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台湾,仍是暖日融融。
台北市仁爱路富贵酒楼,二张圆圆的、红红的大餐桌上,摆着几只大蛋糕,刚刚点燃的九支小红烛正闪烁着喜悦的火花。来自祖国大陆的浙江海宁农业考察团戴雪根、沈梅先等九位乡亲,一同举起酒杯,热烈地向旅台同胞程森士先生道贺九秩寿诞。
昔日风华正茂的青年营营副,变成了如今的耄耋老人;当年的枪林弹雨,化作了今天的谈笑风生。在浓浓的乡情中,程先生深情地叙说着他和妻子戴谷音对故乡的情怀。
程森士原籍斜桥镇。少年时因家道中落而缀学从商。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投身军旅,后升任抗日游击队青年营副营长。在一次协同作战中,他与妇女营区队长戴谷音相识,一道参加了夜袭王店的战役。不久,同时受命潜回家乡,除敌锄奸,开辟敌后游击区,两人分别担任海宁、嘉善的党部书记长,随后结成伴侣,。当时,敌后根据地《浙西日报》以“二位书记长,一对新夫妇”为题载文,宣扬其事迹,称其为“一对战地鸳鸯”。
抗战胜利前夕,戴谷音在海宁生下一子,取名“宁一”;夫妇俩是多么渴望着祖国安宁、和平统一啊!1950年辗转到了台湾后,几十年来魂萦梦牵的始终是祖国,是“斜风斜雨过斜桥”的故乡家园。1985年9月,夫妇俩联络了240余名旅台海宁籍同胞成立台北市海宁同乡会,每每聚首一堂,桑麻话旧,其乐融融;后来又组织返乡探亲团,编辑出版会讯,联系大陆故旧乡贤,程先生均以义务总干事主其事。近年浙江遭遇特大水灾,程先生率先解囊,并登高一呼,当场发动了捐赠。
终于,1991年4月,程先生夫妇和儿子宁一踏上了离别四十多年的故土。跨进了久别的家园,与儿子敏初和从未见过面的四个孙儿女互叙骨肉情,嘘寒问暖。翌日,家人和亲友20人相聚在杭州,走苏堤,游西湖,和和融融,享受着团团圆圆的天伦之乐。在湖畔草地上,几个年轻人手拉手,一遍又一遍地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唱着,唱着,孩子们的眼中噙着泪花,程先生夫妇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了。
两位老人历经坎坷,生活并不富裕。回到台北,他们在想:“该为大陆亲人做些什么呢?”戴谷音早年毕业于上海暨南大学教育系,抗战前在海宁教过书,任校长,此刻故乡之行,她深有感触,对反哺教育,引育子弟成才的热情愈加炽烈。当年5月,他们和另两位乡贤一起向同乡会理事会递交一份议案,即获得赞同。1993年7月,大陆故乡子弟奖学金基金会在台北建立,戴谷音任主任委员。两位老人身体力行,慷慨解囊,头一次捐款就达20万元。几年后又变卖了在台北的住房,将所得大部分捐赠给同乡会、故乡子奖学金基金会,和用于资助大陆的故旧好友及其后代,而自己租住公寓,节衣缩食,倾注了两位老人对故乡、对祖国的一份深深的感情。
数年前,移居美国的女儿静宜来信邀俩老去美国定居,夫妇俩没有同意。谈到此事,程先生说,回顾一生,看看走过的路,烙在心头唯有“爱国”二字。生养我的是中国,我的故乡在大陆;美国再好世不是自己的家。最重要的是,俩老都认为“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贫”。这个根的力量太强了!两位老人不仅不去美国定居,反过来劝儿子宁一将投资目标移向大陆,帮助他在杭州揽到了几个投资项目,并在故乡老家盖了一幢漂亮的新楼,作为“常回家看看”时的居所。
“魂归故里,叶落归根”,程先生夫妇很早以前就这样相约。1995年9月,88岁的戴谷音在台北去世,次年3月,程先生及儿女将其骨灰携回大陆,安葬在海宁殳山公墓,程先生为自己预购下灵魂安憩的地方——“战地鸳鸯”是不能分离的,何况这里曾是他们浴血奋战的故土。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今年90岁高龄的程先生迄今已5次返乡;发动组织了旅台乡友二千多人次回大陆探亲、观光、旅游、投资,并向家乡捐赠了汽车、、残疾人轮椅等物;故乡人子弟奖学金已募得基金100余万元,至今资助300多名优秀子弟上了大学。此刻,浓浓的乡情使地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举起酒杯,十分豪爽地说:“故乡海宁对我恩德无量,我对故乡的感情也是无绵无尽的,我只能尽其所能,发挥爱心回馈给故乡父老,为未来国家统一后,共同创造民族前途。”
作者:将连根(原载《台声》2000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