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1日上午,在位于杭州马塍路旁的一幢老房子中,记者见到了著名篆刻、书法家吴振华老先生。在7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中,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尤其是书房:进门口墙角边的小桌上,叠放着吴老写好的书法作品;两大个书柜被各式书籍塞得满满当当;书桌上,有二三十枚印章、十余把刻刀、一堆书、一筒子毛笔……吴老开玩笑说:“我这里弄得这么乱就是为了防小偷。” 从混饭吃的学生到西泠名家 1936年,吴振华在海宁斜桥出生,父亲吴受夫与米谷等人是当地的地下党员。他5岁时,因为叛徒的告密,父亲英勇就义。幼年丧父,对吴振华的一生影响很大。“从8岁时,我就开始学习篆刻。当时是米谷让我学的,他告诉我学会这门手艺后吃饭就不用愁了。”吴振华说,“在米谷的熏陶、教育下,我就照着印帖慢慢练习。”为了谋生,吴振华要刻各种各样的图章,正因为此,练就了一身好本事,也为后来成为篆刻界的“全流派”打下了基础。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吴振华渐渐地有了名气。在刻章之余,他还喜欢看看书、弹琴,“当时看得比较多的书就是史书,米谷先生教我们对那些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分析,让我们在长了知识的同时,培养敏锐看问题的能力。” 1959年,他进入杭州西泠印社工作,靠着自己的努力,逐渐形成了铁笔古健、刀笔老辣、气韵豪爽的艺术风格,成为一名西泠名家。 甘于清贫只为艺术 吴老虽然还有几处环境好、空间大的住宅,但是他还是喜欢呆在现在的小屋子里,他说自己已经过惯了苦日子。 从少年时期的吃不饱饭,到文革时期被戴上“白专帽”(是说那种只知道埋头钻研业务,不重视政治学习的人),到改革开放后声名鹊起,可以看出他做到了中国文人最乐道的“三不”: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吴老平日里不太喜欢应酬,待在家就刻刻章、写写字或是看看书,午饭常用几个包子、馒头兑付一下。他觉得,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急功近利,他不喜欢那种觥筹交错的应酬,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吴老曾说:“我追求的是艺术,不是金钱、地位。” 吃不了苦出不了成绩 上世纪八十年代,吴振华曾在浙江美院(后改为中国美院)东方艺术学院教了五年的书。回忆这段经历,吴老感慨万千:“现在的学生很多都太急功近利了,吃不得苦。”据了解,在西泠印社的30年里,吴老共刻了四万余枚印章。看过吴振华的手的人都会发现,他右手拇指和食指似乎特别粗,虎口的老茧特别厚,他开玩笑说:“这是地道的‘职业病’。” 除了刻章,吴老的书法造诣也相当深厚。对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书法,他觉得这是件好事情。他认为要想把一门书法艺术学好,一是要下功夫,二是要动脑筋。下功夫很简单,只要有一本《兰亭序》,不断的临摹,不出三年都能写出一手好字。他告诫下一代,无论学什么都要坐得下来、静下心来,踏踏实实的,千万不可急功近利、朝三暮四。
|
|