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吃饭谈起
也许有人看到这个题目,不禁会哑然失笑,吃饭是人的本能,谁个不会?值得废笔墨来研讨一番?其实不然,吃饭大有学问,不仅有高深的理论,还有奇妙的技术。不信,请躬身自问:做得了鱿鱼、海参、猴头吗?当然这绝不是奢侈和腐化。在彩色电视取代黑白电视的趋势中,吃惯“捞面条”和“蒜苔炒肉片”的嘴,相应地也要尝尝高级的“山珍海味”。人们不仅要吃得好,还要吃得有营养,有情趣,于是“营养学”、“烹调学”流行起来。专业人员不算,业余地听烹调讲座、读菜谱已是很“时髦”的事。如果进而深思,由此派生出的问题,如“为谁吃饭”?“怎样使自己吃好,又使别人吃好?”“当代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等等,就更值得人们动动脑筋了。 动脑筋就是思索。人是思维的动物,生活中有许多犹如吃饭般习以为常的事,都值得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例如:怎样装扮?怎样工作?怎样学习?怎样思维等等。这里提到的有“小事”也有“大事”。先说小事吧:有人一根一根地拔光了眉毛,再用墨笔画上细细的一段孤;脸涂得惨白;唇抹得血红;眼圈擦得乌兰;衣服穿得轻透;登着双三寸“高跟”,一走三摆,满街风情。目的当然是为了美,可是却恶性地刺激了人的感官。“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是曲解时尚的失败。从美学观点讲,能说这些人懂得怎样装扮吗? 再说大事,以青年为例。他们反对陈旧、僵化的束缚,但是,当思想冲破牢笼后,有人却无所适从,又不愿踏上探求真理的、艰苦的思想道路,而到没落的封建主义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中寻找归宿。 学习上,名利象征的文凭使人产生不小的动力,有幸成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却一时陷入满足的茫然空虚里。有不少人在咒骂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时,又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而沾沾自喜。 生活上,“个性解放”的浪潮,冲乱了一些人的生活轨迹,他们用“自我设计”的美丽外衣掩盖了人生的真实意义。一方面热切地追求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却用犹疑的目光打量着现实,极少想到无私的给予。 青年人勇于探索,绝少成见与顾虑。可是有时却表现得鲁莽和幼稚。有的人勤于多思,却不善于深思,横向思维多于纵向思维,思维停留在事物表面。偶有所感,就匆忙结论。有时用感觉代替理智,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存在,用轻率的否认代替深沉的思考。于是在一些青年中出现了莫名的忧郁、疑惑、狂妄的综合症。 当代青年生长在新旧交替的伟大历史时代。伟大时代造就伟大的人才,这是青年的莫大幸福。一时的苦闷、彷徨、不足也许是难免的,因为新时代分娩之际总是伴随着阵痛,会产生一些迷蒙。但是只要我们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直面人生,穷索真理,我们就可以变得清醒、勇敢、坚定。 勇于探索是各个时代青年的共同特征,当代青年应有自己的独特风貌——善于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思索,并将思索的结果付诸于坚毅的行动。
刊《西北政法学院院报》1985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