少数民族敬神的供品。水族信奉的门坎神是保护人畜平安的家居之神,祭祀门坎神时要杀一只公鸡;布朗族祭灶神、土地神、山神等神灵时要用鸡;苦聪人祭龙神最主要的供品也是鸡,等等。鸡血也出现在汉族民间的结拜仪式上。结拜也称“结义”“换帖”“拜把子”,是汉族民间的一种结盟仪式,有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等仪式过程。其中,同饮的血酒中就有鸡血:杀鸡(男用公鸡、女用母鸡)沥血于酒中,结拜者刺破中指(男左手、女右手)滴血其间,然后按年龄大小,每人象征性地喝上一口,此举也称“歃血立盟”。鸡换是流行于青海河湟地区的习俗。初生婴儿如有休克症状,当地人认为需要“换命”,婴儿方能醒来,换命的方法是:将公鸡头朝外置月房门坎上,用刀斫掉鸡头,将鸡血涂在婴儿嘴上,连呼其父名字,待婴儿醒来后,以“鸡换”二字作为婴儿乳名,认为这样可保孩子一生平

安。民间物什中的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鸡有着诸多优良的品质:“夫鸡,头戴冠,文也;足传距,武也;见敌而斗,勇也;得食相呼,义也;鸣不失时,信也。”除此之外,“鸡”“吉”同音,寓意吉利;鸡冠之“冠”与“官”同音,寓意升官。基于这些美好的寄寓,自古而今,鸡的形象大量出现在民间日用物什上。鸡冠帽是彝族撒梅人未婚女子的帽饰,彝语称之为“撒尼莫吐”(撒尼帽子),因帽形似鸡冠,也称鸡冠帽。鸡冠帽帽冠呈鸡冠形,上绣精美的花纹,戴在头上犹如一只啼鸣的雄鸡,代表着吉祥与幸福。每个撒梅姑娘至少拥有一顶鸡冠帽。订婚之前,鸡冠帽“鸡头”向后,表示未婚;订婚之后,鸡冠帽“鸡头”要转向前;结婚之后,摘下鸡冠帽,改换已婚妇女的发型、发式。

在一些传统时间节点上,也有鸡的影子出现。在河北、山东等地,立春时节要戴春鸡,春鸡又称“迎春鸡”,是妇女用碎布缝制的鸡形饰物,立春时挂在孩子身上,有驱邪求吉之意。在谷雨节气里,陕西一带的民众要绘制“鸡王镇宅”的厌胜物:早起收取露水研墨,在纸上画一红冠公鸡,嘴啄毒蝎,蝎身上涂上红色,表示已被杀死;把它贴在墙壁上,用以镇压毒蝎,以求家宅平安。在浙江金华一带,端午节要给小孩佩戴“鸡心袋”。鸡心袋也称“端午袋”,是用红布缝制的小袋子,形似鸡心,内装茶叶、米和雄黄粉,挂在小孩胸前。“鸡心”与“记性”谐音,俗信小孩挂了“鸡心袋”记性好、有出息。在陕西扶风一带,正月二十日以后,妇女要用花布制成小布鸡戴在孩子胳膊上,俗信能使孩子一年不得病。

除此之外,民间一些日用物什也以鸡为名。古有“鸡鸣布”一说。相传晋时有浣沙女,事母不嫁,以织布自给,常夜浣纱,天明成布,因此得名鸡鸣布。《隋书·地理志》载称:“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谓之鸡鸣布。”青海地区称传统棉靴为“鸡窝子”。靴为两片,垫上棉絮,密密缉过,用骰子皮(生牛皮制成的细条)把两片缉成一条楞状;靴底由7层褙布叠成,一般厚2寸多,上布下皮,结实耐穿,暖如鸡窝,因此得名“鸡窝子”。民间游艺中的鸡

鸡的形象还大量出现在各民族的民间游艺中,这些游艺或以真鸡出场,或仿以鸡形,或谐以鸡名,成为民众生活的调剂与补充,兹举几种如下:斗鸡。斗鸡之戏早见于先秦时期。《战国策》中就有齐国国都临淄之民好“斗鸡走犬”的记载,唐宋之后斗鸡之风大兴于民间,成为民间博戏的重要内容。旧时开封一带有“斗鸡会”,时在每年正月初二、十二日,会场有半亩大小,围以土墙,由囊家(设局聚赌抽头取利者)撮合双方,约定赌注,放鸡决斗。每斗一局称为“一坑”,每坑输赢钱数不等,囊家抽取百分之二十利息。观者既可围观,也可下赌注,称为“猜嘴”。至掌灯时斗鸡才宣告结束。

撞拐。撞拐是锻炼平衡和耐力的一种传统游戏,南方称斗鸡,北方称撞拐。把一条腿向前拐着,或用手扳住,两人用单脚一蹦一跳地用拐着的那条腿对撞,谁被撞得失去平衡拐着的腿放下来了,谁就输了。此戏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

鸡拳。鸡拳是流行于我国湘西和福建福州一带的象形拳,相传为清末湘西人张海全模仿公鸡的奔、跳、飞、跃、斗等动作结合少林拳术创编而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鸡拳的手法有指、掌、爪、顶等;步法有三角步、三七步和七三步等,典型的动作有金鸡独立、飞爪戏珠、寒鸡抱蛋等,偶尔也伴有鸡鸣;套路有三战、四门、七步、十八法、三十六手、七十

二步、斗鸡、群鸡斗等。老鹰捉小鸡。这是汉族地区的儿童游戏,游戏开始时根据规则确定角色,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追赶鸡群,“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转着圈去捉“小鸡”,如“小鸡”散开或有“小鸡”被捉住,一次游戏结束。下一次开始时,被抓住或散开的“小鸡”则充当“老鹰”。踢鸡。土家族称踢毽子为“踢鸡”,春节时青年男女一起踢“鸡”,一人将“鸡”踢起,众人争相去接,接到“鸡”的人就可以用草去追打其他任何人。对于青年男女来说,此时可借机追打自己的意中人,“踢鸡”又成了他们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翻开汉语词典,与凤和鸡有关的词汇形成鲜明的对比。形容凤的,诸如凤毛麟角、凤凰来仪、凤雏麟子、凤冠霞帔等,以文雅为主;形容鸡的,诸如鸡鸣狗盗、鸡毛蒜皮、鸡胸龟背、鸡蛋里挑骨头等,以俚俗居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应该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关。凤是人们杜撰出来的神鸟,雄称“凤”,雌称“凰”,后人雌雄统称凤,并以其寓指宫闱内的嫔妃,以与高居龙位的帝王相配,为皇家专享。鸡却更多地鲜活于民间社会,人们信其灵、谐其名、

餐其肉、仿其形,把鸡的信仰、审美、实用等功用发挥到极致,这应该也是“鸡不如凤”的主要原因。

献花(0)
+1
(本文系lucjb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