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长寿的语言学家 112岁的世纪学者

 pxiang818 2017-01-13
卓越的语言学家

周有光先生1906年1月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23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53年周有光先生的家庭照

1925年,因不满校长禁止师生抗议“五卅惨案”,毅然离校,改读爱国人士创办的光华大学。毕业后任教于光华大学、江苏教育学院、浙江教育学院,后任职于江苏银行和新华银行,担任这两个银行派驻纽约和伦敦的代表。1949年上海解放后回国,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政经济学院教授。


1955年10月,周恩来总理点名邀请精通英语、法语、日语的周有光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胡愈之对他说:“你不要回去了,留在文改会工作吧。”周有光说:“我不行,我业余搞文字研究,是外行。”胡愈之说:“这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家都是外行。”就这样,年近半百的周有光来到北京,改行进行语言文字研究。


周先生到北京后参加的第一项重大的研究工作,就是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战线上的一件大事。周先生在这一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时,对《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哪种字母形式分歧很大。


到1955年底,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其前身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共收到各地各界群众提交的汉语拼音方案655种,在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文改会秘书长叶籁士提出了6种方案征求意见。这些方案有汉字笔画式的,也有斯拉夫字母式的和拉丁字母式的。


周有光积极推介拉丁字母,他认为:拉丁字母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共同工具。他具体指出:“在文字的结构上,它是最进步的音素(音位)制度;在字母的形式上,它是最简明实用的符号;在语音的表示上,它有非常广泛的适应性。它有这些优点,所以它能够活跃地生活在众多的民族中间。”最终,《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极为重要的选择,这一正确选择为国际上采用汉语拼音拼写中国人名、地名以及利用拉丁字母进行中文信息处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固然体现了当时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但周先生的推介工作也是功不可没的。


在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时候,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设立的拼音方案委员会推举叶籁士、陆志伟、周有光起草《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叶籁士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秘书长,比较忙;陆志伟要教书,还兼语言所的研究工作。周有光则一心搞方案设计,在方案的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研制过程中,周有光提出了制定《汉语拼音方案》的三原则:拉丁化、音素化、口语化。拉丁化指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音素化指按照音素(音位)拼写音节,口语化指拼写规范化的普通话。


1958年2月全国人大一届五次会议正式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汉语拼音方案》是300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对中国人60多年来创造的拼音方案的总结。它的诞生是中国语文现代化运动的重大成果和里程碑。


周先生1961年出版的《汉字改革概论》是根据1958年至1959年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提纲撰写的。主要内容是讲述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历史及介绍刚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条分缕析,资料翔实。该书是对300余年汉语拼音字母演进史,特别是对60多年中国人自创拼音字母运动系统、全面的总结,是涉及汉语拼音问题的影响最大、最权威的专著。


1977年9月《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关于中国地名拼法的决议》说:“建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1979年6月15日《联合国秘书处关于采用“汉语拼音”的通知》确定:“从1979年6月15日起,联合国秘书处采用‘汉语拼音’的新拼法作为在各种拉丁字母文字中转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名和地名的标准。从这一天起,秘书处起草、翻译或发出的各种文件都用‘汉语拼音’书写中国名称。”


1979年,周有光代表中国出席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华沙举行的会议,他在会议上提出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的议案。有些代表提出,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国际标准时,应当有一个拼音正词法规则。周先生立即起草了《汉语拼音正词法要点》,供会议审议。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用通信投票的方式通过了中国的议案。从此,《汉语拼音方案》成为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在这个过程中,周先生功绩卓著。


从1982年开始,周先生陆续发表了《汉语拼音正词法问题》《正词法的性质问题》《正词法的内在矛盾》等论文,积极推动、引领我国的汉语拼音正词法研究。


周先生十分重视汉语拼音的实际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大力倡导用拼音转换法给电脑输入汉字。他指出:“如果输入汉字必须经过记忆编码的特别训练,不能像外国的字母文字那样方便,那么,中国计算机也只能由专业者使用,不能成为大众化的语词处理机。”现在,除了专业录入人员外,我国绝大多数人都使用汉语拼音给电脑输入汉字。周先生所倡导的汉语拼音输入法,使得中国人快步跨入了中文信息处理的新时代。汉语拼音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周先生还致力于中国语文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他科学地总结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语文现代化的成就,认为,这些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言的共同化、文体的口语化、汉字的简易化、表音的字母化以及语文的电脑化和术语的国际化。


比较文字学,是周先生关注的又一领域。上世纪50年代,曾有是否存在文字从表形、表意到表音的发展规律的争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周先生考察了世界上多种文字的发展历程。他指出:“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是丁头字和圣书字的时代,这时候只有‘意音文字’。经过两千年的‘从意音到表音’的潜在演变,到公元前1500年产生扬弃表意、纯粹表音的字母文字。这就是文字的‘形意音’发展过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比丁头字晚两千年,但是发展步骤没有两样。”他的研究证实了世界文字发展确实存在着由表形到表意再到表音的客观规律。周先生的研究成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学识广博的学者

周先生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




周先生是一位学识广博的学者。


他是一位资深的经济学家,上世纪50年代担任复旦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时,著有《新中国的金融问题》《资本的原始积累》等经济学专著。他近期出版了《朝闻道集》,其中的《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全球化巡礼》《两大文明古国的经济起飞》等文章,从经济学角度精彩地剖析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状况,并预测了未来的经济走向。周先生的经济学著作和语言文字学著作都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他是我国唯一的双领域著作同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学者。


周先生还是一位享誉华夏的文化学者。80岁以后,他发表了一系列探讨文化问题的文章。周先生对现代文化有精辟的见解。他说:“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升华,它是全人类共同的创造,19世纪开始形成,20世纪快速发展,21世纪将普遍展开。”“现代文化不是某一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财富。起初西方国家的贡献比较多,现在东方国家也越来越多地作出贡献。现代文化是全世界‘共创、共有、共享’的文化。”


谈到中国文化跟现代文化的关系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长期封闭,厚古薄今观念根深蒂固,以为文化就是固有文化,东方与西方势不两立,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时代变了,这种认识需要改变了。现在再谈中国文化即将统治21世纪是可笑的了。统治21世纪的不是东方文化,也不是西方文化,而是世界共同的现代文化。”


对中国传统文化,周先生也有深刻的分析。他的见解高屋建瓴:“现代文化的出现使民族文化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文明古国不得不重新考虑文化的价值。哪些保持民族特色,哪些跟国际接轨,是一个复杂而又敏感的问题。‘文化大革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之后,我国提倡弘扬华夏文化是及时的拨乱反正。但是,弘扬华夏文化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除旧布新,发扬光大。弘扬华夏文化决不是提倡国粹主义。不能革新和发展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华夏文化必须恢复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伟大生命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这些论述见于先生新世纪之初的文化问题论著《现代文化的冲击波》。

周先生具有渊博的现当代世界百科知识,特别是涉及西方的,尤为稔熟。对此,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他的朋友无不交口称誉。周先生是《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美联合编委会中方三位编审之一。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的委员。不仅如此,周先生还亲自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有关条目撰稿。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十分赞赏周先生丰富的百科知识,戏称他为“周百科”。


广博的百科知识源于周先生的勤奋好学。周先生有一种特殊的读报方法:将报上值得注意的地方画上红线,并注上心得。他读书的时候,多不是随意浏览,而是逐行逐句阅读。还常圈点勾画,有时还取出地图,举着放大镜仔细核对一番。这些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百科知识。周先生回忆往事时说:“圣约翰大学图书室有一套《大英百科全书》(英文版),老师教我们查看,我那时就与它结了缘,学习中遇到不懂的,就请教它,以后就离不开它了。它不仅使我获得了许多知识,又让我学了外语。”他称赞这套百科全书是“没有围墙的大学”。



“新潮老头儿”

“1988年,著名漫画家丁聪给周先生和夫人画了张画儿,并题写了“新潮老头,白发才女”几个字。




从此,“新潮老头”这个戏谑亲昵的雅号就传开了。“新潮老头”的叫法很贴切。周先生的确是个与时俱进的人。他的“新潮”体现在他对语言、文化、社会等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总是能及时、准确捕捉,也体现在他能针对这些问题和现象提出自己独到的新见解。


例如,在语言学领域,他倡导建立“现代汉字学”,使古老的汉字与现代化紧密结合;他在文字学研究中,探索汉字在人类文化史中的地位;他倡导研究信息化时代的语言文字应用问题,以解决语言文字在某些领域的实际应用难题。


80多岁后,周先生开始学电脑,早已运用自如,能随心所欲地用电脑文字处理机处理材料,编辑书稿。他还能用电子邮件跟海外亲友通信。



最长寿的语言学家

周先生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周先生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105岁了,吃饭、如厕、洗澡等均能自理,血压、消化正常。思维敏捷,思路清晰。每天读书、写作,不断有文章、著作面世。周先生最近在家中接待香港凤凰电视台主持人许戈辉采访时,语言流畅,条理分明,不乏幽默。他是105岁的人瑞,也是中国最长寿的语言学家。


周先生生活十分有规律。每天定时起居,晨6时起,晚10时睡,中间午睡。他认为,老年人应该把握好生物钟,充分利用精力的高峰期做些有益的事情,低谷期则宜注意休息。


在饮食上,先生一日三餐以面包、牛奶、青菜、鸡蛋、豆腐为主。不吃任何补品。鸡蛋一天一个,不吃蛋黄。牛奶兑在红茶中喝,先生觉得这样可以去掉牛奶的腥气。而红茶性味甘温,可补益身体、生热养腹,还能去油腻、开胃口。从不多吃。三餐之外,不随便吃东西。


周先生常做“小运动”。他说:“我每天做无数次‘象鼻子运动’。大象身体笨,是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却可活几十年。因为它的鼻子时刻在运动。这正是持久的‘小运动’带来的大健康。这种锻炼无需器械、费用、场地,随时可以晃晃头,甩甩手,弯弯腰……一天可以做无数次,少则两分钟,多则五分钟,只需持之以恒。”


先生最为人称道的长寿秘诀是他那良好的心态。人们从未看到周先生生气、发火。别人说周先生跟老伴儿一辈子没吵过架。周先生对此说:“其实我们也吵架,不过我们吵架不会高声谩骂,不会让保姆听到的,一般是三两句就吵完了。”


他推崇德国哲学家尼采说的“生气都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句话,他也常温习苏轼在《留侯论》中说的“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周先生把自己的涵养功夫归结为:“遇事不怒,顺乎自然,宏观意识。”这恰恰是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原文见1364号、1365号《语言文字周报》。

原题:周有光——105岁的语言学家。


新朋友

感谢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