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腻害了,word教学设计!

 拉普拉丝 2017-01-13
1

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并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可以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同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

教学重难点设计意图:准确地体现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契合学生的心理接受情况,能够更好地完整教学环节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导入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学生的阅读兴趣盅然,这样开课,培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
4

初读检查反馈设计意图:通过检查预习引导学生从字词入手一步熟悉文本,夯实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感知文本,理清文章脉络,实现长文短教,为品读文本作好铺垫。
5

“读“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即加强了读书的指导,又走进了文本。
6

指导写字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课始,我不仅范写,而且边写边提醒学生关注“略”这个字的整体布局是左窄右宽,再关注笔画细节,也就是每个笔画的书写要领,这样指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积累不少写好字的秘诀。“三个一”写字姿势的提醒及时必要,它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体现的是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7

课堂互动设计意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教师则要做个好舵手,围绕目标,指导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让学生真正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
8

作业设计意图:教学,不但要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活动方式,而且要在同一学习任务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尝试机会,特别是在统一活动设计中,要给学生一点选择余地。这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加强书写练习,学会审题读题。
9

板书设计意图: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浓缩了的精华,是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范例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朗读古诗,在理解诗句以及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同学们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习惯。
二、导入课题
    步骤:同学们大家都见过山和爬过山吗?山是怎样的?雄伟壮观,还是千奇百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著名诗人苏轼看到庐山所写下的诗篇。
形式:谈话、图片
三、新授----初读
  (一)题目解析
1、看题思考:理解题目中“题”的意思?
2、交流资料:介绍“西林”是什么地方?
3、串联题目意思:在庐州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讲述背景: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来至庐山?
   (二)读准诗文
1、教师范读,指名读随机正音,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
2、听录音范读,按照范读划分朗读节奏。
3、课件出示,指名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4、男女生赛读,读出不同风格。
   (三)初读
1、回顾以前学习诗歌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资料等。
2、自主选用方法同桌互说大意,全班交流。
3、初步交流:诗文大意---诗人借景说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
   (四)析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看:理解在诗中的意思和庐山的走向。
 2、看图理解“成岭”和“成峰”的景象。
 3、学习诗人从不同角度描写庐山千姿万态的景象。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5、指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两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不识:是什么意思?
 2、真面目:在诗中表达的什么意思,这里用了什么手法?
 3、只缘:能不能把“只缘”换成“只因”?
 4、想象假如你是作者,此时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5、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后两句的意思。
 6、指名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小组合作讨论
  分享写景的诗句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 孟浩然《春晓》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3、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五)品读
内容:体会诗境,诵读诗歌。
词句:题、横看、不识、真面目、只缘
方式:质疑、图片、想象、对比、诵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看图描述
1、图中描述的是那句诗?
2、哪些是诗中描写的场景?
3、哪些是诗中没有描写到的?
四、巩固小结
   1、写法总结
   (1)这是怎样描写景色的一首诗?
   (2)诗中借景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当你看到这样的景色的时候你会联想到这个道理吗?
   2、苏轼还写过哪些诗歌?试做分享。
五、课上拓展
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见到的美丽风景,当时有怎样的感触,试与同学们分享一下。
六、课下延伸
  1、写一写:根据诗人描写风景的角度,试写一下你喜欢的事物。
  2、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七、板书设计
      游庐山
 
         丘壑纵横,千姿百态
                                        
           借景说理--不同角度观察问题

范例
《鲸》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边读边写边画,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探索动物世界的奥秘。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鲸的习性。体会课文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的巨大,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一)导入课题--视频
步骤:1.播放视频,请同学们初步了解鲸的样子,询问同学们看到鲸有什么感觉?说出你们的感受。那在作者眼里鲸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形式:视频
新授--初读
1.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2.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发思考:鲸是一种什么动物,是鱼类吗?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全文,看看作者写了鲸的哪些特点。
(2)总结交流:形体-进化-种类-生活习性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鲸的特点,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新授-析读---讲述内容
形体特点:重、长
(1)寻找依据:近四万公斤重、约十七米长
(2)了解方法:
A.列数字
理解: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最小也有两千公斤。
替换对比:目前已知最大的鲸很大,最小也很大
B.举例子
理解: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肥猪那么重。
引导提问:这么长的动物,平常在生活中常见吗。
(1)默读思考:默读第一自然段,你从那看出来鲸的大,画出关键句子,然后读一读。
(2)发表感受:试着想想,怎样才能表达鲸的巨大,体会列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3)你还从看出鲸的大,把有关句子读一读
退化:由陆地生活进化在海洋生活
(1)鲸退化前是什么样子?出示图片
(2)退化前与退化后的变化有哪些?
(3)想象是什么原因让鲸退化?
(4)想象经历了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鲸的退化经历了什么?
种类:两大类(须鲸与齿鲸)
鲸的种类有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牙齿
(1)须鲸长什么样?齿鲸长什么样?出示图片。
(2)须鲸吃什么食物?齿鲸吃什么食物?(是什么、怎么吃、特点)
(3)须鲸与齿鲸是怎样呼吸的?(用什么呼吸)
生活习性:群聚
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通常找个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水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音,它们立即四散游开。
(1)鲸在睡觉是什么样子的?想象一下并画下来。
(2)为什么喜欢聚在一起睡觉?
新授--品读--手法
1.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说明语言:科学严谨:近、约
形象生动:十六万公斤重、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新授--品读--顺序
(1)文章为什么要以鲸的重开头呢?
(2)鲸的特点?顺序随便写。
(3)介绍你所知道的哺乳动物,和鲸有什么相似处。
(三)巩固小结
1.问题引导,应用总结
(1)在生活中你们在哪看过鲸吗?
(2)和你们看到鲸与你们想象中的一样吗?
2.转换角色,情景介绍
(1)鲸的自我介绍
(2)鲸与海洋密切关系
(3)探海员,带领大家走进鲸,介绍鲸的其他习性
(四)课上拓展
1.探索奥秘,培养探索兴趣
鼓励提问:在鲸中最大的鲸是哪种?属于哪种鲸?
2.联系实际,了解鲸的习性
(1)了解鲸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抽象概括出鲸的习性
(2)通过联想加深体会
(五)课下延伸
1.对比阅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百科全书》解决疑惑
2.口语习作: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物品或其他尽量运用所学说明方法
3.综合学习:举办“海洋之旅”主题展览或班会
4.美术:画出鲸的样子,并配上说明
(六)板书设计
体型----   鲸----  退化
种类 ---  鲸----  生活习性
 

范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悟故都的秋“静”、“清”、“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体会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小组交流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的深远忧思和孤独感;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冶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习用深远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歌曲导入:播放张智霖歌曲《片片枫叶情》,感受秋意,营造情感氛围。
2、初读梳疑
A.自主探究:
(1)课前搜集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水平。
(2)名家范读:初步感受写景抒情散文的感情基调
(3)内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4)情感:画出喜欢的优美词句,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重点强调“椽、落寞、点缀、细腻、颓废、萧索”等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2)内容: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静”、“清”、“悲凉”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
(3)情感:把喜欢的优美词句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目的】初步感受故都的秋,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析读课文,质疑问难
总写(1-2)
(1)北国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
(2)江南的秋天具有怎样的特点?(慢、润、淡、多雨少风、看不饱、尝不透)
(3)在总写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对比,将北国秋天同江南秋天对比,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4)你体会过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秋天吗?说说你的感受。
(5)带着感情,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分写(3-12)
在分写这部分,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秋晨静观、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
清晨静观
(1)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静”、“清”、”悲凉“的?
     静:驯歌的飞声、静对蓝朵    清:碧天    悲凉:破壁腰、蓝朵、秋草
(2)“漏下来”换成“照过来”、“射下来”,可以吗?
秋槐落蕊
(1)在这幅图画中,作者是怎么体现秋天的”清“、”静“、”悲凉“的?
     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触一点点极为细致柔软的触觉。
     悲凉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2)作者不写槐树的高大挺拔,不写槐树的茂盛健壮,却只写早晨槐树落蕊,有什么用意?
秋蝉残鸣
(1)你知道蝉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寓意吗?
(2)秋蝉具有怎样的特点?(衰弱、悲凉)
(3)作者写秋蝉的残鸣,有什么特殊的寓意?
秋雨话凉
(1)北方的秋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为什么说北方的秋雨奇?有味?像样?
(3)你喜欢秋雨吗?谈谈你对秋雨的感受。
(4)都市闲人和秋雨的看似关联不大,能否删掉?(不能,增添生活气息,展现出一种恬淡的情趣)
秋果奇景
(1)秋天的果树具有怎样的特点?(清、悲凉)
(2)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而眼前的果树却是一片奇景,作者是怎么体现这种悲凉的呢?
(3)清体现在哪里?(颜色上,不是大红、不是深红,而是淡绿微黄——红完)
A.作者为什么会喜欢“静”、“清”、“悲凉”的秋景?(从作家个人人生经历、时代特点、作家审美追求三方面作答)
B.本文是写景文,为什么在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
总写(13-14)
(1)本文主要是写北国的秋天,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要写道南国的秋天?能否删掉?
(2)秋味不是一种体会,作者为什么用四组饮食进行对比?
4、新授品读
1、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你认为是什么促成了这种美妙的境界呢?
2、秋天既然作者如此“静”、“如此”清“、如此”悲凉“,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文中秋景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所以作者对故都的秋实一曲悲凉的颂歌)
5、小结:文章
    《故都的秋》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清、静、悲凉”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作者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笔下才有秋。
    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一回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6、课上拓展
改写剧本,小组表演:以第一人称北国之秋的口吻,像大家介绍自己
7、课下延伸
(1)口语交际: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配乐朗诵
(2)写作练习:写写你眼中的秋天。
(3)采集标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秋韵“画册。
8、板书设计 
关注我,你的眼睛会怀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