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访:从嘉兴到美国,范派弟子“蔡新芬”别样的越剧人生

 cxag 2017-01-12

《麻风女》选段 蔡新芬、俞建华


对话蔡新芬


蔡老师您好,先简单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


我的艺名叫蔡新芬,原名蔡樟芬。曾经于1981年9月考进浙江省嘉兴地区越剧团艺术训练班学艺(是一个科班形式的戏校),工小生,被指定学唱范派。




时任嘉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是浙江省剧作界的领军人物顾锡东。嘉兴地区越剧团艺术训练班负责人为顾锡东、邢竹琴、查康国。他们在1980年招收了39名学员 (其中演奏员7人) ,由于那时请的师资比较齐全,其中有各个行当的老师,有京剧老师、声乐老师等等。不幸的是那时培训的资金出现些了问题。所以又重新拟订了:“开门办学,出门求艺,以戏带功,以功促戏” 的教学方针。


剧作家顾锡东便为这一批年轻演员量身打造了传统伦理古装剧《五女拜寿》这部戏。为此在1982年,这部戏首次在湖州公演并且获得了成功,之后又赴江浙沪一带的一些大城市巡回演出了数百场,曾被各地媒体争相报道,并首次冠名为“小百花”;“越剧小百花”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在沪受到越剧界、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赞赏。后来,由于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诞生,这批演员也由顾锡东取名为“新秀辈”,故此,蔡樟芬便改成了蔡新芬,此乃寄以新秀辈出之意。




我在该团的第一个大型伦理传统戏《五女拜寿》中扮演三女婿邹应龙一角,后成为该团的主要演员。随着嘉兴地区被撤销,嘉兴地区青年越剧团被改名为浙江省湖州市越剧团。我在剧团曾经主演过《双桥接亲》、《三弟审兄》、《八郎寻嫂》、《长乐宫》、《百叶龙》、《三救郎》、《寿堂奇案》、《麻风女》、《相思奈何天》等剧目。



1991年1月移民到美国定居,自1989年年底从舞台上下来后,在美国便成为一个家庭主妇了。为了融合和适应在美国的生活,努力的学习英语,进学校重读了高中课程General Educational Development(GED),然后又进入一所大学完成了Biotechnology//Biomanufacturing (BTD)。现在在美国麻省的一家健康中心工作。



这么多年没有回国演出,回来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这次回国,我重新登上了阔别27年的舞台演出,我最大的感受是:虽然我那么多年来一直在拒绝去想重返舞台的这件事,但事实上我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挚爱越剧的。同时,我也感受到现在的群众文艺做得特别好。


(蔡新芬回国参加演出)

《梁祝·十相思》蔡新芬、时代红


这次很有幸观摩了各地的票友演出的大戏,也曾跟着时代红姐姐到上海参与几个越剧艺术沙龙活动,我很惊讶地发现国内票友的演唱和演出水平相当专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对越剧的挚爱和热情比专业的演员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唱腔、身段、化妆、服装等等方面他们都是一丝不苟的。



这点深深地感动和激励了我藏在心底多年的喜爱越剧的种子,也使我有了要重返舞台的信心。而且在我心里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决定常常回来中国,参与票友的演出。我也觉得“票友”的身份也比较适合我。



您是范派弟子,对于范派想说些什么?


越剧表演艺术家范瑞娟老师对于我而言,她不仅仅是我的老师而已,可谓是半个母亲。因为我出生于梨园之家,我的母亲也曾颇受范老师的赏识,由于我母亲过世比较早,范老师曾安慰我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此以后老师对我的各方面就比较关心。每年剧团放暑假,我总是会住在老师家和老师一起生活,与老师一起参与各种活动,也跟着老师去观摩学习。



更有意思的是我的婚姻,1988年老师正好被邀请到美国芝加哥去做一个学术访问,她就主动的代表我的父母专程从美国的芝加哥到纽约去为我相了亲,我也是在老师和伯伯的祝福下结了婚。老师对我说:要把我像女儿一样嫁出去,希望我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 但是,她一再的叮嘱我:“一定要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然而,我却做了一件让老师很不高兴的事。2005年,老师既写信,又打国际长度电话邀请我来参加“一代风华”的演出,老师还为我安排了节目,预备了她的服装叫我彩唱;而我却没有回来。因为当时我非常的害怕,自从离开舞台到美国以后,几乎没有开口唱过越剧,更没有在公共场合演唱过;其次是我的两个孩子还小没有人照顾;还有我正好在一所学校读书。我为此事挣扎、纠结了许久,最后还是没有登上回国的飞机参加“一代风华”的演出。这些年来,我心里非常的自责,在心底总觉得对老师有一份深深的亏欠。


为此,我现在决定重返舞台,并非是为了自己再有什么建树或出名,乃是出于对恩师的爱戴和尊敬,还有心中的一份亏欠;想要为老师做一点事。我希望可以在喜爱范派艺术的群体中做一些有利于范派传承的事。时代红老师带领的“傅艺剧社”为傅派传承做了很多贡献,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将来能够有一个“范艺剧社”。



越剧在您生活中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她影响您的哪些方面?


我出生于梨园之家,几乎可以说我是在后台长大的。即使是在文革期间,被禁止演出古装戏的时期,我的父母被下放到嵊州,他们也是在搞文艺演出的。我的母亲曾经是演员,后改成导演,父亲是作曲的兼乐队指挥。我自从移民到美国以后,虽然没有机会演唱越剧,但是,偶而听到越剧旋律的时候,会使我非常的兴奋。在90年代,我有一个好友(远房姐姐)在纽约,她常常会录制一些越剧的录音带给我看,后来她又录制一些越剧的VCD 给我解解闷。




因为我父亲是会作曲的,所以,当我在1998年信耶稣以后,为了让父亲了解《圣经》中的内容,我便请父亲为我用诗篇来作曲,用范派的旋律来唱《圣经》中的诗篇。经过了一段很漫长的时间,其中,偶尔有演唱,有听朋友的建议,反反复复,后来找到了一个会MIDI做伴奏的人……终于在2015年把20首的赞美诗和诗篇合成了。今年又把20首越剧旋律的赞美诗和诗篇做成了视频,打算做一个自己的网站与大家分享。总而言之,越剧在我的生命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各种形式参与美国华人的活动)

您想和曾经的剧团姐妹们说些什么?


我和新秀辈的姐妹们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为我们曾经是同一天进入浙江省嘉兴地区越剧团艺术训练班学艺的,我们同吃一锅饭,一同练基本功,一同经历一段很艰苦的生活,又同演一台戏;我们一起同唱共吟了大约5-6年的时间,有很厚深的舞台姐妹感情。后来,走的走,嫁的嫁,出国的出国,改行的改行了,到最后连剧团也不复存在了。


(和当年的湖州越剧团的姐妹们)

如今大多数姐妹们已经接近退休的年龄,其中有几个姐妹已经组成了一个剧团开始演出一些剧目,有的也开始参与一些演出活动。这一方面是为了丰富当地群众的文艺生活,另一方面也是他们自己的一份爱好。我希望在合适的时候,也会去参与和加入她们的队伍。


想与曾经喜欢的戏迷朋友说些什么?


我对曾经喜欢我的戏迷朋友们,一直欠他们一声谢谢。因为我是匆匆忙忙的离开了舞台,悄无声息移民到了美国。在此,我要谢谢曾经支持、爱护和鼓励过我的所有戏迷朋友们。在上海,苏州,无锡,南京,和温州……等等的戏迷们,我非常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爱护和鼓励。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其实在艺术上还是很稚嫩的,只是初出茅庐的舞台新艺人而已,就因为有那么多戏迷朋友的赏识和鼓励使我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去尝试不同的角色,在唱腔方面也有更多的自信心去模仿和练习。同时也非常的谢谢曾经教过我,指点过我,帮助过我的越剧界、戏剧界的艺术家,专家,和前辈老师们,没有你们就没有今天的我。非常感谢你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