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准备推出首批大宗商品期权合约

 安然如狮 2017-01-12

新闻配图

来源英国《金融时报》 大连报道

在中国准备推出首批大宗商品期权合约之际,人们担忧此举将加剧2016年所见的那种极端波动,不过中国一家原材料交易所的负责人对这种担忧表示不以为然。

大连商品交易所(Dalian Commodity Exchange)理事长李正强表示:“我们和国际市场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目前工具不够,产品也不够。”他补充称,推出更多产品,引进像期权这样的新工具,有助于对冲风险,而非加剧风险。

监管机构上月批准了中国首批大宗商品期权合约,同意大连商品交易所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展豆粕期权交易,同意郑州商品交易所(Zhengzhou Commodity Exchange)开展白糖期权交易。

在监管机构批准期权交易前,中国大宗商品期货一年来的交易额创出历史最高纪录。中国钢材和煤炭合约交易额在2016年的爆炸性增长让国际市场感到意外,并提升了全球价格。期货交易激增让监管机构感到不安,他们担心重演2015年股市动荡那一幕。

在2016年,大商所交易额比上年飙升近50%,至61.4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2倍。中国三大交易所去年的交易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77万亿元人民币。

李正强希望让大商所成为大宗商品定价和风险管理的国际中心之一,他表示,中国官员中间日益形成了有必要支持金融新产品的共识。中国在2015年推出了股指期权。

他在大连接受采访时表示:“特别是以前,社会上对期货有顾虑,有些部委对上市期货品种都很担心,现在这个疑虑基本没有了。”

他说,推出期权交易是大商所“三大战略任务”的第一步,另两个任务是允许境外投资者直接交易中国期货以及推出掉期合约。

期权给予投资者在未来购买金融合约的权利,但并非义务。期权将让中国企业拥有更大的对冲灵活性;掉期合约将让生产商和消费者能够更好地防范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

两种产品都提升了世界各地交易所的交易规模和利润,但中国保守的监管机构担心它们将会加剧国内市场的波动性——中国市场本已因价格剧烈波动而闻名于世。

他说:“我们和国际市场还有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我们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市场。我们毕竟还不是一个开放的市场……但目前工具不够,产品也不够。”

外国人可以在中国注册公司交易中国期货,但过程繁琐。李正强希望海外投资者可以直接交易大商所的铁矿石合约,可能还有棕榈油合约。监管机构迄今仍未放行这些交易。

尽管中国是包括大豆、铁矿石和石油在内的大多数资源的主要买家,但其期货市场仍处于初期阶段,而且北京方面仍在摸索着走出政府计划时代。就在3年前,中国宣布了应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政策改革措施。

李正强希望中国转变为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交易员已经开始关注中国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分别位于大连、上海和郑州——它们近些年来确定了国际金属和谷物市场的方向。

但他明白有必要保持谨慎。“任何市场创新都需要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比如市场要比较平稳。如果市场不稳定,那就很难具备上市新品种的条件。”

李正强相信中国的三家商品交易所总有一天能与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或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媲美,成为全球性的交易所,但就目前而言,它们必须谨慎行事,既要实现增加交易额的计划,又要避免出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暴涨暴跌,不能顾此失彼。“中国的期货交易所在维护市场稳定,防范市场风险方面,比世界其他成熟交易所的责任要重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