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岁之后,再奋斗还来得及吗?

 长沙7喜 2017-01-13


文 | 李囧囧 · 主播 | 阿成

亲爱的书友,大家好!晚读,我们继续共读《刻意练习》。


早读中我们已经“破解”,那些天才的天赋。


可是当我们知道了他们成为天才的途径后,我们又该如何去做?我们二三十岁甚至五六十岁了,现在去练习还来得及吗?


那么在最后一篇晚读中,我们来复盘成为大师的路线图。(建议参考第八章)

1、产生兴趣


生活中有很多人,当你问到他有什么特长时,他可能会说:“我没什么特长!”“那你有什么兴趣呢?”“唔,我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情。”


好吧,在我们对一项领域产生兴趣前,可能我们很难对这个领域进行“刻意练习”。


早读中说到,国际象棋大师的大女儿苏珊讲出了,她通过什么机缘对国际象棋产生兴趣。虽然我们知道这离不开她父母刻意的引导。


那我们这些“平凡的人”如何培养出自己或者孩子的兴趣呢?


对于孩子,我们一般可以使用两种方式培养他的兴趣。


首先,是要努力地发觉孩子的性格、爱好、兴趣点。这是身为父母的责任。不然以后,当发现孩子并没有什么特长时,请不要把责任推卸在“你没有天赋”上。


其次呢,就是引导孩子对某项领域产生兴趣。注意!并非强制!


我们来看看一些大师的父母是怎么做的。比如,著名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他的父母在他9岁时,以玩具的形式送给他一副高尔夫球杆。并以与孩子玩耍的心态展示如何击球、挥动球杆。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爆棚,父母在孩子这个阶段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


首先,父母给孩子大量的时间、陪伴和鼓励。其次,父母往往会以成就为导向,并教孩子一些重要的价值观(请不要给孩子过多树立是非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负责任,以及建设性地运用时间。一旦孩子对某个特定领域或行业感兴趣了,他有望以同样的态度来追求成功,如自律、刻苦、成就等。


如果这个阶段,你以工作忙等等等等为借口,无法给予孩子陪伴。请不要责怪他们日后可能的平庸,或者埋怨他们不够爱你。你选择了工作,而不是他们。




2、变得认真


我见过很多练字的人,拿到字帖后,就一个劲描摹,描摹。甚至连临写都不愿意。更遗憾的是,他们有的一个字写了几百遍,连笔画都是错的。你只是在不断在重复练习错误。这样你能成功吗?


所以,一旦你或者孩子已经开始对某个领域产生了兴趣,渴望向这个方向发展,这个时候应该为自己或者孩子找一个专业的导师。


通常情况下,我们找到的导师可能不是这个行业的专家,但是他们特别擅长教导别人。他们知道在什么时候应该激励学生,什么时候应该给他们带来压力,知道怎么样让学生不断前行。


在孩子的练习中,父母的身教大于言传,如果你从来不会去听音乐,而强迫孩子去学钢琴,这种环境可能让孩子不会长久坚持练习下去。


尽管父母和导师可以采用许多方法来激励孩子,但到最后,那些动机必须来自孩子的内心,否则,它不会长久。父母和导师还可以采用一种方法来提供长期的激励,那便是帮助孩子找到他们喜欢参加的相关活动。


例如,如果孩子发现他喜欢在观众面前演奏某一种乐器,那可能足以激励孩子进行必要的练习了。帮助孩子创建心理表征,可以增强他们欣赏自己正在学习的技能的能力,从而增强孩子的动机。


慢慢通过这些动机的激励以及一些展现,会让我们获得大量的愉悦感。从而有更多的动机进行练习。




3、全力投入


当你发现你的导师无法再帮助你提升时,这时候你就应该考虑更换一位更好的导师(如果你还想继续提升的话)。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


这时,我们该着手升级自己的练习计划。


比如,当你的钢琴练习到一定的阶段,你就要换一种练习方式。美国有一个音乐学院就很变态地要求:一首曲子要拆成非常细碎的片断,一点一点地去练。甚至提出一个很极端的看法,叫如果听你练琴的人听得出来你在拉哪首曲子。对不起,你的训练方法已经错了!


这个阶段就是真正“无聊”的重复,重复,再重复。


再比如打篮球也是一样,当你学会篮球的基本动作后,你需要做的并非仅仅练习篮球技巧,而是重新设计体能训练。


现在对于人脑的研究表明,人学会一样东西是物理上的改变。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大脑一部分的神经元会形成一张神经网络,渐渐连在一起。所以在科幻小说里说,我不会一样东西,在大脑里植入一个芯片,这个结论是不靠谱的,因为你没有改变大脑的物理硬件。




4、跨越非连续性


“跨越非连续性”是李善友教授在一场为期3天的演讲中提出的一个结论。用刻意练习的话就是“脱离舒适区”。当你的一项技能可能达到你的极限时,你不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进入周边的领域寻找答案。


比如我刚学习微积分时,我直接是懵的。这是什么玩意,我学习它有什么用?后来深入了解经济学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微积分的发明是为了解决很多经济上的问题。


所以像莫扎特这种对多种乐器水平都卓越的人来说,他听过了这么多乐符,洞悉了这么多乐器的音色,他的传奇因为这些成为了必然。这也许就是天才之所以是天才的原因吧。


好啦,本周的最后一期晚读就到这里。明天的总结,我们再见。

后台回复早安”,收获清晨第一句问候

你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


长按扫描,关注有书


与1000万书友一起

组队对抗惰性,每周共读一本书

2017,成为期待中的自己


-作者信息-

囧囧,有书原创作者,喜欢跨界打劫的死磕侠,带领你用好奇心探索世界。

-主播信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