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医学入门者的人文脚步 —— 读《学医,你准备好了吗?》有感

 渐近故乡时 2017-01-13

一个医学

人文脚步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樊荣


近日,有幸读到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辅导员梁钦所著的《学医,你准备好了吗?》一书,文字清新活泼,充满校园气息,字里行间,仿佛心又回到那个曾经的校舍、课堂、实验室。做学生是一件幸福的事,做老师则更是一件充满成就感的事。


梁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年10月



作者是一名非医学背景的人员,却被委以医学院辅导员的重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面对一份毫无经验的岗位,面对几十个没有任何交集的陌生学生们,如何走近他们身边、步入他们心田、留在他们脑海,则是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短时间内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是当务之急。一起学医,并不现实。都是从零学起,她不一定比学生学的更好;一起欢乐,并不合适。辅导员不仅仅是朋友,更是引导者,没有教育意义的纯玩不符合职业的素养;最终,她在入门的时候,选择了医学人文这条路。她通过周记的方式记录着她工作的点点滴滴,也记录着她学习的点点滴滴,积木成林,聚水成海,坚持走下来,竟走出了一条旁人仰止的大道。也正是因为作者在医学人文方面诲人不倦的教导和永恒饱满的正能量,让医学生们毫无违和地接纳了这个外专业的“姐姐”一样的辅导员,并为她起了一个颇有意味的谐音绰号——“娘亲”。


医学人文,既是医学入门本应的基石,又是漫漫医学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因此,在医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初始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外也有类似的书籍,比如《孩子,如果你要学医》等,均是希望让学生踏入医学之门的每一步都扎实、稳健。


先入心门,再入法门

在知名的医疗电视剧《心术》中,老主任的一席话引起了医务人员很多的共鸣。“作为一个医生,首先要有仁心,其次才谈得上仁术。一个没有良心的人,一个心术不正的人,他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在医学的道路上,的确如此。不过,近些年来,在我国医学教育的体系中,医学人文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而导致一段时间的医学生们并未收到应有的人文教育。与之相伴的是随着社会发展,教育产业化,人们的自由主义、独立意识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传统师承教育模式逐步被取代。老一代医者的人文精神得不到完整的传承,医学人文出现了断代。常常听到白发苍苍的医学前辈讲,现在的医生很多缺少了曾经那一代医者心中的信念。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院士90多岁的高龄依然在出诊,而他每次当病人走进诊室时和离开诊室时,老先生总是会站起身相迎或相送。这一习惯保持了60多年。他常常谈起当年上学时所使用的外科学教材《克里斯托夫外科》。该书的第一页就写着“先交朋友,后做手术”。这也是老先生一生从医的信条。而当今医生的差距,绝不仅仅是一次起身的差距。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人文断代,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现况相结合,导致了近年来我们会发觉,人们很多都有钱了,生活好了,吃穿不愁了,可是却没有重心了,失去信仰了,缺乏真诚了,抛弃信任了,背离感情了。人生的目标仿佛只是那银行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医生们不再把工作当成事业,而是当成了一种职业,只是用技术去换取回报的一种工具。因此,一旦对一份工作没有了对事业的热爱,而仅是对职业的将就,那么这份工作便不可能成为他的信仰。


当前的医患关系下,人们总是在说,医患之间缺乏信任。但信任来源于理解。理解来源于沟通。沟通来源于尊重。尊重来源于心。心是动机,术是行为。只有具备相应的动机,才能在行为和方式上进行不断追求。


心正为纲,技精为业

医术的学习来自于长久的学习与练习,医者内心的修炼同样如此。而且内心的修炼比医术的发展更重要。心正而驰,便会取得长足发展;旁骛而引,则易走火入魔。


全球著名品牌“香奈儿”的首席鞋匠曾说,“一切手工技艺,皆由口传心授”。我国中医几千年来流传至今,所依靠的同样的口传心授。其实口传心授的不仅是技艺,更是理念和信念。师徒相传的过程,也是师父对徒弟考量的过程,如果心术不正,掌握再高的技艺却不一定是造福于人。


医学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手术刀”。从顺序可以看到,语言在医学中的重要性。美国著名医师特鲁多的墓志铭,“偶尔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在安慰”,说的也是语言的重要性。然而,当今的医生中,重视的顺序却变成了“手术刀、药物、语言”。医生们唯技术是从,却忽略了语言的作用。殊不知,医学并非一门纯粹的科学,而是融合了科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综合的学科。对于疾病而言,医学的作用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认为医学能够消除所有疾病和死亡,那便是走火入魔,便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那不是在造福人类,而是制造风险。


有的患者颈总动脉刚查出斑块,医生便劝其支架用以预防脑梗,结果术中却斑块脱落出现了脑梗。有的患者便秘,医生还未尝试药物治疗便劝其截去一段结肠。有的患者肥胖,还未调整好内分泌,医生便劝其缩胃手术。近年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被大力宣扬。然而现实却是,1993年~2011年,韩国大力推行甲状腺癌早期筛查,结果甲状腺癌病人增加15倍,成为发病最多的癌症。但这18年间,该国死于甲状腺癌人数却并没有变化。并且,几乎所有诊断出来的病人,都做了放疗或切除术,其中约11%发生甲低症,2%手术引起声带麻痹。英国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显示:每1万名大于50岁的英国妇女参加筛查20年,能诊断出681例乳腺癌,其中129例属于过度诊断,能避免43例乳腺癌相关死亡。也就是说,每避免一例乳腺癌相关死亡,有3名患者将被过度诊断和治疗。可见,我们的医学发展,诊治水平大幅提高,而患者却并未得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比之前更糟。医学再发展,也无法避免死亡。面对疾病和死亡,手术刀终将是失败者。而由心而发的言语安慰、关爱、照料,才是最终的胜利者。正如著名的电影《心灵点滴》中那句经典的台词,“死亡不是敌人!如果我们要挑战疾病,我们就应该去挑战那最严重的疾病——冷漠。医生的使命不应只是避免死亡,还要增进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面对疾病,有赢有输。但我们面对一个人,无论结果如何,我保证你一定赢!”什么是医生?医生是能够帮助他人、博学且值得信赖的人。医术仅是职业手段,而医学的根本在于用心帮助。


以心为尺,行不逾矩

我国的《侵权责任法》中,将医师是否存在过错的判定标准设定为合理的注意义务。在日本,合理的注意义务也被成为“良父义务”,即视病人如亲人。因此,是否像视病人如亲人一般地履行应有的注意义务,则成为了我们判定对错的标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尺。这把尺,我们也称为规矩。心中的规矩也是我们行为的界限。因此,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我们所依据的都是自己心中的那把尺。尺有长有短,因人而异。有时,我们将一份好的产品称为“良心产品”,把粗制滥造的产品生产者叫做“无良商家”。因此,我们知道,这把尺应有的长度叫“良心”。


那什么是医者的良心呢?我们将其称为“医德”。在西医的发展中,人们把《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医德的标准。在中医的发展中,人们把《大医精诚》作为医德的标准。医德没有高限,我们总是可以找到更好的医德,但医德的底线不可触碰,因为那是法律。


心定身从,处乱不惊

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宣传“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也在讲,“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完美的精神理念。我们一般也把其称为“匠心”。而医者之心,同样如此。医者的追求,是对自身技艺、产品的永恒努力,更是对自身内心的终生修炼。精湛的技艺,其来源正是那颗抱着理想、永不止步的“匠心”。


在一部名为《致匠心》的宣传片中,也有这样一段话,“我想,一个人有多少天份,跟他出什么样的作品,并无太大关联。天分我还是有的,我有能耐住性子的天份。人不能孤独的活着,之所以有作品,是为了沟通,透过作品去告诉人家心里的想法,眼中看世界的样子,所在意的、珍惜的。所以,作品就是自己,所有精工制作的对象。最珍贵,不能替代的就只有一个字‘人’,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所以,没有理所当然,就是要在各种变量可能之中,仍然做到最好。世界再吵杂,匠人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我知道,手艺人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对完美的追求。所以,我们宁愿这样,也必须这样,也一直这样,为什么,我们要保留我们最珍贵的,最引以为傲的。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一段话,诠释了工匠精神,其实也诠释了大医之精神。今日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矛盾、各种差别、各种诱惑,有些人因此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迷失了人生。医生的群体中,有些人为了职称而论文造假,有些人为了职位而头破血流,有些人为了利益而铤而走险,直到泡沫化为虚有时才幡然醒悟,却已后悔莫及。而往往一名出色的医生,并不是由于他有多少天份,而是因为他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能够在吵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那张安静的诊桌,专注于内心,专注于信念,专注于事业。这份心,往往来自根植于每个人心中对那份职业的愿望。那便是医生的信仰。


先有仁心,后有仁术。每一名医学生踏入医学之门,都应首先迈好人文的稳健脚步。



责任编辑 | 水晶晶

图文编辑 | 刘洪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