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是敏感脆弱的,尤其是爸爸妈妈在不经意间说出来的话,很可能造成无意识的心灵创伤。 有些口头禅,也许爸爸妈妈并不在意,甚至自己说过就忘了,但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一片阴影。 口头禅一 “你怎么又这样了?” “你怎么又这样了?”,这句话相信不少父母都说过,在责备孩子时,这样说话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但是,这样的责备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就是不好的,父母这样说不利于孩子不良行为的矫正。 如果孩子的做法不当,不妨换种方式,试试看给他一些小惩罚,或是直接告诉他怎么做。 口头禅二 “你这样做,我们就会……” 为了激励孩子去学习或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家长往往会说奖励、谈条件。 只要孩子表现好,就能给他们一些物质奖励或是满足他们的合理愿望。 这样的许诺和教育方式本来也没什么问题,可惜的是,很多爸爸妈妈并不兑现,只说不做。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的话失去信心,甚至不再信任父母。 对于孩子,身为父母,你应该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许诺。 口头禅三 “你如果再……我就……” “你如果再不吃,我就要吃掉咯!” “你如果再不来,我们就走了! 很多家长都有类似的口头禅,但类似这样的威胁频繁地出现在孩子的生活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比威胁更重要的是告诉孩子原因。 常常会有大人这样跟小孩说,然后那个小孩就会表现出很急,甚至是哭闹的状况,甚至去抢夺家长希望他吃下的食物…… 小孩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他脑中自有优先级,家长实在不应该干涉太多。 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讲:你如果不吃了,那我就要吃掉了,因为很浪费,浪费食物是很不好的事情。“因为很浪费”才是要干涉的重点,我们家长中的很多人却常常忘记讲。 口头禅四 “别再添乱了,你只能帮倒忙” 孩子的好奇心重,也很热情,他们看到家长做事的时候,也想帮帮忙,结果可能是帮倒忙。 但是尽管如此,家长仍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千万别说类似这样的话,这话可是会严重打击孩子积极性的呢。 积极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正面的影响;不良的心理暗示,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暗示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 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孩子就很可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所有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孩子施加了无数的不良心理暗示。孩子变坏变差,根源还是父母。 口头禅五 “你怎么这么差,看别人家的孩子多好” 虽然父母是出于无意识说出这种话,希望孩子能够受到激励,变得更好。但在这种对比里,孩子会自觉百般不如人。自信心被挫败,进而变得自卑敏感。 正面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婉转地赞美与鼓励,会比比较要好得多。 “中国式家长”已经成了国际性的贬义词。在美国高中校园里,中国式家长是个管孩子很严的家长;在纽约房产商眼中,中国式家长是为了 2岁女儿读大学而买豪宅的焦虑者;在新西兰,当地家长们发起奶粉保卫战试图对抗中国家长的疯狂扫货…… 中国式家长最大的共性还有爱攀比,口头禅是“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谁谁谁,哪哪比你好。” 这样的教育方法是能让孩子做出我们期待的事,但“比较'也给了孩子一个暗示“你不够优秀”,于是,常常被比较的孩子,会变得自卑,长大后容易嫉妒。 “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此外,不攀比不等于不为孩子设立教育目标。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挖掘他的潜能。” 口头禅六 “真不像个男孩子,哭什么哭” 在大人的眼里,男生就必须是勇敢又坚强的。所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男宝宝同样需要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样也有难受伤心的时候。如果家长习惯这样说,孩子会把负面情绪压在心底,渐渐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口头禅七 “你好烦啊,能不能别叫我了” 在爸爸妈妈手头堆着许多事,或是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孩子却撞到了枪口上。
情绪稳定才能给孩子真爱。
口头禅八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难以拒绝攀比的其实是父母急切的心态。习惯了快餐文化的80后焦虑父母喜欢直奔主题:7个月了怎么还不会爬?不问原理,直接说怎么做就行,不灵就继续到处求答案。 事实上,养育孩子不像生产产品,孩子的个体差异很大,怎么会有一种解决所有家长的问题的方法? 焦虑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会影响正常的判断力。家长们不相信自己,只好转而互相比较。其实,真正有效的方法是在懂孩子的基础上变通出来的。 放手养育,陪伴成长,在孩子遭遇困境与挫折的时候,给予安慰与支持,孩子的欢笑,才是父母会得到的最实际的回报。 口头禅九 “付出这么多,你却不明白” “爱攀比”、“焦虑”竟然成了“只要孩子学有所成,大人吃点苦无所谓”的中国妈妈的标签,爱孩子难道有错吗? 首先问自己,你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吗?你接纳了孩子真实的自我吗? 做父母的大多都不愿承认自己心里的那点小虚荣,而一旦孩子没有如己所愿,做父母的就从山上跌落到谷底,得不到回报的爱会变得偏执焦躁:为什么我付出那么多,孩子却一点都不明白?为什么给了孩子最好的,而他却对我们这样?以后如果孩子对我们没有我对他那么好,该怎么办? 在专家眼中,当妈妈是要学习的。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留一些时间来爱自己、关注自己,让自己更有力量去面对挑战,这样才能放下许多焦虑。 否则,我们会下意识地从孩子那里需求爱,对孩子的期待会多于爱。“爱应该是自由的,是给对方所需要的,而不是把自己的无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口头禅十 “慢点”、“小心点” 我们的习俗是过度表达关心,否则会被认为是冷漠。但请诚实地想一想,关心的潜台词如果包含了对被关心者智商的贬低,怎么能令人愉快呢? 最高的礼貌和善意不是一定要说点什么和做点什么,而是得体和有分寸,以让对方感觉有用或舒服为原则。 很多人却忘记了这一点,经常误把嘴上的客套当作关心,误把迎合当作礼貌,误把多余的指点当作帮助——这种习惯已深深地植入人们的意识,使人根本无法识别它的虚假性。 这种虚假性在成人与儿童的关系中更普遍。 孩子吃饭洒了一点汤,走路摔了跤,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喝水呛了一下,或者鞋子穿反了,关门声音大了点,乃至于作业写错了一道题,考试丢了几分……凡是一个孩子生活中的内容,几乎都伴随着“慢点”“注意点”“小心点”之类的提醒。我甚至在海滩上看到,三四岁的孩子踩沙子玩时,旁边的父亲也要不停地告诉孩子“慢点,慢点”,真不知孩子怎样做才是恰到好处,才是他要求的“慢点”。 这种虚假的提醒不会真的帮助到孩子,只会给孩子添堵,因为孩子几乎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是不完善的,开始都做不好。 若家长把“慢点”“小心点”挂在嘴上,就是在不停地用潜台词告诉孩子,你是鲁莽的,你总是做得不够好,我必须时时提醒你。而孩子天然地想行为得体,希望得到肯定,特别是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他内心是非常愧疚的。 如果这时家长提醒他“小心”,他会立即意识到自己的“不得体”被别人注意到了,内心会很不自在。注意到的人越多,他越羞愧。 这样你就不难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在大家的关心和安慰下“反应异常”了。 孩子吃东西不小心呛了,其实只需要咳嗽一小会儿就没事了,根本不需要大家关注,更不需要提醒。一伙成年人只顾表达自己的关心,你一句我一句的,给孩子添多少堵,制造多少尴尬! 那样的场合,可能有的人甚至担心,如果自己不说点什么会显得不够意思——本质上是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优越感和得体性,却不能用同理心去体味一下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觉得自己在一伙人面前丢了面子、显得很傻时,不发火又能怎样呢?他是在用这种方式企图找回面子。所幸你的孩子还敢于表达不满,如果是一个特别敏感内向的孩子,什么也不说,默默承受了这些憋屈,才更可怜。 家长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言行,向孩子过度表达关心,造成孩子的尴尬,继而容易使孩子产生不愉快情绪。 所以解决思路也一样:无所谓的小事,视而不见,不让孩子难为情。你什么都不说,以愉悦而豁达的心态对待孩子,孩子会调整自己的。 爱孩子离不开对他心理的体贴,多余的提醒和安慰只是满足了家长,却给了孩子不信任和羞辱。 “不管是最好的管”就是希望家长多向内用心,少向外用力。 最基础的原则——接纳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通常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那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他们。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比如通过全身关注的倾听;帮助他们说出他们的感受。孩子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是某些行为应该受到限制,需要家长引导。 ![]() 最容易进入的误区—“比较”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不断地被比较中长大的,父母拿我们和兄弟姐妹比较,老师把我们和同学比较,似乎没有比较就没有进步。 “比较”是容易让人受到伤害,破坏亲子关系的“杀手锏”。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要和别的孩子比较,只和自己的过去比较,时时看到孩子的进步。 拥抱孩子,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别人家孩子的复刻版。 ![]() 最关心的话题——让孩子自立“让孩子自己作选择,鼓励孩子自立。”是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家长给孩子选择机会是必要的,让孩子感觉到他有参与决定的能力。 但是要注意,在为孩子提供的选项中,父母要充分考虑到选择后果是否自己都能承受;提供选择范围应孩子的年龄成正比,孩子越小,给孩子的选择越有限,而随着孩子的长达,则要逐渐放手,给孩子更大范围的选择权。 ![]() 最常见的副作用——空洞的赞赏
赞赏孩子,绝不是“你真棒”这么简单,也是需要夸赞方法的。空洞的赞赏会带来很多“副作用”,比如有时候没有人及时给到孩子赞赏,她就会很失落,好像有了“赞赏依赖症”。 空洞的赞赏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引起焦虑,产生压力,怀疑赞赏背后有父母操控等等… 消除这些副作用的药方,就是在“你真棒!”后面,加上细节描述,比如“你真棒,你画画的配色特别有春天的感觉。”多用这种描述性的语言来赞赏孩子的时候,他们会因感到父母发自内心的赞美而备受鼓舞,同时也会因具体的肯定而对自己要求更加明确。 ![]() 最容易忽略的现象——贴标签
许多父母开始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贴标签”。特别是一些正面标签,“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你真是个要强的孩子”,导致孩子为了保住标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勉强自己。 每一个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为一个标签活着,更希望孩子能自然成长,能自由地活出真实的自己。 养育孩子是也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
精彩干货 文章荐读 ” |
|
来自: GreenMooder58g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