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能力小百科】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弱,应该怎么办?

 瀞舒凝兰 2017-01-12
编者按

孩子阅读理解能力弱,到底应该怎么建立他们对阅读的认识?小学阶段,儿童需要发展的能力与素养有四大项:1.感受力;2.想象力;3.理解力;4.分析能力。因此,快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应该怎么建立对阅读的认识吧!

依据小学阶段儿童语言、心理发展的状况,总结了体现语言形式、文体形式的次序、规律、结构的五项原则:从口语到书面语;从韵文到散文;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下面就这五项原则逐一简要论述。


1
从口语到书面语


为什么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理由很明确,书面语难于口语,书面语的掌握要以口语为基础。对儿童(其实成人也是如此)来说,掌握书面语要比掌握口语难很多。


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要用口语形式的文体学习,为儿童从口语能力向书面语能力发展搭建桥梁。如果列举具体文体,有儿歌、民间文学(生活故事和童话)、口语叙述的创作故事(比如洛贝尔的《青蛙和蟾蜍》系列、新美南吉的幼儿童话等)、图画书等。


2
从韵文到散文


这里所说的散文是广义的概念,指非韵文的作品,如故事、小说、散文(狭义)。对儿童而言,“韵语”“易于常言”。


儿歌的浅易性还表现在易记易唱上。儿歌的篇幅一般都很短小,即使有的篇幅较长,也往往或采用顶针修辞格,或使用反复的手法,或重复相同的语法结构以及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语汇,因此还是好记好唱。


生了白胡子这首民间儿歌为例。一个小小子,/年纪刚十五,/不种庄稼不读书,/就出门去学打鼓。/打鼓怕使力,/便去学做犁。/做犁眼眼多,/就去学补锅。/补锅难得铲,/就去学补碗。/补碗难钻洞,/就去学‘关公’。/‘关公’难打仗,/就去学放羊。/放羊怕爬山,/又去学种田。/种田怕日晒,/去学做买卖。/买卖做不来,/去学当秀才。/秀才难教书,/又去学宰猪。/宰猪猪不死,/啊!/生了白胡子。这首诗涉及很多内容,如果不用韵语形式,很难将其记住,但是,一用韵语,就一生二,二生三,下面的内容自然就牵连出来了。



3
从“故事”到“情节”


从“故事”到“情节”这一原则,针对的是叙事性作品的分级问题。在小学阶段,叙事性作品主要包括故事、小说以及叙事的散文。


从“故事”到“情节”,意味着作品的结构由单纯到复杂,内容由明晰到隐含,还牵涉到从事件到人物、从类型到典型、从行动到心理等文学表现问题。


从文体顺序来看,小学低年级是故事、民间童话、图画书;小学中年级是更加复杂的文学童话(比如四年级可以讲安徒生的《丑小鸭》)、以讲故事为主的小说(如诺索夫的短篇小说)、图画书;高年级,则可以讲心理描写的小说,如《一串葡萄》 (有岛武郎)、《万卡》(契诃夫)、《上锁的抽屉》(陈丹燕)、《牛桩》(曹文轩)、《走在路上》(梅子涵)等。



4
从“形象”到“意象”


从“形象”到“意象”这一原则,主要针对的是儿童文学中的诗歌作品。理解从“形象”到“意象”的用意,需要具有儿歌与儿童诗,儿童叙事诗与儿童抒情诗、哲理诗的区别意识。


我们各以一首儿歌和儿童诗为例,具体说明。

《小西瓜》:“小西瓜,圆溜溜,/红瓤黑子在里头。/瓜瓤吃,瓜皮丢,/瓜子留着送朋友。这首儿歌的“形象”是生动的,同时又是直接而具体的。儿歌的“形象”的特点常常是对印象的白描,是一种客观的形象或情景。


但是,儿童诗就有不同了。柠檬/一定是想到远方去。/薄薄的切一切,/就会明白柠檬的心。/薄薄地切一切,/滚出来好多个车轮。/散发着好闻的香味儿,/车轮,车轮,车轮。/柠檬/一定是想到远方去!这是日本烟地良子的儿童诗《柠檬》,收入日本的小学语文教材。


同是表现水果,《柠檬》这首诗所具有的就不是“形象”,而是“意象”。这一意象不是纯然客观的,它是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它包含着一个主观的思想:“柠檬/一定是想到远方去!”另外,“薄薄地切一切,/滚出来好多个车轮”,这也是富于个性的主观的感受和想象力。“想到远方去”——这是柠檬和一个隐含的抒情主人公物我两忘的境界。


理解儿歌的“形象”,还有儿童叙事诗的“形象”,和理解儿童抒情诗、哲理诗的“意象”,需要的是不同的心智状态。在小学阶段,体现从“形象”到“意象”的文体顺序是:儿歌——儿童叙事诗——儿童抒情诗、哲理诗。


5
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


这一原则针对的是多种文学体裁的分级问题。

抒情也是比叙事后发展的一种能力。有的教材,在低年级就有浓烈抒情的儿童诗,容易使年幼儿童产生不自然的情感。对于儿童教育来说,不当的激情、不自然的矫情、不理性的煽情都是有害的。


依据议论在后的原则,寓言就不应该放在中低年级,而应该放在高年级来教。因为寓言是说理,而且是很特殊的说理方式,理解这种说理方式,需要等到儿童发展出较高的抽象能力之时。


按照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这一原则,大致的文体顺序应是:故事、童话在先,散文在后;儿歌在先,儿童诗,特别是抒情的儿童诗在后;散文中,叙事散文在先,写景、抒情的散文和夹叙夹议的散文在后;寓言放在高年级。



文学是有意味的形式。以上所论述的儿童文学分级阅读的五项原则,无一不涉及儿童文学的“形式”问题。包括儿童文学在内,只有对文学阅读进行“形式”分析,才能明白阅读理解。通过上述五项原则,对儿童文学阅读进行“分级”,希望能够理出儿童文学理解的规律,从而促进孩子有效的学习阅读。


参考|朱自强.儿童文学分级阅读指向能力与素养的发展规律.《人民教育》2014(22).


阅读就是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