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秦王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掀起全国各地抗秦的战火。各路英雄轮番上马,大展英姿,张耳和陈馀年轻时烧黄纸,拜把子,发誓共进退,齐生死。 两人后来参加了反秦大军,随着时势发展,秦王朝最优秀的人才章邯开始对各路起义军反攻。 张耳当时被围困,陈馀在城外按兵不动。 张耳气急败坏,送信给陈馀,你忘了当初的盟誓了吗? 陈馀说,当然没有忘,但我几千兵马,出去就是死路一条,我要保存实力,为你复仇。 后来,项羽大军赶到,解了张耳的围。 张耳叫来陈馀,大骂他不守信义,陈馀解释说,我已经派出一支精锐,但最后被章邯消灭了,这就证明,我们根本不是章邯的对手。死应该有个价值,贸然来解救你,纵然粉身碎骨,有何价值? 张耳开始骂街,陈馀就把自己的印信拿出来说,你若不信我,可收回印信。
【2】
张耳有些懊悔,但他手下的人劝他说,陈馀忘恩负义,你纵然把印信还给他,他将来还不会把你当兄弟看待。这是老天让他交出印信的,你不收回,恐怕会被老天惩罚。 张耳只好收下印信。 陈馀回来,发现张耳如此冷血,一气之下,带着几百名亲兵,离开了。 从此,二人分道扬镳,甚至都把对方当成是天下最大的仇人。 张耳没有错,在眼看城破时,向好兄弟求救,本是良知所发。 陈馀也没有错,没有价值的送死,非但解救不了兄弟的命,还会把自己搭上,浪费了复仇的资本。 错的,恐怕是时势。
【3】
人平时的诸多想法和考虑都冷静如冰,但在大危难来临时,最先考虑的永远是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良知的发动,形成了自我保护机制。 张耳保护自己,请求陈馀出兵,陈馀也保护自己,绝不出兵,最后二人不欢而散。 人际交往,亲密容易,信任很难,谅解尤其难。 张耳和陈馀的友情发自真诚,看似亲密无间,也能互相信任,但恐怕还没有到达轻易谅解的程度。
【4】
无法做到谅解,是人际交往中最致命的。它毁坏无数看上去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好兄弟。 因为真正的好朋友,好兄弟在充分信任的情况下,不太可能发生矛盾,所以也就没有谅解与否之说。即令发生矛盾,大家见面一谈,立即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有矛盾发生,而且绝不会谅解。一是时势,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情义程度没有如火如荼。第二条控制着第一条,第一条极大影响着第二条。 人与人之间,最难的是互相谅解,那些特别容易谅解的兄弟,恐怕只是没有真正面临死亡,没有被伤了心。
|
|
来自: 昵称29313448 > 《待分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