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城门的斑驳时光

 暂七师军乐队 2017-01-12


老话道“风吹不动一座城”,苏州城的古老似乎便是印证,但也只是苏州城能这么说。经过二千五百余年以后,要想沿着伍子胥当年设立的八座城门将阖闾城走一遍,还不是难事。那些依旧叫着盘门、葑门的地名,还保留在这座古老的城市里。门与城市,容纳了苏州人二千五百年的悠悠时光。

 

江山更替见证历代兴衰

 

当年,阖闾登上吴王位后,为了内可守御,外可应敌,命伍子胥建造城郭。于是,伍子胥就“相土尝水”、“象天法地”来选城址了。阖闾大城建于公元前514年,面积14.2平方公里,约明清北京城的五分之一。开水陆城门八座,分别是阊、胥、盘、蛇、娄、匠、平和齐门。其中,西墙的北门叫阊门,是取阊阖天地之气的意思;按照八卦方位,吴国属龙,于是在西南门取名为蟠门;而越国属蛇,因而东南门名为蛇门,想要借此来压制越国;北面的门分别叫做平门和齐门,自然是要平鲁威齐了。

 

也许城门的个数与城市的兴衰没有什么因果的必然,不过城门的开启关闭则一定是与城市的兴衰有着确凿的关联。

 

“唐时八门悉启”,这是苏州八座城门有史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场景,无疑也是最有安全感的场景。盛唐气象在苏州这个距长安千里之外的城市也显出非凡的容量和生机。它也是自阖闾大城建成后八门第二次全部敞开、全部使用,这是无忧无虑、多姿多彩的快乐盛世。

 

宋时又是另一番光景,修修补补的光景。修补城墙城门作为地方官的政绩曾五次载入史册,也就是说大的修补就有五次。除了金兵南侵外,更多的还是自然风化坍塌,以至“宋初启六门,后胥门又废”。胥门以及娄门、齐门就在宋代数度兴废。即便那个心神不定的逃亡皇帝赵构在苏州临时筑都,阖闾旧城上新建的平江城,也只开了五门。

 

宋代没完没了的修缮,似乎只是为了元代对城池的彻底破坏作准备。那个基本没有城池概念的游牧民族,纵马驰来时,坚固的城池对纤细的马蹄肯定造成过障碍,由此蒙古大军在占领苏州城池后便着手毁灭。自春秋以来历代统治者兢兢业业维持着的城池第一次完全沦为废墟。直至元末,统治者才对城池的作用有所认识。苏州城又得到恢复,胥门也得以重建。但元朝的统治却没有因为城池的重建而得到多少苟延。这个朝代如同旷野袭来的大风飞速掠过城市,之后便销声匿迹。


不是没有人想到过,要搬迁这座城池以躲避灾难。隋朝越国公杨素就因城池地处平原而非设险之地,在苏州城西南另造了一座新城。然而事隔三十三年,却不得不又将城址迁回了旧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那个叫新郭的小村子,还依旧在石湖那片烟柳空朦的山水之间,花开花落,鸡犬相闻。


与这片宁静相隔不远的苏州古城门,它们各自又有着怎样迥然不同的命运呢?

 

苏州城墙经历了无数次的破坏、修建与整治,许多城门早已拆除,但相应的地名却保留至今,如葑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阊门、金门、胥门、盘门等


 

八座城门演绎各自传奇


古苏州城共开城门八座,分别是阊门、胥门、盘门、蛇门、娄门、匠门、平门、齐门

 

漫长的两千多年中,苏州城的八座城门首当其冲地承受着沧桑变迁。纷纷扬扬的历史风尘让它们各有个性,经历的命运也各自不同。

 

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胥门更富有传奇色彩的了。它因遥对姑胥山(即姑苏山)而得名,又因伍子胥被夫差赐死后将头颅悬挂其上而出名。它本是水陆并列古城门,战国时的春申君测知太湖地势高过苏州,为免城内遭泛滥之灾,就把胥门水道加以封闭,此后胥门便无水门。胥门内城在百花洲,奇怪的是胥门外城门不是正面朝西,而是朝南。这样给人进出带来了很大不便。行人须经学士街,由内城门进瓮城,朝南出外城门,再沿河北上走几百步,才能上万年桥。正因为这个原因,1938年,正对万年桥另外建了一座新胥门。自此人们进出都走这里,反将老胥门给遗忘了。1953年又因为不适应交通需要,新胥门城门被拆除。



胥门外城门朝南,行人须经学士街,由内城门进瓮城,朝南出外城门,再沿河北上走几百步,才能上万年桥。因此,1938年,正对万年桥又另外建了一座新胥门


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齐门更伤感的了,那是因为“齐女”。不幸的齐国公主,因为齐国败于吴国而被迫到吴国来当人质,后嫁给吴王阖闾长子为妻。丈夫早亡后,她常因思念父母哭泣。吴王阖闾在齐门城上造了一座九层楼阁,让她可以眺望齐国。这反倒增加了齐国公主的思亲之情,不久就死了。而苏州城的齐门,由于齐女登城望齐的缘故,又称“望齐门”。

 

在苏州的八座城门中,没有比盘门更幸运的了。它是国内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二千五百余年来八座门中不管开五个,开六个,只要有开着的,总也少不了它。可能正是因为它独据一隅,既不妨碍交通,也不影响市容,拆城的那些理由一条也罩不住它。如若要留作老城纪念物,有什么比它更合适呢?

 

今天的人们依据着历史的碎片和想象来讲述过去,所以认为葑门是源于封禺山。其实是因为城外遍布“菰葑”,就是蔬菜茭白。而二千五百年的漫长时光,又有多少故事是我们所知晓的呢?



 



⊙本文选自《地图》杂志,内容有所删减,版权归《地图》杂志所有


分享多彩世界
传播地图文化
理念
地图杂志
微信号:dituzazhi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