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海印谭(二十九):重读《吴昌硕印谱》

 秦岭之尖 2017-01-12


【序言】


苏金海先生在篆刻创作之余,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探讨。自1985年起,他先后在《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青少年书法报》、《篆刻》、《书法》、《印林》、《印说》、《中国书画报》、《荣宝斋》、《美术报》、《书谱》、《壹收藏》以及《印学研究》等专业报刊发表了20多万字的印论文章。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篆刻史论、教育、书评、鉴赏、考释、创作札记等诸多方面,对当代篆刻学习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以,金石印坊特从苏先生发表于《书法报》和《书法导报》的数十篇文章中精选出20余篇分期刊出。敬请关注。



▲苏老师把每一篇发表过的文章都做成了剪报


重读《吴昌硕印谱》



文/苏金海



一部优秀的印谱,尤其是篆刻大师的印谱,其精华和奥妙之处往往不能使人立即全部获取,而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揣摩或反复地品味才能真正领悟。



《吴昌硕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


吴昌硕是我最景仰的篆刻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秦汉古印的深厚传统,更具有气魄雄伟、婀娜多姿的风韵。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总感到意味醇厚,强劲有力,胸襟开阔,有欣欣向上的气概。”(诸乐三语)最近我对晚清著名篆刻家的作品又进行了一次梳理和研读。当我重读了《吴昌硕印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版)之后,对诸乐三先生的上述论点深信不疑,并增添了一点新的认识。




缶无咎


吴昌硕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书画篆刻家,他在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篆刻作品。吴氏在四十岁以前,白文印基本上属于学习和摹拟秦汉印阶段,间或刻些仿浙派和邓石如、吴让之风格的作品。中年以后他的作品开始有了自己的个性。这期间的白文印不仅数量众多(约占大半),而且质量也高。他的白文印有细白和粗白之别,以粗白为主体。细白文如“绛雪庐”、“乘长风破万里浪”、“王朝冕印”、“雷俊”、“吴俊卿印”、“缶无咎”、“庚戌邕之”等印,意在汉玉印与将军印之间,布局自然疏朗,刀法劲健苍润。特别是“庚戌邕之”和“缶无咎”二印在布局和篆法上个性十分鲜明,堪称吴印中的佳品。



一月安东令


吴昌硕的粗白文印取法汉铸,又创造性地掺入石鼓文笔意,加上他善使圆杆钝刀冲刻,因此这类作品大多神完气足,醇厚天成。“一月安东令”印,虽作满白文处理,但满而不闷。吴昌老使“安”字独占一行,又将“月”字伸长,印面形成右边大半部竖线多,纵势强劲,左半部的“东令”二字横线多,因取横势,全印纵横捭阖纯任自然。“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印,字字壮硕,笔酣墨足。“葛昌楹印”,淳朴温润,“印”字“爪”部斜置于右下方,给印面添加了异趣。“缶翁”印,为吴昌老七十四岁所作,仍有大气磅礴、锐不可挡之势。



山阴吴氏竹松堂审定金石文字



与白文印相比,吴昌硕朱文印的书法意趣显得更加突出和浓郁。众所周知,缶庐印风的形成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得力于他那充盈着石鼓文韵味的篆书。吴昌硕晚年常常告诫地的学生:“写字顶要紧。写字主要是学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要从篆书上下功夫”。这些通晓明白的话语,看似平淡,实则寓含了昌硕老人数十年来对篆刻创作的精辟见解。事实也充分证明,晚清以来有大作为且影响深广的篆刻家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徐三庚、王福厂等人,无一不是优秀的篆书家,也无一不是把研习篆书、创造篆书风格放在首要位置(当然,印家的道德修养和渊博的学识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今中国印坛,正潜藏着一股与历史经验颇不协调的鄙薄篆书艺术的思潮,这股思潮给篆刻青年所带来的的消极影响应当引起篆刻界的重视。



△无须吴


在技法上,吴昌硕作朱文印时也常采用“击边”(残损)法。但他在实施“击边”的过程中一般只敲击印边而不损或极少损及印文。据笔者臆测,其主导思想大约是为能充分体现印中篆文的优美造型和流畅的笔趣。如“甲申十月园丁再生”、“书箴”、“薮石亭”、“舞鹤轩”、“无须吴”、“鲜霜中菊”等印即是代表。这些作品大多边细于文,且主次分明,轻重有绪,极尽虚实变化之能事。



鲜鲜霜中菊




巧妙地运用界栏与合文,这是吴昌硕篆刻章法的显著特色。印中设置界栏,本是周秦白文玺印的常见形式,吴氏大胆地将它们移植到朱文印的创作中。从简单的日、、田形格发展到等多种形式,为印章布局的多样化和多字印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例如“作英”、“宝钟室”、“石人子室”、“肖均审定金石”、“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贵池刘世珩所藏金石”、“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等印都是运用界栏十分成功的佳构。



贵池刘世珩所藏金石


吴昌硕从古代青铜器铭文中得到启发,常将相邻两个笔画稀少或笔画多寡悬殊的印文合并在一起。如吴氏的几方代表作“泰山残石楼”(上下式)、“一月安东令”(朱文、上下式)、“湖州安吉县”(左右式)、“园丁生于梅洞长于竹洞”(左右式)等印中的“泰山”、“一月”、“安吉”和“生于”等字,正因为印家合理而巧妙地运用了合文,方使作品的布局更显得简明和新奇,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湖州安吉县


作为晚清印坛的名家,吴昌硕的作品虽然亦可归于写意一类,但它却无霸悍之弊,更无那种故意扭曲印文或将印面弄得破不堪的狂怪相。我以为,这正是吴昌老的可贵之处。从《吴昌硕印谱》可以看出,是质朴浑穆的汉印精神和纯熟精湛的篆书艺术造就了吴派印艺,是勇于探索和勤奋踏实的创造精神促进了吴派印艺的升华。


▲原稿扫描件


(原载1993年08月25日、9月1日《书法导报》)


微评:


此文特别分析了吴昌硕篆刻艺术成就形成的原因,苏金海先生认为在吴昌硕大气雄浑的篆刻气象背后,是他长达数十年对秦汉印的学习与研究,以及他终生对篆书的孜孜以求,辛勤探索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最终筑就了一位开山立派的篆刻宗师。


—庵角山人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