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名人,又是一位有名的神仙。作为历史人物,他是汉武帝面前的侍臣,以滑稽多知、敢于应对、善于进谏著称。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为他立了传。后汉史学家班固对他生平事迹的叙述更为周详。综合上述史书的记载我们知道:东方朔,字曼倩,生于公元前154年,于公元前93年去世,享年61岁,平原厌次(今山东省惠民)人。自幼博览群书,兼善百家,尤爱老庄。不过,关于避世,他有独到见解。他认为避世最好的地方不是山林,而是朝廷。汉武帝时他上书自荐,武帝爱其才,“诏拜以为郎,常在侧侍中。数召至前谈语,人主未尝不悦也”(《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曾在酒酣畅饮之时写一首歌,歌词是:“陆沉于俗,避世金马门。官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芦之下!”。然而,自古朝廷正如狼窝虎穴,险恶异常。东方朔怀才佯狂,仍不能“避世全身”。另据野史记载,他 据考证约在公元前九十六年东方朔为了却游历荆吴的夙愿,不顾年近桑榆,千里迢迢,乘船顺汉江而下江南。他来到了现在的东方山。在这里他读书讲学,采药炼丹,修道功成,重登仙籍。东方朔隐居东方山,不仅为这座山留下了这个美好的名字而且留下许多名胜和传说。 东方山有三座主峰:曼倩垴、览胜垴、走马寨。其中这曼倩垴原名灵峰山。东方朔初来东方山见此峰最为灵秀,松竹滴翠,云雾缭绕,就选择此山作为寓居地,在山南半腰处结庐而居。一天,他来到走马寨上采药,碰到一位白发苍苍、长髯若仙的采药者。东方朔主动和长者打招呼并攀谈起来。他的睿智、风趣的言语,博学多才的闲谈,我们今天无法知道了,只据说当时那位亦有才学的长者和他话语投机,并极为佩服东方朔的人品和才智学识。经他一宣传,许多人背书提米去灵峰山上请教东方朔。东方朔是有求必应,有请必教,后来干脆和乡民们一道在灵峰山东北面洼地上盖起了一间讲书堂。据明朝嘉靖年间的大冶县志记载,东方朔讲书堂遗址仍在。大概东方朔后,它成为后世私塾先生招生办学的基础。根据其他传说,元、明、清三代逐渐成了有名的东方山学堂,大冶地区许多名就功成的人都是在东方山学堂启蒙的,清代甲科进士余国柱就是其中一个。 说起东方朔讲书堂,人们便会想到这么一件事。当时大冶一带的地方官叫胡来,一向为非作歹,是孝廉出身却不孝无廉,“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母别居”这首著名的童谣就是为他而写的。这一位不孝的孝廉也有一位不孝之子,年仅十一、二岁就已经能打娘骂老子,所以胡县令来请东方朔去当家教。东方朔听后说道:“我这里还有好几位学童,我能不能带到贵府施教呢?”“那怎么行?本官又不开学堂。”胡来生硬地答道。“既然如此,那就叫令郎来我的讲书堂就学吧。”东方朔话很诚恳,可那胡县令一听不耐烦地说:“那怎么可能!我若请得动他,还用得着来叫你这山野村夫吗?”东方朔听后哈哈大笑:“胡来大人,看来,令郎也是一个胡来之人啦。可喜!可贺!”胡来听出这话中似乎有那么点意思,他是听不出恭维和讽刺之间的区别的,因为他没有那样的智慧。他进一步问道:“此话怎讲?”“此话怎样讲你都不知道?那你是叫糊涂还是叫胡来?”胡来这才听出话中的刺味,就气急败坏地说:“东——方——朔,你这天子的罪臣,敢侮辱天子治下的县官,好大胆!今天,你得给本官把‘可喜可贺’讲清楚,否则……”东方朔不等胡来说完就正色问道: “那就无需我的管教,只需我的贺喜了。你看,你胡来,举孝廉、当县令。而今令郎也胡去乱来,不就是明天的孝廉和县令吗?岂不是可喜可贺?莫非胡县官不想令郎中举封官,而要他成为‘不肖之子’吗?”胡来听后,气闷填胸,又无言以对。他听说当朝天子汉武帝都辩不过他,自己岂是他的对手?胡来当众失了面子,他又要胡来了。 “你是惯于胡作非为的,要烧可以,但要讲清我这刚刚盖起的崭新讲堂何破之有?” 胡来原本打算胡来,在东方朔面前实不敢胡来,经东方朔这么一激,真的要胡来。他叫随从取出火石火纸,真的噼噼噼地点起火来。点着了干草去烧书堂,但烧了五六次都没有点着,每次当火把接近书堂的茅草时,就有一阵阴冷的羊角凉风拔地而起,把火卷向空中熄灭了。对于这种神异,胡来当初不相信,后来不肯相信,指使手下四处点火,结果是四处卷起羊角风,最后胡来不得不相信。留下“你这妖人”四个字,带着惊恐灰溜溜地跑了。 在讲书堂的背面,即灵峰山西南山腰,距山顶 大约从唐宋开始,东方山曼倩垴成了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据说大诗人李白曾游东方山。他们把“招云”现象命名为“道洞云停”,作为东方山八景之一,许多人为之题诗吟咏。余国柱有诗曰: 洞里乾坤大素闻,修真悟道肯停云。 门开有客骑牛到,地僻无人见鹿群。 碧汉遥连通瑞霭,红尘远隔驻灵氛。 炉中药炼金丹熟,还有余烟岭外熏。 另外还有潘祥璧也写了《忆江南》词吟咏“道洞云停”。词曰: 东方好,洞口白云停。 几处封来无路入,数层锁住小经听。 默坐道心灵。 如今,傍晚时分徜徉在与曼倩垴遥遥相对的鹿獐山顶,有时仍可以看到“洞口白云停”、“余烟岭外熏”的奇丽胜景。 原来,东方朔道成功满、重登仙籍之前的最后一次上山采药时,鞋子被霜露打湿了,回来时他把鞋子脱下,放在洞边的石崖上晒。谁知一晒就是几千年,这双鞋他再也没有穿过了,因为就在这之后不久,他由人而仙。当他站在云团之上,回顾他栖隐数年的道洞时,他发现他有一只鞋子搁在石崖上,于是他用手一指,点鞋成石——那只鞋顿时变成了一块长 这就是“仙人晒履”的传说。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争相题咏,并把质朴的“仙人晒履”改为文雅的“仙履日暄”,也成为东方山八景之一。余国柱题诗曰: 僧鞋曝晒碧山巅,争说人仙境亦仙。 胜迹常存暄古日,芳踪不没到今天。 骚人歇马临风看,牡子停牛带露穿。 想是西归携去后,却遗只履置林烟。 东方好,仙迹负朝暄。 只履西归留旧祥, 双凫下降踏新痕。 点缀至今存。 作为人,东方朔是一个智者,所以历史学家要记叙他;作为仙,东方山是他成仙的基地,所以东方山人要讲述他。刘禹锡曾有千古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实他只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观东方朔和东方山的关系,还应该有另外一面:仙不在官,有山才成。可以说,东方朔是东方山的神,东方山是东方朔的形。名山和仙人互为依托,实为一体,相得益彰,形神兼备。今天,当人们徜徉在曼倩垴的林中小径,回想它悠久的过去,环视它依旧葱茏的现在,回味 中国东方朔文化研究会 张绪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