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肢体痿软无力,听听《黄帝内经》怎么说!

 369蓝田书院 2017-01-12

编者



痿证--《素问· 痿论


痿证是指由于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是由五脏之热,影响到所合的筋骨肌肉,以及皮毛血脉而成。其他原因还有情志过用,房事太过,湿热郁结等等,虽然病因不同但均与五脏有热,耗伤津液有关。而不论宗筋失润、诸经失养致痿,还是因带脉失约而致足痿,都与阳明失常有重要关系,所以内经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相信现在大家应该对痿证有了初步大概的印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素问》中关于痿证的一些重要原文。
首先我们看到“五体痿”。

 

        从正常生理角度来说,我们知道,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髓。所以当肺脏邪热炽盛,消耗津液,就会使肺叶焦躁枯萎,以至于皮肤毛孔也虚弱干枯;如果热邪久留不去,就会发生痿躄之病。心脏邪热炽盛,可使血液逆于上,血逆行于上则上盛下虚,于是就会发生脉痿之病。临床表现为四肢关节不灵,不能随意举动,足胫驰纵无力,不能着地走路。肝脏邪热炽盛,可使肝气外泄上泛而口苦;筋脉失于濡润就干枯,以至于筋挛据急,而发生筋痿之病。脾脏邪热炽盛,可以消铄胃中津液而胃干,胃中干则口渴欲饮;脾主肌肉,肌肉失养则麻木不仁,于是发生为肉痿治病。肾脏邪热炽盛,消耗肾脏所藏之精液,肾精不能生髓则髓少,以致骨失其养而枯,于是就腰脊不能举动,发为骨痿之病。

在此,《素问·痿论》提出了痿证的发病机理,即“五脏使人痿”、“肺热叶焦……则生痿躄也”的致痿观点,说明五脏病变是痿证的关键所在。其中由于肺朝百脉、主治节,人体全身的精气血液均需要肺气的作用,才能正常的输布,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形体官窍、四肢百骸,故而肺气热,肺脏受灼,则不能正常输布精微物质于肢体官窍,出现肢体痿弱不用的证候。由于五脏外应于人之五体,故五张气热则易耗损五脏之精气津液,使人体之皮肉筋骨脉“五体”失于濡养,从而产生五体痿。

      内经自身也对“五体痿“有所补充,如:

        痿辟总因'肺热叶焦',是由于'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脉痿可从肌痹传变而来,多因'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大经空虚'。悲哀伤神志,血脉凝滞而不畅,则胞之大络(冲脉)空虚,冲脉起于胞中,为十二经脉之海。心主一身血脉。胞络绝,则心血虚,不能敛阳,虚阳内动,耗血伤络,又心与小肠相表里,故气热下移,出现溲血。大经空虚,脉络更无源,局部肌肤无血液灌溉,故发为肌痹;整条脉络无血液充盈则成为脉痿。筋痿则由于多种原因而致'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思虑太过则伤血,所愿不得则伤阴,意淫于外则伤神,入房太甚则伤精。阴血虚损,宗筋不得濡润,所以弛纵不得收缩,则骨酸筋软,痿证成矣。肉痿多因居处潮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 若有所留, 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除了湿、及湿热邪气之外,尚有火邪伤阴耗血而失缺营养;暑邪伤气夹湿阻碍气机;风邪伤筋膜和肌肉则涣散不收;寒邪凝固收引使气机不畅;燥邪伤津液而肌肉筋膜濡养不足等,都可以成为诱发或加重痿证的条件。

        由此,我们也知道,除了五脏病变之外,痿证的病因七情所伤、外感六淫、劳伤太过(行劳、房劳)等。


        根据此段原文以及前文,又可制表得五体痿的区分鉴别:


      接下来我们看到大名鼎鼎的“治痿独取阳明”。


        足阳明胃经是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能滋养濡润宗筋(全身的筋膜),宗筋又能约束骨节,使骨节活动滑利。冲脉,是十二经之海,它能够渗灌肌肉关节,与阳明会合于宗筋(前阴);阴经和阳经都总会于宗筋(前阴),再会和于气街穴处,而阳明经是各经的统领者,都连属于带脉,而联络于督脉。所以,阳明脉脉气亏虚,就会使宗筋驰纵,带脉就不能延引约束,因此就使两足痿废软弱而不能运用了。

《类经》对此的注解是“宗筋聚于前阴,前阴者,足之三阴、阳明、少阳及冲、任、督、蹻,九脉之所会也。九者之中,则阳明为五藏六府之海,冲为经脉之海,此一阴一阳,总乎其间,故曰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者,气街为阳明之正脉,故阳明独为之长。带脉者,起于季胁,围身一周。督脉者,起于会阴,分三歧为任冲而上行腹背,故诸经者,皆连属于带脉,支络于督脉也。”补充来说,带脉作为唯一一条横行的经脉,有主束诸经的作用。而足阳明胃经分支从大迎穴前方下行到人迎穴,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继而络于督脉。

即从经脉角度来论述“治痿独取阳明”,其一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其功能正常才能滋生气血,气血旺盛才能营养肌肉宗筋,痿废的肌肉功能才能得以恢复;  其二是“阳明为之长”, “宗筋纵,带脉不引”是由“阳明虚”引起,阳明不足则会导致宗筋失濡,使得筋纵骨软、肌肉痿废、关节不利。

《素问》偏重经络,那么如果以藏象来论述,又是如何?

首先,《素问》在前文提到了“五体痿”,即五脏不安则有可能发生痿证。此外,我们也知道“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故可见五脏功能的正常运行依赖于后天之本脾胃的濡养”,“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由此可见后天脾胃与五体关系密切,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都赖其濡养,若脾胃健运失常,阳明经气血虚少,难以营运精微物质至经脉之中,可致五脏五体失养,肌肉失充,表现为五体痿。故治疗痿证应该以补益后天为治疗原则,即“治痿独取阳明”。

 而经络与藏象又不是彼此孤立的。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可见,肺热叶焦是痿证发生的重要病机。按经脉表里关系,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互为表里经。手太阴属肺,肺主气,居五脏之上,能敷布精血津液,内养五脏,外濡五体。脾在体合肉,主四肢,主运化水谷精微,升清统血,代胃行其津液。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可见脾在痿证的病理变化中至关重要。因此治痿独取阳明,可培土生金,补母养子,滋养后天之本,充卫气,取阳明经的同时,补脾胃,可达理其表里之经,补益肺卫,调其本源的作用。

      由此,关于“治痿独取阳明”,我们可以分别从经络、藏象以及两者的结合来论述。
“独”字又是历代医家的争论焦点。
张志聪云:“诸痿独取于阳明。”马莳亦云:“然则足痿而不能举者,由于
阳明之虚,则治痿独取阳明者,宜也。”又如明代医家王肯堂说:“百体中随其不得受水谷气处,则不用而为痿,治痿不独取阳明而何哉了。”清代医家陈士铎也说:“痿证居多,自宜专治阳明胃火。”  
  但阳明失常并不是痿证的唯一致病因素。 
对于“独”字的反对论述有很多,但我们想从原文文字中找到依据。
 “治痿独取阳明”的前文是“论言”,而张景岳认为:“论言者,即《灵枢·根结》篇曰:'痿疾者取之阳明'。”(见《类经·十七卷》)盖《素问》之中,凡冠以“论言”二字者,多是引《灵枢》经之节文。那么,我们就来看一看《根结》篇中的原文。




        经文是以太阳、阳明、少阳三者相提并论,其中暴病取之太阳,而不取阳明、少阳;痿疾取之阳明,而不取太阳、少阳;骨繇取之少阳,而不取太阳、阳明。可见《痿论》中“治痿独取阳明”一句的“独”字,是针对《根结》篇中所指的太阳、阳明、少阳三者之间而言的,并不是说治疗痿疾只单一独取阳明。  

 如果说治痿单独取于阳明,那么,就与后文“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的“各”字自相矛盾。既云“独”,就无所谓“各”。所谓“各”,是要在各个不同的脏腑经脉中分经取穴,要根据各种不同的具体情况,辨别虚实,适当补泻,审察逆顺,调和气血;还要因时制宜,各以其时受月而治。况且,《痿论》之论痿有五:“肺热叶焦……则生痿躄”;“心气热,……则生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治疗当从所病之脏而异。诚如张景岳所说:“盖治痿者当取阳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经而兼治之也。”

       以上,我们则从《素问》原文文字角度的“论言”以及“各”字论述了“治痿非独取阳明”。
       “治痿独取阳明”一句还指导着临床与痿证类似的其它疾病的治疗,给予临床医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如郑建等认为肺纤维化与痿证之病机存在相似之处,皆因脏腑津气耗伤,肺叶枯萎或筋脉肌肉失养,痿弱不用所致,因此大胆设想,“取阳明”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临床上对肺纤维化的治疗,除求之于肺本脏外,亦可取之于阳明经,以此来提高其临床疗效。刘冬梅认为脾虚是造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健脾是治疗该病的重要法则,以痿论治,治“萎”取阳明,对于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治痿独取阳明”之外,痿证的治疗还包括“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以及“各以其时受月”。

        “各补其荥而通其俞”。我们前面在论述“治痿独取阳明”时从多个角度论述,对于“其”字以及该段的其他字词的论述也是如此,有着诸多争论点。
“其”字可单指阳明经,指痿病所受病脏之经,虚指五脏阴经、实为六腑阳经。
 “俞”可指五输穴中的输穴,背俞穴,腧穴,俞穴。
        “各以其时受月”。第一类解释即是“俟时而治”,在五脏各自脏气旺盛的时月进行治疗或是在“受病之日”即四季之中土气旺的各季末之十八日进行治疗。另一类解释是“待时而愈”,无论在本脏气旺盛月治疗或其他季节进行针刺治疗,都须待至其所病脏受气之时才可得愈。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其实不仅仅是以上提到的两点有不同角度的理解。     
比如,“补”、“通”,怎么补、怎么通?针刺手法可以补泻,进针快慢关乎补泻,留针时间影响补泻等等。
比如,“虚实”,虚实怎么辨别?可以从发病情况、病情发展、全身症状进行辨别。
“逆顺”又是什么意思?逆顺可意为“逆从”,即不顺;又可指脉症的逆顺 ,即脉象与症状是否一致;又可以指治疗上的逆顺等等。

真的也可以说是一字一奥秘。

 


综上,我们论述了痿证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在病因上,我们从“五体痿”讲到其补充及其区分。 在方法上,我们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及其争论焦点;从文字解释上拓展了“各补其荥而通其俞”以及“各以其时受月”。  



本文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推荐,由浙江中医药大学提供。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