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G101的新变化及解析之四:墙 茅洪斌文章微空公众号原创首发
变化一、剪力墙水平筋弯折要求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也是回归03G101的做法。原11G101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外侧。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外侧纵筋的内侧是合理的,虽然暗柱不是墙的支座,但暗柱作为墙竖向加强部位对剪力墙提供约束,剪力墙水平筋弯折在暗柱内侧既能增加墙水平筋与暗柱的的“锚固”,也能节省钢筋用量。同时,也与翼墙和转角墙内侧水平钢筋构造统一,它们都在柱外侧纵筋的内侧,区别是一字型墙水平端端弯折10d,后者是15d。右图墙端部是L型暗柱,但不是转角墙,L型暗柱的下侧相当于墙垛,而不是一道墙,所以不能按转角墙处理。
图一 墙水平端部构造 变化二:取消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采用U形钢筋的做法,实际施工中也没有这种做法,因为反而是增加接头长度,可以直接伸至墙端部。
图二 墙水平端部构造
变化三、剪力墙(翼墙)内侧水平分布筋在端柱内可以接通也可锚固。但外侧与端柱平的水平筋必须拉通。当墙水平筋伸入支座内大于2个锚固长度时,则锚固是划算的,否则,贯通反而是节省的。由于图集规定不明确,用词不严谨,“或”说明两者均可,没有限定条件,在施工与结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争议,如施工按锚固,结算按贯通,或施工按贯通,结算按锚固,总之,施工时按钢筋用量较少的,结算时按数量较多的。应该这样规定: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贯通端柱。当端柱支座长度>2LaE时,墙水平筋锚入端柱。
图三 墙水平在端柱内构造
变化四、翼墙变截面拉通做法,当变截面差值与相交构件宽度值之比小于1:6时可贯通,此不仅限于墙,所有构件的变截面处构造都参照此原则。
图四 翼墙变截面水平筋贯通
变化五、增加剪力墙水平施工缝处抗剪用钢筋连接构造,钢筋长度为施工缝上下各一个锚固长度。钢筋规格、排数、间距由设计人员指定。
图五 墙水平施工缝处附加钢筋
变化六、修正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纵筋构造,边缘构件插入墙内长度1.2laE范围长度内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间距不大于100。原11G101并未规定柱在墙内锚固范围内设置箍筋的规定。
图六 墙上柱构造
变化七、墙构件取消受拉钢筋(非抗震)锚固和搭接长度取值,全部按抗震考虑,见下图。
图七 暗柱转角墙构造 变化八、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规定为1.6LaE。但是端柱转角墙外侧水平在转角处弯折15d,不能误用。 原11G101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只笼统给出搭接长度LlE。那么到底是按1.2LaE还是1.4LaE还是1.6LaE?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图集本身没明确。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2LaE的理由是剪力墙不管何种搭接百分率情况,其竖向搭接长度与水平搭接长度均为1.2LaE。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4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搭接百分率为5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正系数,搭接百分率50%为1.4,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4LaE。 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按1.6LaE的理由是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百分率为100%,按照搭接百分率修正系数,100%为1.6,所以搭接搭接长度均为1.6LaE。 每种观点似乎都有其道理,在计算和对量时难免有分歧和争论。本次新平法把它明确下来,以后就不用争了,也不用论证了。我在做培训和回答疑问时一直坚持剪力墙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长度为1.6LaE的观点,也不因立场不同而改变。
变化九、修正墙水平筋伸入端柱内长度,16G101规定如下:墙水平筋(指端柱凸出墙外)伸入端柱内长度≥LaE时,可直锚,进入端柱一个锚固长度,既不必弯折,也不必伸到端柱对边。不能满足直锚时,则弯折15d。墙水平筋(指端柱未凸出墙)剪力墙水平分布筋应伸至端柱对边紧贴角筋弯折。与端柱平齐步的钢筋按普通墙处理,伸至端部后弯折。 这是很大进步,对原不合理规定进行必要的纠偏。 原11G101“当墙体水平钢筋伸入端柱的直锚长度≥LaE(La)时,可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其他情况,墙体水平钢筋必须伸入端柱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然后弯折。”
图八 端柱转角墙构造
端柱形状同框架柱,但不是独立构件,不独立受力变形, 端柱与剪力墙身是一个整体,端柱是剪力的一部分,端柱是用来约束墙体并提高墙体的稳定性能。 端柱与暗柱虽然都属于墙柱范畴,是墙边缘竖向加强带,但它们的不同之处是暗柱宽同墙厚,端柱凸出墙体之外,其侧向刚度大于剪力墙。 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伸入端柱内,当直线锚固满足锚固长度后,锚固钢筋即能满足设计强度要求,就可实现可靠的锚固。 剪力墙外侧未凸出墙面,其墙肢外侧水平筋的受力状态与暗柱型转角外墙相同,但转角处不需要搭接,只要弯折15d。 原11G101当墙体水平筋的直锚长度大于锚固长度不必上下弯折,但必须伸至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混规》中并无这样的规定,实属无端浪费。
变化十、增加抗震缝处墙局部构件,一般情况是基础相连,抗震缝处两侧墙分离。如图集所示墙下合上分的很少见。
变化十二、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构造边缘构件、扶壁柱及非边缘暗柱的纵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箍筋直径应不小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箍筋间距不大于100。取消了原11G101要求此类柱搭接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小直径的5倍的不合理规定。之前我撰文指出,箍筋间距不大于纵筋直径5倍是错误的规定,柱纵筋直径越小,间距越小,箍筋用量越大,含钢量是反而是增加的。实际是纵筋直径越小其承载力越小,不需要这么密的箍筋,当然也不会这样去施工,而结算时施工单位提出按图集规定。当初笔者也是建议搭接部分箍筋间距按100比较合适。 变化十三、约束边缘构件16G101提供两种做法,第一种是拉筋式,第二种是箍筋式,那么,何种情况采用(一)的做法,何种情况采用(二)的做法,旧图集11G101并未明确,16G101规定如下:当约束边缘构件内箍筋、拉筋位置(标高)与墙体水平分布筋相同时可采用详图(一)或(二),不同时应采用详图(二)。换言之,柱箍与墙水平筋间距相同可采用详图(一)的做法,如果不同则必须采用详图(二)的做法。间距不同,柱内拉筋与墙水平筋错位,所以,应采用箍筋式。
图十 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
变化十四、楼层双洞口连梁(双跨)中间部分不布置箍筋,原11G101需要布置箍筋,实无必要,中间一般为暗柱,本质也是支座,除了顶层连梁在锚固区设置约束箍筋外,支座处不需要配置梁箍筋,。
图十一 双洞口连梁构造
变化十五、增加连梁类型,原11G101-1图集连梁只有梁在楼层标高,16G101增加跨层连梁构造,同时,跨层连梁又有两种:一是同截面,二是变截面。同截面回层连梁侧面钢筋按正常间距布置,变截面跨层连梁在变截面处设置不少于2根直径不小于12的钢筋。跨层连梁设计较普遍,一般用于上下洞口之间。
图十二 连梁构造
变化十六、16G101新增剪力墙连梁LLK纵向钢筋、箍筋加密构造,LLK本质上是属于连梁,但因为它是按框架梁设计,所以,LLK钢筋构造与框架梁有相同的地方,如梁上部贯通筋不同钢筋直径时搭接、架立筋与非贯通筋的搭接、非贯通筋伸入跨内的长度、箍筋加密区范围,LLK端部构造不同于框架梁,而与连梁相同。LLK就是混合了连梁与框架梁的构造。
图十三 剪力墙连梁LLK构造
变化十七、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墙外侧竖向纵筋弯折15d,板上部纵筋与墙外侧搭接LlE(Ll)。原11G101没有规定墙外侧竖向纵筋弯折弯折长度,一般是按LlE(Ll)/2处理。顶板作为外墙(地下室)的弹性嵌固支承时就是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混凝土为弹性材料,混凝土结构支承实际均为弹性,根据支承刚度强弱分为刚性支承和半刚性支承,“弹性嵌固支承”可理解为刚性支承,左图②的简支支承可视作半刚性支承。
图十五 顶板作为外墙的弹性嵌固支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